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刑事法官作为案件事实的最终裁判者,必依赖于对证据的判定与评价。法官证据评价的理想模式有两种:"原子主义"与"整体主义"。英美法系裁判者的证据评价过程倾向原子主义,而在判决结果上倾向整体主义;大陆法系在证据评价过程倾向整体主义,但判决理由的出具上则表现为原子主义。而中国刑事法官证据评价的过程与结果都倾向整体主义,即印证,突出表现为:以被告口供的相互印证、同一证据源证据的相互印证、庭后默读卷宗的印证,以及判决理由的整体主义认证。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其改良,逐渐转变法官对整体主义或印证模式的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2.
随着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的颁布实施,我国的刑事诉讼从纠问式诉讼模式转变为类似于当事人主义的控辩式诉讼模式,这使法官确证案件事实的行为由庭前转到了庭审阶段,注重发挥庭审断案功能,因此,证人出庭作证成为新的诉讼模式的关键环节。但在诉讼实践中,刑事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现象屡屡发生,成为严重困扰公诉工作和审判工作的一大难题。大量的刑事证人拒绝到庭作证,将使刑事诉讼的直接言词原则变成空谈,刑事庭审方式的改革就失去了意义。为解决刑事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难题,本文试从社会、心理、法律等方面探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  相似文献   

3.
刑事二审审判中诉讼主体间的关系已产生变化,作出一审判决的法院作为"程序意义上的被告"应当派员出席二审法庭,陈述其作出一审判决的根据和理由,出庭时的法律称谓可名之为"必要诉讼参加人"。二审法院不应在一审法院缺席的情况下作出二审判决。但刑事审判要解决的问题是刑事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有无及大小,即使一审判决错误,也只是一审承办法官对于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有无及大小作了错误评断,二审则旨在纠正这种评断错误,而不是把一审法院作为刑事追究的对象。传统理论关于刑事审判对象是"公诉事实"或"控方诉求"的观点显然不适合二审和再审。只有将"刑事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有无及大小"作为刑事审判对象才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4.
论侦查的诉讼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新的刑事诉讼法在审判阶段引入了对抗审判方式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但是 ,目前侦查阶段的强职权主义特性使对抗式审判方式大打折扣。因此 ,在刑事审判阶段借鉴西方各国侦查制度诉讼化的经验十分必要。本文认为 ,我国当前司法改革的重点是运用“三方组合”诉讼理论重新构建侦查制度。这种侦查诉讼化的思路表现为 :适当限制侦查机关的侦查行为 ,使其不能随意侵害公民基本权利 ;赋予犯罪嫌疑人及其律师一定的侦查权和较为全面的针对侦查行为的防御权 ;赋予法官对侦查行为的司法审查权 ,以防止非法侦查行为。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未来民事审判方式的基本框架如何建构,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通过研究、分析和展望,就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模式变革、价值目标、举证责任、主审法官责任制等问题,提出如下一些思考。一、确立未来民事审判方式的模式类型  纵观各国民事审判模式,以法系、法律文化传统、法官及当事人的地位与作用等要素为标准,可以划分为两大模式,即英美法系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和大陆法系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在选择某种诉讼模式之前,必须分析其利弊,然后结合本国国情加以取舍。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有其长…  相似文献   

6.
我国法官庭外调查权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华 《社会科学》2000,(4):42-45
我国刑诉法第 15 8条规定 :法庭审理过程中 ,合议庭对证据有疑问的 ,可以宣布休庭 ,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人民法院对证据调查核实 ,可以进行勘验、检查、扣押、鉴定和查询、冻结。可以看出我国法官庭外调查权是其审查核实证据的重要方式 ,反映了我国刑事诉讼审判模式的职权主义的特点。笔者通过对我国法官庭外调查权成因的分析 ,在对比刑事诉讼法修改前后法官庭外调查权的变化的基础上 ,认为法官庭外调查权适当保留是有积极意义的。一、庭外调查权的职权主义特色当今世界诉讼模式分为英美法系的当事人主义模式和大陆法系的职权主义模式。这…  相似文献   

7.
改革行政审判方式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使其适应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认为,发扬民主、弘扬法治是行政审判方式改革的方向,合法性审查原则是审判方式改革的重心,规范庭审方式是行政审判方式改革的关键。行政审判方式改革的具体内容主要应当围绕推行直接开庭、注重合法性审查、强化被告举证责任、落实合议制度和摆正法官位置等五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8.
我国量刑的合理性与规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量刑活动中存在以下三大问题:量刑偏差、量刑失衡、量刑程序与定罪程序的混淆。通过借鉴美国量刑改革的一些做法,提出保障我国量刑活动实现合理性与规范性要求的建议:修改和完善我国的刑事法律法规;制定中国式的规范量刑指导意见;改善法官传统的报应主义刑罚观;提高审判人员的综合素质;正确处理好"严打"刑事政策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为保障我国司法审判人员作到量刑公正,最终实现刑事正义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应该从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变余庆斌一、职权主义的含义及其弊端民事诉讼职权主义是以法官为中心的审判程序原则和模式。它强调法官在审判中的作用。法官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始终是处于占主导的支配地位,是诉讼的指挥者和控制者。查明真相的责任归属法庭,法官主...  相似文献   

10.
徐阳 《理论界》2006,(8):88-89
日本刑事一审程序结构可分为第一次开庭前的准备程序、第一次开庭后的准备程序、正式审判程序。这种精密司法的理性设计,与起诉方式的相适应,确保法官中立;实现了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的兼容;兼顾了公正与效率。我国如果对刑事一审程序进行再修改,其着眼点应落实在程序结构功能的完善上。日本这种三段式的一审程序结构,可以使法官职权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更符合我国的制度传统和文化心理,不失为一种可借鉴的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古代民事诉讼中,"两造具备"是司法审判的基本制度。法律规定了采取强制措施、诉讼代理、农忙止讼等制度保障被告出庭。若被告仍未出庭,实务中法官一般采取官批民调、拖延诉讼等手段以达息讼之目的。强制被告出庭应诉的规定反映了统治阶级认为缺席是对国家权力的漠视和否定的观点以及追求实体真实的强烈愿望和价值取向。这种规定和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基础、诉讼文化以及政治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黄维智 《社会科学》2007,(3):92-100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中的无罪推定原则,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有利于被告原则决定和指导着刑事证明责任的具体分配,是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基本根据。无罪推定原则确立和强化了证据裁判原则,同时可以克服刑事诉讼中的“真伪不明”,即指导法官在“未能形成确信心证时”应当如何判决的裁判法则。无罪推定原则一方面要求作为国家刑事追诉机关的检察机关,一旦向法院提出了对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的要求和主张,它就有义务向法院证明被告人有罪这一结论的成立。另一方面无罪推定原则决定了被告疑点形成责任的性质是其辩护权的行使,被告疑点形成责任的范围仅限于有利于己证据的提出。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和有利于被告原则源于无罪推定原则,同时又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化和细化,可以使无罪推定原则得以实现,使证明责任得以有规律和始终如一的分配。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公开审判原则既是一项宪法原则,也是刑事、民事、行政学三大诉讼法规定的具体审判原则。公开审判在其渐进的历程中也同样展现出它所蕴含着的理性精神,体现了多重价值取向,应从法官素质、程序、审判组织、诉讼证据、裁判文书等方面进一步推进公开审判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如何界定"被告的正义"之价值地位,学界与实务界分歧严重。国内法和比较法的规范解读与价值思辨是传统视阈和论证范式。"国际刑事法治"是新视阈,法庭原始英/法文书全样本实证考察是新范式。法治的真谛在于人权,具体的法治有特定的人权真谛。刑事法治的真谛在于保障人权,尤其是"被告的人权"。"被告的人权"是"被告的正义"的核心题意,尽管不是全部。刑事司法中的正义具有分割性、分配性,被告的正义、检察官的正义和被害人的正义具有区隔性、冲突性、阶位性和递进性。法官是司法正义阶位性的最终裁判与捍卫者,刑事法治与国际刑事法治均无例外。  相似文献   

15.
普通民众参与刑事审判是刑事司法民主的重要制度之一 ,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治安法官制度 ;二是陪审团制度 ;三是参审制。治安法官制度较少见 ;陪审制经历了一个从兴起到如今逐渐衰落的发展过程 ;参审制是大陆法系国家对陪审团制改造的结果。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实际上就是参审制。人民陪审制目前在我国受到冷遇 ,急需改革 ,西方国家参审制与陪审制的成功经验无疑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6.
试析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现行的审判制度 ,既非当事人主义 ,也非职权主义 ,而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混合式审判方式。我国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以及诉讼结构的改造只能继续推进 ,对职权主义性质的诉讼结构进行当事人主义改造 ,使诉讼程序及法院角色更符合法治即宪政制度对冲突解决以及法院角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我国当前的"审执分离"模式面临公正和效率的考验。在司法改革语境下的审判团队概念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颖的视角。"扁平化管理论"引导下的审判团队模式的目的在于弱化审判权运行的行政化色彩,同时也能够保证法官真正行使好裁判权,而审判团队模式下有限"审执合一"理念符合审判团队的制度要求,能够克服当前执行面临的效率和公正困境。在有限"审执合一"回归审判团队的制度理念下,审判团队模式宜选择浮动的组合模式;法官的具体事务应界定为案件管理和人员调配两方面,主审法官决定组合的人员构成;法官助理除被赋予案件准备工作职责外,还应被赋予部分执行权,但涉及案件实体及程序的裁判权依然应收归法官所有。  相似文献   

18.
白彦 《社会科学家》2005,(3):102-106
刑事被告人是刑事诉讼的基本主体,与控诉方和法院构成了诉讼三方.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把刑事被告人与犯罪相联系,认为刑事被告人即是在提起诉讼以后的一审审判阶段因实体性犯罪行为而受到指控的人.但这种理解并不全面.因为刑事审判救济程序中的被告人还是刑事被告人,其究竟应为何人,原一审中的刑事被告人在刑事审判救济程序中是否还应是被告,这一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均不明确.本文从刑事被告人概念入手,分析了刑事被告人身份确定的依据,认为刑事审判救济程序中的被告人应是原审法院,并论证了法院作为程序性被告人的正当性,从而拓展了通常意义上刑事被告人的范围,以期促进刑事审判救济程序构建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9.
刑事审判模式在根本上属于开事司法问题,故能动司法必然牵扯刑事审判模式.从能动司法的内涵和特征出发,体现能动司法的刑事审判模式应是回应型刑事审判模式.回应型刑事审判模式包含着回应什么和如何回应即实体和程序两个层面,它包含并超越了适应性刑事司法与恢复性刑事司法.合情合理合法是回应型刑事审判模式的底线,或是其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杨柳青 《青海社会科学》2004,(1):137-139,109
法院是否该主动启动刑事再审 ,不能以是否有利被告为标准 ,而应以是否因审判行为不当导致生效裁判错误为标准。不能把原审法官合理的自由裁量视为错误 ,不能不顾诉讼成本对有审判行为瑕疵的案件一律再审。原审有瑕疵的审判行为因其指向的权利主体明确真实地同意而被除却瑕疵的 ,则不应启动再审纠错。有些审判行为瑕疵是允许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