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伊壁鸠鲁对马克思的哲学影响可以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直接看到。不过,在马克思哲学发展中,这种影响并未消失,而是深化成了隐而不显的思想元素之一。马克思之所以能独具慧眼地从《精神现象学》入手批判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正是得益于伊壁鸠鲁主义。马克思走向经济学批判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其博士论文的思想延续。此外,伊壁鸠鲁主义中的"花园"式理想世界与内在自由思想,都可以侧面说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图景的某些特征。凡此种种,都值得关心古今之争的学者们继续探究。  相似文献   

2.
张雨欣 《创新》2018,(2):72-79
实践哲学和理论哲学在古希腊时期就有过较为深入的学理与现实关联的探讨,而在哲学历史的演进中,会看到在以实践为研究对象意义上的实践哲学自身的发展中也始终有着两种不同的样式,即精神性的实践哲学和现实性的实践哲学.在古希腊时期,伊壁鸠鲁哲学之终极目的是使自己的哲学在对精神的教化之中,成为大众所接受的"灵魂的良药",进而借助这一思想的方式来平息当时大众的惊恐和拯救大众的灵魂以使得他们从恐惧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一种灵魂的无纷扰状态,这种哲学的样式是内隐或精神的;与此种哲学有着不同旨趣的哲学类型还有马克思哲学的现代样式,在马克思的理解中,哲学不仅仅滞留在精神的自我的土壤里,真实的哲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感性的历史现实活动来改变外在世界,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使得人类获得其现实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这种哲学样式是外显的、现实的.事实上,马克思哲学在超越伊壁鸠鲁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哲学的实践方式是对象性的、现实性的、能动性的.  相似文献   

3.
宋喜坤  张丽娟 《学术交流》2012,(12):192-196
发生在1946年的东北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一场新启蒙运动,是五四启蒙、30年代新启蒙、延安革命启蒙后的又一次思想文化启蒙运动,是对五四启蒙的隔代回返后的继承。哈尔滨《文化报》倡导的新启蒙实践作为东北新启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上表现为五四启蒙,在思想上表现为民族的思想和鲁迅精神的双核心,在哲学上表现为内外双线的双轨道启蒙。在这种文化、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文化报》新启蒙实践以其合理的方式解决了启蒙和救亡之间的历史冲突。  相似文献   

4.
尚新建 《求是学刊》2006,33(2):38-42
哲学文本翻译的最大困难在于哲学语言的涵义多重性和语境的复杂性。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语言的隐喻性质,所谓隐喻是指根据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任何语言从本质上说都是一个隐喻系统,它构建了我们的日常概念系统,尤其是那些抽象概念。文章以“心灵”概念为例阐述了统一译名是不存在的,翻译的功夫在于解释和商讨。  相似文献   

5.
宗教、艺术和哲学,是人心灵的文化形式。人通过与宗教、艺术和哲学中的感觉、情感和意义进行“对话”,使人与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关系成为一种灵魂问答、思想共鸣和心灵对话的关系。感觉世界是人的宗教、艺术和哲学之寓所。神秘感是宗教形成的始点和宗教传达的发端,通感是艺术的创作源泉,崇高感是哲学世界的一个属性。人通过宗教、艺术和哲学来体悟、表达和表征人的情感世界。人的情感在宗教中被赋予与神相感知的作用,一切都是对神的情感的回响;艺术是人对情感世界的体验,艺术本质上就是实践着的人的生命艺术;人的情感是哲学思想的依据,哲学世界是反思性的情感世界,情感世界是体验哲理的思想世界。人的心灵是一个意义系统,宗教、艺术和哲学作为这个系统中的不同文本,它们构筑了这个系统的整体意义。在宗教中,人的意义不能是出离于神的意义之存在。只有透过神,人的意义才被透见为一种意义。真理是人作为存在物存在的本真意义,艺术是真理之寓所,艺术使人得以平衡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重,艺术于自身中包含着使人之生命蓬勃向上的力量。意义世界是哲学之存在的真正问题域。人之生命存在本身迫使人们去追问意义,生命存在本身通过人对意义的追问表征人自身存在。  相似文献   

6.
詹姆斯气质哲学的提出以其心灵目的论为基础,气质指的是心灵中的兴趣、爱好、个人情感等非理性的成分。他认为兴趣和爱好在心灵中占据核心地位,心灵在认识活动中拥有自发性和表决权,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有目的的机械。气质哲学也体现出贯穿于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中的经验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7.
刘万里 《学术交流》2003,(10):147-150
在阳明心学与晚明文学之间的本质联系及阳明心学诗性品格的影响下,晚明文学形成了异于前代的真诚、任情、大胆、自由的个性特质。  相似文献   

8.
梁旭辉 《学术交流》2005,3(12):13-17
传统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启蒙精神,主体活动的本质是将必然转化为自由,然而自由再次向必然的转化往往产生始料未及的后果,科学技术"双刃剑"的负面效应在传统发展观的实践层面愈演愈烈.通过对传统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层面问题的剖析,试图揭示人类遭遇"不可持续发展"这一瓶颈状态的根源.认为启蒙运动唤醒了人类,使人类发现了转变全球的潜力,真正成为了万物的尺度.但与此同时,它也将人类中心主义进一步强化和固定了下来.启蒙精神暗含的功利性价值指向,导引西方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产业革命,使其在征服大自然方面积累了空前的力量,拥有了征服的荣耀和工业化的辉煌,然而,物极必反,启蒙精神在创造发展条件的同时也在挖掘着生态、科技、伦理、增长、分配、消费和战争等等发展的陷阱.启蒙精神在把人从"神性"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却又使人陷入了"物性"对"人性"的奴役之中.启蒙精神事实上使人的自主性转变为依赖性,使解放转变为压迫,使合理性转变为了非理性.因而,要建构自觉理性的可持续发展观,必须超越启蒙精神的悖论,启蒙精神是我们必须加以创造性转换的哲学范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纯洁的心灵     
孟龙 《生存》2020,(14):0228-0228
纯洁的心灵——一颗真诚的心灵,一颗乐于助人的心灵,一颗博爱的心灵,它们的存在让世界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0.
许欢 《北京社会科学》2015,(10):111-118
对于快乐论者来说,快乐是至善;但是他们对于什么是作为目的的善有不同看法。在快乐和明智的关系上,居勒尼学派认为对于快乐的选择并非总是通过明智的判断,而伊壁鸠鲁则认为快乐与明智两者不可分离。在快乐和节制的关系上,居勒尼学派否认作为目的的快乐必须受到节制,而伊壁鸠鲁认为作为目的的快乐必须受到节制。尽管居勒尼学派有可能陷入一种享乐的生活,但是伊壁鸠鲁主义不能被看成是一种享乐主义。  相似文献   

11.
文正邦  柯姗 《求是学刊》2006,33(1):78-84
宪政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人类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的结晶。回顾宪政的历史发展过程,宪政的思想渊源是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宪政的制度构建离不开民主、法治和人权理论及实践;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二元分立对宪政理念及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从法哲学的视角出发,以上问题分别构成了宪政发展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特别是从法哲学角度的分析,能够为宪政问题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2.
13.
反思与批判科学理性,是处于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夹缝中的当代俄罗斯哲学的重要内容.俄罗斯哲学"批判"所取的价值理念是人本主义,它揭示了科学理性对人的负面影响,质疑科学理性的认识与世界观功能;"批判"所用的理论工具是俄罗斯传统文化,它揭示了以科学理性为根基的西方文化的危机,强调以具有传统性、浪漫性、人文性、宗教性的俄罗斯传统文化,重建后现代社会人类文化;"批判"所指的未来社会是后现代化,它强调以自主、个性、多元为特征的后现代社会超越现代化社会,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当代俄罗斯哲学的科学理性批判,既有合理性又存在悖论.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侧重于对文本字斟句酌的研读,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跳出既有的窠臼,从其意境入手,才能抓住其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人文精神、实践和生存论三种意境。  相似文献   

15.
杨洪冰 《唐都学刊》2002,18(2):117-119
古代乐论里 ,乐是载道的工具 ,认为先王制礼乐是为了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方式的。音乐的本质是对人的心灵的拓展与解放 ,而且 ,只有在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下 ,真正美妙的音乐才会产生。音乐的目标就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健全的精神气魄的人  相似文献   

16.
美国新一代分析哲学家已经突破了传统分析哲学所设定的意识的哲学和语言的哲学的界限 ,并试图与欧洲大陆哲学进行积极的对话。应该说这是当今世界哲学发展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向。虽然差别仍然存在 ,但是正如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的殊途同归一样 ,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正在走向某种共同的主题 ,比如说 ,以对话的哲学取代意识的哲学等。这使得我们这个时代哲学的面貌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国哲学界正在试图融入到这一意义深远的转变之中 ,而中国学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无疑是 :传统与现代的充分沟通以及东方与西方的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17.
欧阳英 《求是学刊》2006,33(4):33-37
德勒兹的政治哲学是建立在差异哲学基础上的,他与伽塔里对“欲望”所作的政治分析,是后现代主义政治哲学的最高成就之一。通过阐明精神分析的俄狄浦斯情结和精神病是一种准则化和区隔化,而欲望的流动、生产则是解区隔化和解准则化,德勒兹等人最终建立了一种“精神分裂分析”理论,以取代“精神分析”理论;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新的认识: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从欲望生产转向欲望压抑、从解区隔化转向再区隔化、从解准则化转向再准则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赖美琴 《浙江学刊》2002,(5):177-181
本文从人性好利的本体论 ,君利至上的价值观 ,势、法、术相统一的辩证法 ,适时应世的改革观 ,强调对立、突出斗争的思维方式等五个方面 ,对韩非的政治哲学进行了阐析  相似文献   

19.
《求是学刊》2019,(5):64-71
先秦诸子的政治哲学以儒墨道法为大宗。其中,儒墨道皆有复古主义思想倾向。儒墨两家同尊封建,不同之处在于孔孟复古以阐扬经典文物的精神为主旨,墨家复古则流于空泛。道家复古的实质是反对一切社会制度,主张复归于自然和人的天性。法家反对将古代道德混入当世政治,试图构造一种更为纯粹的政治哲学,但是缺少政治人格的先天不足导致其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缺陷。总体看来,先秦诸子的政治哲学缺少纯粹的逻辑原点,不得不依托理想典范的历史预设进行历史和逻辑相混合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这两个名词既被用来表述两种不同的哲学路向,也被用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种建构模式和理论形态.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实践哲学有着悠久的传统,而从19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哲学的兴起也成为了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两种理论路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都有着深刻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中,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某种意义上,这两种理论形态都不是一个完整、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正在进行时"的理论视角.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在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人类社会生活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从文化的视角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哲学是实践哲学的一种当代形态.文化哲学的视角本来就内在于实践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