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迅日记》中的文尹,究竟是瞿秋白还是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鲁迅日记·人名索引》不加判别,一律归合于“文尹”名下,误作一人。其实鲁迅在日记里有两种含义,有时用来指瞿秋白,有时用来指杨之华。一般说来一九三四年一月瞿秋白未去江西苏区时,《鲁迅日记》中出现的文尹名,大都是指瞿秋白,去江西苏区后,文尹的名,大都是指杨之华。《鲁迅日记》中现在可以考定的,至少有三处是指瞿秋白的。(一) 一九三二年九月十四日:文尹夫妇来,留之饭。在《鲁迅日记》中,凡是提到夫妇的,均是以男方的姓名冠之于首,如何家夫妇(见《日记》1932年9月1日),就是指何凝(瞿秋白)夫妇;伊君夫妇(见《日记》19  相似文献   

2.
《鲁迅日记》一九三五年八月三十一日记云:“上午以陈友生信片寄谷非”,谷非是胡风的笔名,而陈友山就是早在一九三四年七月六日《鲁迅日记》中出现过的“冰山”,也就是解放后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的彭柏山同志。《鲁迅日记人名索引》误一人为两人,其实应将陈友生名,归合于“冰山”名下。冰山,原名彭炳盛(1910—1968)湖南荣陵人,三十年代曾用笔名冰山、柏山、侯干城、苏生等。一九五二年由部队  相似文献   

3.
在柔石殉难一年多以后的1932年4月7日的《鲁迅日记》有这样一段记载:“晚得王育和信并平君文稿一包,夜复。”《鲁迅日记·人名索引》将此“平君”判为柔石,并将此条史实归入柔石名下。其依据可能有二,一是柔石原名赵平甫,在鲁迅著作中略去全名而以某君称之的,先例不少,如称郑介石为石君,称羽太重九为重君,称乐芬为乐君,皆是;二是送文稿的王育和不仅是柔石的同乡,还是住上海  相似文献   

4.
《鲁迅日记》一九一八年六月二十四日记云:“得三弟妇及丰晨合照象一枚,甘日寄。”《鲁迅日记·人名索引》误丰晨为一人,其实是两个人,丰是鲁迅对周作人的长子周丰一的略称,晨是鲁迅对周建人的长女周鞠子的略称。周丰一,系周作人日籍夫人羽太信子所生,现在北京图书馆文献研究室工作。  相似文献   

5.
《鲁迅日记》一九三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记云:“下午得内山嘉吉君信,并成城学园五年生橘林信太木刻一幅。”《鲁迅日记·人名索引》就把林信太误作“橘林信太”。其实,这个“橘”字并非是林信太的名字的组成部分,《鲁迅日记》在林信太的名字前冠一“橘”字,是另有寓意的。这里先要从《鲁迅日记》中提到的内山嘉吉说起,内山嘉吉,是鲁迅的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弟弟,一九三一年来中国,通过内山书店与鲁迅相识,并为由鲁迅发起主办的上海一八艺社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 鲁迅的日记共出版了五次:一是1951年上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影印本,二是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铅印本,三是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铅印重排本,四是197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鲁迅手稿全集·日记》。这对我们学习、研究鲁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这两次铅印本,对鲁迅的日记进行了标点、校勘等,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第五次出版的《鲁迅全集·日记》则是“根据手稿参照两次排印本重新核校,并加必要的注释”,这对读者的帮助就更大,取得的成绩就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鲁迅日记》1935年1月7日记云:“得俊闻所寄赠《幽僻的陈庄》一本。”过了三个多月的十月22日又记云:“午得王弢所寄赠《幽僻的陈庄》一本。”这是两个人所赠呢?还是同一个人所赠呢?《鲁迅日记·人名索引》分别作了索引,判作为两个人。其实俊闻是王弢的笔名。《鲁迅日记》中先后两次所记收到的两本《幽僻的陈庄》,现在均完好地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保存着,鲁迅1935年1月7日收到的那一本,是俊闻于1934年12月31日题字寄发的,这本书的  相似文献   

8.
《鲁迅日记》是研究鲁迅生平,思想及其著作的直接的重要资料,是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史、思想史、文化史的珍贵文献。一九七六年七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鲁迅日记》,除校订了刊误外,并在书末附了《人名索引》,把同人异名,异姓同人,归合一处,按姓氏笔画依次排列,使读者检索极为方便,大大提高了《鲁迅日记》的使用效率。但亦偶有疏忽之处,或将一人分作两人、三人,或将两人合为一人者。余凡见闻所及,朝拾暮掇,略加串次,作《<鲁迅日记>若干人名考辨》,抄付《社会科学辑刊》,有不当之处,诚望匡正。半字之差误作一人《鲁迅日记》一九二六年八月九日有这样一条记载:“上午得黄鹏基、石珉、  相似文献   

9.
共同的爱好和目标,使鲁迅和白莽(殷夫)结成了知己,尽管他们相识的时间不长,见面的机会不多。据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说,他们相见了三次。《鲁迅日记》也记有他们三次见面的时间。但是把文章和《日记》、书信一对照,就发现他们的相见共有四次,只是第一次会见,《日记》失记;第三次见面,文章又忽略了,把第四次见面说成了第三次。  相似文献   

10.
鲁迅著述中,五次提到刘文典:见于《日记》中三次(两次见面,一次购买刘所著《淮南鸿烈集解》),见于《鲁迅致许广平书简》一次,见于《二心集·知难行难》一次。刘文典(字叔雅),安徽合肥人,生于1890年(注),1958年卒于云南大学。鲁迅和他,都是章太炎的学生,在日本时并不相识,在北京大学教书时才开始见面。刘文典说:“我们是少年同门,中年同事,比泛泛的朋友稍要亲密些。”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二年冬,鲁迅因母亲有病,再次回京探望,各校师生闻讯纷纷邀请鲁迅讲演,《鲁迅日记》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记有: “师范大学代表三人来邀讲演,约以星期日。”三人之一王志之《鲁迅印想记》回忆说:这三人  相似文献   

12.
《鲁迅日记》一九一三年十月五日、一九一四年六月六日、一九二四年二月二日和九月八日,先后四次出现李竹齐、李竹泉和李竹庵名,《鲁迅日记·人名索引》分别列名索出,误以为是三个人,其实是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当时北京琉璃厂云松阁主人李竹庵。从《鲁迅日记》反映出来,云松阁开始似乎只是购售古钱币的商店,后来才逐渐扩大经营范围,开展文物和花卉的购销业务。鲁迅在一九一三年和一九一四年曾两次去云松阁,所买的都是古钱币。十年以后的一九二四年前后,云松阁日常工作已由李竹庵的孙子李庆裕掌管,这时鲁迅还是常去观看书画和购买文物。李庆裕在一九二五年春还亲自到鲁迅家里商议为鲁迅家中植种花木的事,并为种植了丁香、碧桃、刺玫、青杨等。李庆裕在粉碎“四人帮”后还健在,他在一九七六年十月接待吴凤岗的访问时,就谈到了鲁  相似文献   

13.
曹靖华是鲁迅后期交往最多、关系最密切的朋友之一,仅从《鲁迅日记》有记载的交往,就达二百九十余次,鲁迅给曹靖华的书信,为我们所知道的,就有一百二十四封。在鲁迅的日记和书信中,鲁迅对曹靖华的别称并不算多,一般只知道曾用过亚丹、联亚、郑汝珍。联亚是曹靖华  相似文献   

14.
翻开《鲁迅日记》,关于吴奚如与鲁迅的关系,似乎很简单,只有1936年4月23日这一天有过记载,而且只有“得奚如信”这短短四个字,再别无其它。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吴奚如自第一次见到鲁迅,直到最后与鲁迅诀别,前后时间整整三年。在这三年里,他们一直战斗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关系十分亲密。  相似文献   

15.
《鲁迅书信集》的编者在编校、整理本书时下了很大的工夫,纠正了过去书信编刊上的一些错误,考订了一些书信的写作时间。但还有几封书信的写作时间有误,现试作补订如下: 一、第16封——致许寿裳,署“八月廿九日”,应作“五月廿九日”。这封信中说:“顷蒙书,祇悉,……《新青年》第五期大约不久可出,内有拙作少许。……”(着重号是笔者加的。下同) 此处提及的“《新青年》第五期”,当为四卷五号。本期《新青年》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十五日出版。鲁迅收到后,于六月十七日寄许寿裳。当天的《鲁迅日记》(以下略称《日记》) 记有:“上午寄季市《新青年》及二弟讲义共一卷。”  相似文献   

16.
《鲁迅日记》中于1914年4月8日记有冯步青,相隔十五年后于1929年10月31日又记有冯步青。《鲁迅日记·人名索引》将此两次出现的冯步青判为两个人,分别索引,非是。此十五年前曾来北京投考知事、托请鲁迅作保结的冯步青,和后来在上海作律师、鲁迅托请为赎女佣王阿花事的冯步青实为一人。冯步青是通过魏福绵的关系认识鲁迅的,两次冯名的出现都和魏有关。魏福绵,浙江上虞人,绍兴浙江第五中学毕业,通过许寿裳的侄子许世璇的关系认识鲁迅,1919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在上海的上虞同乡会任职。冯步青和王阿花都是魏的  相似文献   

17.
鲁迅夫人许广平从五四运动开始就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近五十年中,公开发表的散文、杂文以及回忆、研究鲁迅的文章有数百篇。解放前,她的文章大多署名“景宋”;解放后,大多直署“许广平”。但也有其它笔名。一九二五年四月三十日,许广平在致鲁迅信中说,她除用过“非心”“维心”的笔名外,还用过“归真”、“寒潭”、“君平”等名字。(《两地书·一八》)同年十月十二日,许广平在《国民新报》副刊乙刊上,发表了一篇表达对鲁迅爱情的散文——《同行者》,使用的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三年九月三十日,“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远东会议”在上海秘密举行,鲁迅被选为名誉主席之一。他因故没有参加大会,但在会前会晤过法国代表著名共产党员、作家瓦扬·古久里。据一九三三年九月五日《鲁迅日记》,  相似文献   

19.
鲁迅当时为对付敌人迫害,在鲁迅的《日记》中,或双方通信时,都有意用各种化名以避免意外的瓜葛,有时同一个人用十几个不同的名字来称呼。美术研究工作者胡蛮,在鲁迅的《日记》中,就出现过王凡、王弘、王钧初三个名字。《鲁迅日记·人名索引》编者就误为三个人了,其实这三个姓王者,均为胡蛮一人。最近笔者访问了胡蛮同志本人,才弄清楚了这些化名的来由。  相似文献   

20.
鲁迅《伤逝》的“诞生”具有“外源性”因素,作为材源的域外文学在《伤逝》创作过程中起了不可忽略的关键作用。以往学术界在研究《伤逝》创作材源或所受域外文学作品影响的时候,多谈某一部作品对《伤逝》创作的影响。但事实上,《伤逝》的“诞生”不是某一部作品单向度影响的结果,而是鲁迅阅读多部外国文学作品之后受到综合影响的结果。具体而言,在《伤逝》的影响材源中,包含了《玩偶之家》的动机触发与主题延伸思考、《金鱼》的故事“挪用”与整体风格影响、《工人绥惠略夫》中的观点“融入”和局部细节“借鉴”、《诱惑者日记》中的哲理“移植”。甚至还有《舞姬》《妻子》《地下室手记》等小说自觉不自觉影响的散点印痕。鲁迅在《伤逝》创作中充分展示出融会贯通、如盐溶水、高超的“拿来主义”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