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儒家思想与日本企业文化裴毅强日本是一个孤悬在北太平洋上的岛国,四面环海,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其又处于亚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火山、地震、台风、潮汐灾害甚多。贫乏艰险、孤立无援的地理环境使日本民族心理上产生了生存的危机感。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是事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日本经济衰退的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民族性格的反映,每一民族都生存在属于它们的民族文化之中。文化的积淀影响着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形成,进而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任何经济制度的延伸都源于深层的文化背景,日本当然也不例外。日本民族的文化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曾在战后日本经济重建中发挥出巨大的动力,使日本由一个战败国迅速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  相似文献   

4.
问题的提出 许多学者都认为,日本人的集团归属感和内聚心理,是日本民族的显著特性之一,是日本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并认为它在日本的现化化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的确,日本人的群体意识是日本国民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至今,仍作为一种民族特性和  相似文献   

5.
过去的研究者在比较中日法律意识之后,通常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不如日本,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法律意识并不仅限于内法层面和私法层面,日本人在普通法律方面的意识确实优于中国,但日本人缺乏是非观念,在对法律本质的认识上,在公法、国际法律层面的法律意识一点也不比中国好。特别是近些年日本新民族保守主义兴起,其国家决策和民众舆论所反映出的对外法律意识更让人担心。日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日本人的法律意识真的很好吗?本文将试着给出答案。  相似文献   

6.
近年日本出现“中国威胁论”的源头有两个 :一个起因于美国 ,其背后是美国从冷战时期延续下来的地缘政治学战略即东亚战略在起作用 ;另一个来自于日本的基于前近代形成的华夷秩序观的周边民族精神结构。我们应注意克服中国帝国体系遗产带来的等级意识 ,解决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 ,构筑两国独自的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7.
尚侠 《日本学刊》2005,(5):109-122
战时文化统制和“大政翼赞”、统制经济三位一体,是日本法西斯国家体制的一个重要而有机的构成。就国民意识整合的本质而言,它是膨胀的、扩大化了的国家主义。文化统制作为政府主导下的一种文化强制力量,割断了日本文化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导致了日本民族精神的某种惯性模式与病态现实。  相似文献   

8.
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他人和社会。对于他人和社会的馈赠、支持、帮助等,受益个体必须感激和回报。这就是感恩。中华民族是一个提倡感恩的民族。受人滴水之恩,便当涌泉相报,这种感恩意识在中国传统诗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感恩意识需要主体的修养与实践,也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培养主体的感恩意识已成为当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李文 《日本学刊》2010,(3):91-104
日本人能够顺应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原有的态度与看法。日本与其他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通常能直接导致日本国民心理的变化。日本国民心理富于变化,与日本民族特有的哲学传统和审美习惯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性。日本民族主体意识淡薄,轻视永恒不变的原理和法则,推崇和赞美"无常"。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带来国际关系格局的新调整,使日本国民心理正孕育一场新的历史性巨变。  相似文献   

10.
日本国民心理嬗变的原理与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人能够顺应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原有的态度与看法。日本与其他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通常能直接导致日本国民心理的变化。日本国民心理富于变化,与日本民族特有的哲学传统和审美习惯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性。日本民族主体意识淡薄,轻视永恒不变的原理和法则,推崇和赞美"无常"。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带来国际关系格局的新调整,使日本国民心理正孕育一场新的历史性巨变。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文学虽然彼此相互影响,但各自的民族文化精神在文学发展中发挥作用,因而中日文学在文学主题、文学功能和文学表现风格上都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中国文学主题偏重明志载道,日本文学主题偏重人情况味;中国视文学为经国大业,日本作家常以游戏心态对待文学;中国文学表现出雄浑壮阔的美学追求,日本文学则变现出纤细小巧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2.
常秀鹏 《学术交流》2007,4(12):90-94
共同体为前近代的社会形态,而资本主义经济相当发达的日本,其企业却具有十分强烈的共同体特征,根源于日本民族在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所形成的源远流长且极为浓厚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这种意识历经世代砥砺与熏陶得以永续地拓展加深,铸就为民族的品格与作风。日本现代企业人的敬业、团队与顽强进取精神,赋予企业以勃勃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3.
民族意识与抗日战争满铁昌,顾克志民族意识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心态,是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在社会关系与民族关系中的地位的意识,是对民族利益,本民族与其它民族相互关系的理解。它使得本民族的成员,在情感、思想和意向上发生认同”。①它的核心是每个民族成员都对...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精神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顽强地生存和发展的共同精神状态,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对民族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民族的劣根性和落后性不应称为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自强不息"、"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等民族精神作为支撑,才从未被彻底征服过.正确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建构当代民族精神的方法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当代民族精神的方法论思考吴元梁吴元梁,男,1938年生,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建构当代民族精神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所谓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在心理、意识...  相似文献   

16.
试论日本民族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权 《日本研究》2004,1(1):64-69
日本民族文化渊源于中华文化,日本从古代开始就吸收中华文化,正因如此,日本民族文化处处都印着中华文明的烙印,而且使中华文化与日本固有文化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7.
日本人的东西地缘对立意识由来已久,"关东人"与"关西人"之间互不服气的痼疾,迄今并未因日本跻身现代化工业强国而有所缓解.日本"新文化首都"构想的提出和实施,始终交织着"东日本"和"西日本"历史上延续至今的地缘纠葛和恩怨,它也是日本"东西两地"的对立意识在城市形象审美取向上的投射.关西地区通过筹建"新文化首都",试图一洗百年"屈辱",向东京夺回阐释大和民族文化精髓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18.
霍建波 《社科纵横》2011,(10):92-94,98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历来为文人骚客所反复咏叹,蕴涵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客观的秋景之所以可悲、并能成为审美意象,是有“天人和一”的传统哲学作基础的。而悲情则缘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困境,由此而产生了忧死意识、失意情怀和“在别处”心理等生命感受。正是基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永恒性,悲秋才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传统、一个具有原型意义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文化哲学视野中的中、日神话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话是民族精神最集中、最本色的闪光 ,是民族文化最悠久古老、最顽强健壮的生命之根。“氏族社会的各种宗教行为和神话都不是真正个人的东西 ,他们实际上是某种集体意识的表现。”1 因此 ,要认识和剖析一个民族以及这个民族文化的真正本性 ,神话是关键命脉所在。  中国和日本 ,作为隔海相邻的两个东亚民族 ,在其文化的史前时期 ,都曾经产生过丰富而美丽的神话 ,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中日神话各有其形成的本源 ,无论在内含气质或外观形态上 ,两者皆不尽相同。中国神话庄严而含蓄 ,洋溢着人与神斗争的色彩 ;日本神话勇武而外露 ,显示着…  相似文献   

20.
外向意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外部文化涌来并与其土著文化发生碰撞的时候,本民族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心态及新的一种思想意识。日本人的外向意识产生在大化革新前后,日本人面对强大的隋唐帝国先进文化的强烈刺激,非常敏感,然而他们对此并不怀有敌意,相反,却把隋唐文化视之为楷模,以先进的隋唐模式重新塑造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