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方瑜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6):112-114
简.爱和林黛玉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不朽形象,她们的处境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命运却截然不同。全文从她们所处的环境、人格魅力、爱情理想和反抗精神及爱情结局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何娟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95-97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简·爱》中的简·爱是中外文学作品中两个非常鲜活而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她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勇敢地冲破封建禁锢,以大胆的叛逆精神热情地追求爱情和个人幸福。她们叛逆的爱情,无不打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蕴涵着社会思潮的特质。文章从她们的生活环境、爱情观以及结局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二人的性格、精神及其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3.
张中锋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2):18-22
由于东正教过于保守,才导致俄罗斯民族对现实生活的虚无态度,因此安娜在得到爱情之时,却走向了自杀的悲剧;由于儒教过于世俗,才导致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的过于依赖和留恋,因此,林黛玉虽然获得了爱情,但由于不能和情人终成眷属而在忧郁中死去;由于安立甘宗教既保留有对神圣世界的追求,又有对世俗生活的肯定,因此,简·爱在追求爱情中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获得了幸福。由此看来,不同的宗教信仰确实存在着对主体心理和谐程度调节上的巨大差异,并在这种差异中让人们看到:作为民族文化主要组成部分的宗教,从文化的绝对意义上讲,确实存在着科学与较科学、先进与较先进、优秀与较优秀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段汉武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1)
文章通过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两位作家所塑造的两个女性人物简·爱和淑的爱情观和爱情悲、喜剧式的结局进行的分析,阐明了两位作家不同的立场,评价了在她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和道德意义上的差别.简·爱是勃朗特塑造的反叛者形象,但她也有恪守传统的一面,她对合法婚姻的追求及其圆满结局恰恰反映了作家对女性命运的梦想;而哈代笔下的淑则是传统道德的彻底叛逆者,也正因为如此,她的命运只能以悲剧结尾,这反映了哈代对资本主义伦理道德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汉英商标词实质上是一定文化的产物,在跨文化交际中又是一定文化的载体。本文通过对商标、商标词的文化内涵、功能,汉英商标词文化属性、特点的分析,探索汉英商标词跨文化解读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庞中兰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5-47
《简·爱》是19世纪中期兴起的女权主义热潮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部极具女性主义色彩的名著。《简·爱》中女性主义思想不仅集中体现在反抗男权社会的女主人公行为上,而且作品的语言叙述也处处彰显女性意识,从而使得《简·爱》成为诠释女性主义思想的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7.
庄子认为,人的一生都面临着命运、社会、自我以及环境等带来的难以摆脱的困境。其中,命是指一种人力不能干预的外在必然性,命运之困主要是指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的命定性带给人的无可逃避的束缚和困境。庄子对命运之困的解脱方法可以概括为认命安命的基本原则以及安于死生存亡、安于穷达贫富和安于是非毁誉的具体策略。在庄子所采取的摆脱命运困境的种种策略和方法中所贯穿的都是顺物自然的生态学原则。 相似文献
8.
陈怡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8,(4)
《简·爱》这部英国小说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坛上一部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是因为作者一反传统小说的写法,通过主人公简·爱坎坷的一生,尤其是她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表现了一种新的爱情观,一种新的道德理想。简·爱是一个不同凡俗的新型女性,她的整个精神世界主要是在对平等爱情和理想婚姻的追求中得以充分展现的,她的鄙视世俗陋习,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反抗性格也是在爱情的经历中日趋完美的。正因为如此,一个半世纪以来,简·爱这一人物形象始终发出熠熠的光辉,深得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9.
管淑花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3):62-64
《简.爱》问世一百多年来,主人公简.爱已成为举世公认的自立、自尊、自强的新型女性形象的典型代表。但评论界对于简.爱何以具有这样的性格和品质却论及不多,本文试以拉康的后精神分析理论对简.爱进行剖析,揭示其成长的内在原因和驱动力。主体在追寻缺失的爱中,在对他者的认同中,完成了完整人格的修复和理想自我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马志政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5):99-106
法轮功和各种迷信活动的有恃无恐突现了从理论上澄清命运问题的现实紧迫性,而"命运”一词本义的神秘性和引申义的世俗性并存给命运问题的廓清增添了难度.因此,有必要从哲学价值论和认识论层面对命运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1.
王晓芳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46-48
发表于1847年的《简·爱》以主人公追求独立、平等的新知识女性形象而备受女性主义者的青睐。但是,对于作品中梅森·伯莎的死,以及小说完美结局的“败笔论”,历来众说纷纭。从自由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这些争议进行了探究,揭示了《简·爱》女性主义爱情观的合理内核及彻底性,同时也分析了自由女性主义的伤痕——女性解放力量、解放道路、女性命运归宿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许菁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4)
夏洛蒂·勃朗特著名的作品<简·爱>中所描写的主人公简·爱性格具有双重性,即简·爱有她真、善、美,具有叛逆性,坚强的一面;又有缺乏自信,时时自卑,对传统婚姻观顶礼膜拜的一面.正是由于这种双重性格,英国文学史上简·爱这个人物才更加丰满,更具有真实性. 相似文献
13.
唐智霞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5):33-35
时间观念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因文化不同而产生差异。文章从时间观念、时间取向和时间的使用等方面比较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试图避免或减少跨文化活动中的误解与冲突,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周小娟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8(3)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简·爱的女性主体反抗男性权威的个人叙述声音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文本.笔者从社会文化机制内部探讨其女性话语空间,认为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进行了寓言式再现,通过主人公简·爱从"我必须说"到"我们整天谈着话"自我建构了一个新的话语空间,以此可对文本结尾作出新的评价,这是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问题的思考,也使文本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话语空间的一场诗性试验. 相似文献
15.
吴越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4):150-155
在媒介领域中,报纸等新闻媒体由于它所具有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特征,已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渠道,成为某种权威的象征.文章选取了《人民日报》、《新民晚报》和《纽约时报》三家主流报纸,对其中时尚消费新闻中的女性形象采用量化、内容分析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两国主导报纸中与女性有关的时尚消费报道的现状,了解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新闻报道的共性与差异,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与女性有关的时尚消费新闻报道与传统性别文化、社会发展以及大众传媒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胡澎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1,(7)
从女权主义的视角来解读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希望通过对其作品中女主人公简.爱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结合夏洛蒂.勃朗特的个人经历来揭示其体现的女权主义行为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与叛逆的平衡:《简·爱》的矛盾性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卫国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2):54-58
<简·爱>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描写新型性别意识形态的经典文本,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因其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争取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和平等的意识而被视作叛逆女性的典范.然而,作品本身在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传统的社会体制、父权意识形态的妥协迎合,作者通过她的作品为女主人公在女性的传统需要与当时的社会体制的矛盾中寻求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著名红学家蒋和森先生抒情散文式的论文写作笔法探求<红楼梦>中<葬花辞>的真谛,指出这是林黛玉一生命运之"诗谶式"的写照.在曹雪芹原稿后八十回中,林黛玉是在宝玉和凤姐双双获罪后的次年春残落花时节,泪尽而去"证前缘"的,并非是高鹗续书中所写的"祸起"之年的秋天,正如辞中所说"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相似文献
19.
王丰元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通过对文化概念的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文化与交际的关系,文化学习的本质和过程四个方面研究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实质,以此阐明跨文化教学对英语学习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邢颖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7):58-61
作为一部经典的女性主义作品,《简·爱》生动地描述了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困境。简.爱代表着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走出家庭,外出谋职。虽然作者夏洛蒂把简.爱塑造成精力充沛的"出走者",然而她奋斗的目的却是为了得到幸福的婚姻,最终以天使的角色回归家庭。为了让女主角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作者慷慨地给予了简.爱一笔丰厚的遗产。小说中的简·爱是幸运的,她是现实社会中女性白日梦的化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