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天花藏主人为女性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据国家图书馆所藏《天花藏批评平山冷燕四才子书》的评语,指明天花藏主人乃是女性,并对有关的问题作了考辨,最后推测她可能为素政堂书坊的女主人。  相似文献   

2.
林黛玉——山黛、薛宝钗——冷绛雪,看这两列人物的名字多么近似!山黛、冷绛雪是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平山冷燕》中的女主角,两位佳人才女。林黛玉、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也是两位佳人才女。曹雪芹命名自己的女主角与前代小说人物近似,是偶然的巧合吗  相似文献   

3.
明木清初以天花藏主人为代表的小说创作,推动了才子佳人故事的发展,也引领了才子佳人小说流派的出现。天花藏主人的才子佳人小说虽然贡献很大,但在思想观念、小说体制、故事情节等方面却是在前代“才子佳人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从“言情”小说这一角度来看,天花藏主人接受和发展了以往“才子佳人故事”中的“才”、“情”观念;从章回小说体制来看,他的小说接受和发展了明“中篇传奇”的特点;从情节的变化来看,他的小说对才子佳人戏曲故事中的“阻碍”情节进行了模仿和新编。同时天花藏主人才子佳人小说的变化,也是通俗文学发展与大众文化、作家独创、文艺思潮变化等因素相互交融的结果。这种小说文体的演变和题材的完善拓宽了通俗小说的发展领域和空间,直接开辟了从文言传奇到白话章回小说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长篇才子佳人小说《玉娇梨》在小说史上有其不可取代的存在价值.长期以来学界多从作者、版本考证、创作得失等不同的视角对其展开研究.然而对困扰读者的一些重要问题却缺少梳理,如小说虽也写到才子佳人谈婚论嫁,但并非只是消遣娱乐的才子佳人小说;作者借爱情以写其政治寓言,表现他的乱世焦虑和人生思考,同时也表明在男权社会里他对女性的尊重;“镜像”理论可以诠释才子、佳人在婚恋文化上的超越世俗情感的双美追求.  相似文献   

5.
《玉娇梨》和《平山冷燕》在“聚焦”叙事艺术上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这两部小说对“聚焦”方式的应用形式多样,而且能够交叉使用,从而达到了叙述场景生动化、人物透视多方位变化以及叙述者与读者的互动。在“聚焦者”与“聚焦对象”关系的处理上,更为注重小说人物的感知,凸显了与其他小说不同的叙事特色,也是这两部小说在明末清初被其他作者模仿并深受读者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其“聚焦”叙事成果也代表了才子佳人小说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玉娇梨》(以下简称《玉》)是《金瓶梅》以后,我国较早的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问世以来,影响很大。清代静恬主人在《金石缘》“戏题”序中说:“如《情梦柝》、《玉楼春》、《玉娇梨》、《平山冷燕》诸小说,脍炙人口,由来已久。”《玉》在国内曾有多种版本流传,并且很早就被译成英、法文字。因而,鲁迅说它“在外国特有名,远过于其在中国。”可是,在我国只有少数几种文学史著作过极为简略的介绍,至于专门探讨、  相似文献   

7.
天花藏主人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以往的学者多关注的是他的婚姻观、爱情观、才情观,而对他创作思想中的矛盾和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关注极少.实际上,天花藏主人维护正统“名教”的思想与大胆的婚姻观念相矛盾;“缘出于天”的思想与才子佳人主动寻求婚姻的行为相矛盾;才子科甲高中的同时又被举荐与帝王的理想,与自身现实的贫困、落魄、无人举荐相矛盾.而造成天花藏主人创作中的思想矛盾,又与晚明以来社会文化思潮、自身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生活的窘迫等息息相关,这些思想矛盾不仅反映了明末清初“士人”的精神失落,更体现了底层知识分子的道德意识、伦理诉求与爱情观念的新变.  相似文献   

8.
陈才训 《南都学坛》2011,31(5):47-51
种种迹象表明,楚文化已成为曹雪芹《红楼梦》创作的重要文化基石。无论是充斥于小说字里行间的悲情意蕴,还是曹雪芹在"以悲为美"审美观念指导下为小说所设置的悲剧结局;抑或曹雪芹在楚文化"女性中心观"指导下对宝玉"女儿"身份及其女性崇拜意识的一再强调;以及黛玉这一形象身上所流露出来的带有浓郁感伤气息的楚风流韵,都显示出楚文化所特有的审美情韵对《红楼梦》的多维浸润。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表现了时间的多重性,小说向读者展视了女娲纪元、石头纪元以及贾府纪元三重时间。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细腻地刻画了一些主要角色的性心理,其深刻之处可以与弗洛伊德的理论相媲美。《红楼梦》对人生提出的种种质疑与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想中透漏出的颓废气息不谋而合。《红楼梦》充满了各种文化符号,对这些符号的解读与重组不断提供着从新视角来理解《红楼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与中国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当时的时代为背景,同样真实地描写了封建贵族衰亡的过程,让后人窥见不同国度贵族阶级的衰亡.由于两位作家的经历不同,其作品的创作理念也存在较大差异,具体体现在对批判对象、斗争方式和对女性观念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11.
指出"为闺阁昭传"是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目的的误读,并非曹雪芹的本意;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有对人生和社会深刻的哲理思考,他比较自觉地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识和解读封建社会,全书充满了《易》的理论和思想。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魇》是文学家张爱玲情节化操作之外的特例,这部关于《红楼梦》的考据和评点专论,是她穷毕十年精力的后期作品。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这部学术专论的表征,而她与《红楼梦》及其作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是这部专论的非学术隐义。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红楼梦魇》的完成过程,是张爱玲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表达情感最后归宿的过程。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精神特质、审美传达等方面的契合,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和文本意义,提供新的考察视角。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是北京人、北京作家。这个认识意义重大。北京的"帝都文化"是《红楼梦》一书的文化渊源。不了解18世纪中叶的"帝都文化"就无法真正读懂《红楼梦》。曹雪芹倘若没有回到北京这段生活经历,今日我们所读到的《红楼梦》,极可能就真的是一本《风月宝鉴》或是一本《情僧录》。在语言文字方面,曹雪芹熟练地运用了含有广大北方地区语言中方言土语的北京话,使《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雅俗相融、生动鲜活、字字传神,从而使这部小说脍炙人口、雅俗共赏。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京味十足的小说,而且是京味小说中的典范之作。红学中的一些问题争论不休,恐怕是与不熟悉或没有考虑帝都文化背景有关。"帝都文化"问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才子佳人小说之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才子佳人小说是产生于明末清初的一个重要的小说流派,学界对其概念的界定尚未统一。从人物形象、情节模式、小说主旨等方面对才子佳人小说进行界定,有利于一些有争议学术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5.
李云峰 《南都学坛》2005,25(5):47-51
《红楼梦》中重复现象很多,曹雪芹继承前人小说创作中运用重复手法的经验,并加以创新,在《红楼梦》创作中进行有益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张正学 《南都学坛》2003,23(1):55-60
按照《红楼梦》所具自叙传性质 ,从而通过贾宝玉等人对戏曲的态度来考察曹雪芹的戏曲思想。其结论是 :曹雪芹肯定并推崇戏曲艺术 ;他的戏剧观是悲剧性的 ;他认为戏曲是以曲为核心的 ,而其情节排场等要义新鲜奇异却又不失情理 ;他主张对戏曲兼收并蓄但又有所侧重 ,欣赏戏曲则偏好词藻、音律、排场而又清淡娴雅的作品。从中可以窥视曹雪芹思想的另一侧面。  相似文献   

17.
作为曹雪芹的主要叙事谋略,尚简用晦的“春秋笔法”在《红楼梦》中有着广泛而成功的运用,这使《红楼梦》在叙事艺术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含蓄暗示与客观展示。具体而言,隐晦的“春秋笔法”使小说在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意旨表达等许多方面达到深文曲笔、义见丈外的艺术效果;讲究客观冷静的“春秋笔法”还使小说在客观叙事方面达到相当高度,作者分别采取与叙述者刻意疏离、运用限知视角、客观叙述口吻、对心理描写的规避等策略以达到叙述的“无我”境界。  相似文献   

18.
曹去晶在南京生活和创作《姑妄言》的时代,正是曹寅父子任职江宁织造、由显赫一时走向抄家没落的时期。同为辽阳人的曹去晶与曹寅父子有所交往,当非无稽之谈;而曹雪芹与曹去晶相识,并在南京或北京读过《姑妄言》的手稿或抄本,这也是极有可能的事。《红楼梦》“大旨谈情”,而《姑妄言》“大旨讽世”;但在思想和艺术上二书有诸多异同之处,从中不难窥见《红楼梦》受《姑妄言》的影响,以及《红楼梦》对《姑妄言》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在中外小说史上都是罕见的。究其原因,虽与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事繁人多的特点有关,更与作者善于表现人物的复杂关系及其在不同场合中的矛盾心情,善于描绘千姿百态的人物画卷及创造艺术意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红楼梦》重视人物塑造上的群体性、整体性原则,具有一石多鸟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