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蒲松龄及其作品《聊斋志异》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真正将其称为聊斋学则始于1991年。在那个吉祥而美丽的秋天,国内外数十名学者汇聚山东淄博,系统而科学地总结了对蒲松龄及其作品《聊斋志异》的研讨。这次活动的名字被定为“国际首届聊斋学研讨会”,应它的呼唤,当时在全国各地推出了10余部研究专著和以百计的学术论文.在湖北武汉,就有华中理工大学盛瑞裕的聊斋学专著出版。这部名为《聊斋人物塑造艺术研究》(武汉出版社)的作品,从《聊斋志异》艺术形象的分析入手探索“旷世奇才蒲松龄成功的奥秘”,论述科学而精当,得到了学术界的…  相似文献   

2.
刘骏勃 《求是学刊》2023,(3):170-180
鲍修哀是17世纪法国重要的神学家、史学家,Discourse on Universal History是他在历史学方面的代表著作。自20世纪初以来,国内不少译著和研究论著都将鲍修哀这部书的书名译作《通史论》或《世界通史》等,这是不太合适的。刘家和曾指出,中西之间有着重通史与重普世史的特点之不同。普世史固然必须以时间为经,但其重点却在共时性的普世的空间之纬;通史固然必须以空间为纬,但其重点却在历时性的时间之经。也就是说,西方思想中的Universal history(普世史或普遍史)与中国的“通史”概念在内涵上有很大不同。中国的“通史”思想其核心在于“穷变通久”,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通古今之变”。以王夫之为例,其史学著作虽属史论体,但特别注重对古今之变以及历史变化的辩证发展和深层原因的揭示,尤其是对变与常关系的深刻把握,使其成为继司马迁以来中国史学“通史精神”的又一典型代表。作为与王夫之大体同时的鲍修哀,他的史学著作虽然在内容上涵盖古今广泛的时间,但指导思想却是基督教普世史的神学观念,把历史变化归于神意,未能体现出“通古今之变”的思想,这是中西传统历史观念中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3.
曹鹏程 《唐都学刊》2012,28(6):36-41
唐初史家继承南北朝史学的理论遗产,列纪传体为正史。其后,史家开始强调史学褒贬人事、惩恶劝善的宗旨,这股思潮与中唐以后兴起的《春秋》学合流,将史书的编年体裁与褒贬义例联系在一起,导致中唐以后编年体史书中兴的局面。在此背景下,皇甫湜提出只要能立褒贬以示惩劝,二体皆可为良史的主张,对北宋时期《新五代史》等书的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史记》是司马迁创造的文化奇迹,是第一部纪传体中国古代通史,由于《史记》的问世和影响,史学才冲破传统经学体统,以独立的学科自立于中国古代学术之林。司马迁对前代文化经典的接受塑造了《史记》的文化品格,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所开创的叙事体例、语言表达范式、行文风格对后世叙事文学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示范性作用,作为文学经典进入世界文化的神圣殿堂。《〈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一书系统深入地考察了自《史记》问世两千年来“以文学的名义”被接受、认知的文学经典建构之路,沿着这一研究路径,追溯、探索《史记》文学经典化的学术思想史,进而期待《史记》文学研究尤其是《史记》对叙事文学影响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明清以来,与短篇白话小说和长篇章回小说风行的同时,文言笔记小说也始终盛行不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创造性地继承了六朝志怪和唐传奇的传统,并以它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就,成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圭臬。自它问世以后,在清代文坛上即曾掀起过一个模仿《聊斋》、写作笔记小说的热潮。沈起凤的《谐铎》、和邦额的《夜谭随录》、浩歌子的《萤窗异草》等,都步《聊斋》的后尘而不能脱其窠臼。对此独持异议并以自己的创作  相似文献   

6.
查继佐及其《罪惟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探讨查继佐的生平、著述、史学思想。认为查氏撰写的纪传体史书《罪惟录》,具有体例创新,“总论”与“论目”首尾呼应,分类细致,以类相从等特色,史料翔实宏富,史学价值很高。  相似文献   

7.
刘绍信 《学术交流》2006,(3):143-146
《聊斋》中有八篇于篇末所附评论短文,体现了蒲松龄内心深层的隐痛以及伦理道德倾向。可以理解为孤愤之思的直接表达。骈体文形式的运用,典故的堆砌,既是文人生命形式的彰显,也是满腹经纶无聊的误置。其叙事意义溢出文本之外,具有“无中介议论”的倾向,表明作者主观性、个人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对小说美学的把握黄德烈中国古代的小说,从文体上分,有文言和白话两种。文言小说曾经历过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小说两个繁荣阶段。宋、元、明时期,白话小说渐兴,但不很成熟。清初蒲松龄再以文言形式创作了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当时可谓异军...  相似文献   

9.
刘家和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长期以来,先后从事世界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史学史、以及中外比较研究与教学,以治学严谨、功底深厚、学识渊博著称。《古代中国与世界———一个古史研究者的思考》一书,是作者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执著求索、精研覃思、厚积薄发的结晶。虽然以论文的形式结集,但其内容却非常丰富。就所涉及的地域而言,是融中外古史为一炉;就所涉及的内容而言,是纵横捭阖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学术思想史之间。综观全书,非但所论多为中外古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焦点”和“空白点”问…  相似文献   

10.
称“短篇小说之王”的《聊斋志异》 ,在其四百多篇故事中 ,涉及甘肃的竟有七篇。这大概是一般人所不曾想到的。而且 ,这些篇章中既有着蒲松龄所精心创作的故事 ,也具有一定的写实成分 ,因而 ,无论从文化蕴含还是艺术成就的角度来说 ,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一 )《聊斋》中涉及甘肃的七个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对有关甘肃的奇人异事的记载 ,如《杨千总》、《土化兔》。《杨千总》写毕民部公 (按 :即毕自严 )“即家起备兵洮岷时” ,有千总杨花麟来迎 ,途中见一人遗便路侧 ,杨即飞矢射去 ,正中其髻 ,“其人急奔 ,便液污地”。此…  相似文献   

11.
注释史书是中国古代史学史的显著特点之一,历代史家有着良好的注史传统。他们的工作概括起来,大体上包括训音释义、校正文字、拾遗补阙、辨正异同等几个方面。元代著名史学家胡三省注《通鉴》,继承了历代注史的优良传统,功绩卓著,被后人誉为“《通鉴》之功臣,史学之渊薮”。本文就胡氏注《通鉴》地名的得失,作了比较客观、公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史学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史学史研究比较繁荣,而史学批评史的研究则相对贫乏。其明显标志就是迄今尚无一部系统的史学批评史专著。中国有很丰富的史学批评遗产,如何总结我国史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探求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规律,是当今史学界一个十分重要而亟待深入的课题。令人高兴的是,这一课题日益为当代史学家所关注,并有一些学者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张三夕博士新近出版的《批判史学的批判——刘知几及其〈史通〉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9月版,以下简称《批判史学》)一书,正是近年来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它以较为系统和科学的论述,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史学批评史的建设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批判史学》一书一改过去史学史的思路,把对刘知几及其《史通》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短篇小说,发展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出现了最后一个高峰。它对以后文言小说的影响很大,仿效《聊斋志异》的作品相继出现。我省发现的清代曾衍东所著文言短篇小说集《小豆棚》,就是其中的一部。这部作品虽然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没有达到《聊斋志异》的水平,但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和个人特殊的生活经历,它在仿《聊》的同类作品中具有一定特色。研究和剖析《小豆棚》这部作品,对于了解《聊斋志异》问世以来我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发展和演变,扩大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内容,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魏斐德(FredericE.WaKeman,Jr.)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著名中国史学者。他的代表著有:《大门口的陌生人》(1996)、《中华帝国的衰落》(1975)、《伟大的事业:满洲在17世纪的中国重建帝国秩序》(1985)和《上海的侨居者》(1992)等多部。魏斐德的史学思想和观点代表着当代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发展趋势。由于他在中国史研究中的突出成就以及他在教学与社会活动中的献身精神和组织工作才干,1992年魏斐德被推举为美国历史协会主席。  相似文献   

15.
温庆新 《学术交流》2023,(5):168-179
基于史学本位视域,钱谦益以“说部”指称子部“小说类”,以“征信”为评判的首要依据,将“稗官说家”并举强调“说家”可资存“史”的价值。钱谦益有关“说家”的认识并非聚焦于子部小说的形态与本质,而是着眼于史学价值。这与其强调为“文”应关乎“世运”的认识相一致,亦是《绛云楼书目》对“小说类”进行作品归置的指导。陈景云对《绛云楼书目》的小说注解亦以“征信”价值为准绳,表明钱谦益的小说批评思想得到后世学者的认可与发扬。而《绛云楼书目》从史学视角的考察思路与《四库全书总目》从政教视角考察的思路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并不尽相同,以至于彼时关于“小说(家)”的评骘意见多有扞格之处,却也推动着时人关于“小说家类”批评的多元探索。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西方史学发展的最大事件是以年鉴派为代表的西方新史学的兴起及其巨大成功。年鉴学派新史学是对西方史学传统中的总体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总体历史观、跨学科方法与历史综合研究是年鉴派新史学区别于传统的兰克史学的重要标志。在年鉴派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鉴派历史学家对总体史的理解和把握又显出差异。总体史追求也是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的探求,对总体史的追求使年鉴派史学家在广泛吸纳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开展专题史、区域史研究的同时,综合到总体史的框架之中。本文还对《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一书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17.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中国史学界一位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他反对神化《六经》的传统观念,在中国史学史上第一次对“六经皆史”的命题做了具体论证,试图建立以史学统摄经学、经史合一的历史科学;他反对以政治伦理的原则凌驾于实事求是的原则之上,赋予实事求是原则以价值中立的本质属性,努力为近代实证主义史学奠定方法论基础;他不再以宋儒的天理史观来解释历史,而是以通观全部历史进程的眼光去深究其中的各种因果关系,并由此引申出一系列具有近代启蒙意义的论史卓识。  相似文献   

18.
《促织》本事考辨张东敏如果说《聊斋志异》是一座琳琅满目的艺术宝库的话,那么,《促织》篇无疑是其中的一颗璀璨耀目的珍珠。在这篇杰构中,蒲松龄仍象创作《聊斋》的其它篇什一样,依然运用了浪漫主义的笔法,把幽冥世界、神仙洞府现实化,把花妖孤魅、鸟兽虫鱼人格化...  相似文献   

19.
李金佳 《学术交流》2006,(1):172-174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的最佳范例。考察蒲松龄笔下的暴力如何写出,同哪些题材相关联,又被放置到怎样的伦理框架中思考,对探讨《聊斋志异》的叙事手段有着重要意义。酷刑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母题,复现于全书80余篇作品中。按照刑罚背景的不同,《聊斋》中的酷刑可以分为三类:阴曹之刑、衙门之刑和闺闼之刑。作者在处理这三类题材时,写作手法和伦理观照虽不尽相同,但总把“酷”与“异”钩合,由“酷”入“异”,以“异”养“酷”,写感官而离感官,让读者在回味中蓦然体察到“力”之暴残,制造一种“意酷”的独特效果。  相似文献   

20.
封建传统史学的没落与通俗史学的兴盛——明代史学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史学至两宋达到极盛,名家辈出,名著众多,在著作体裁、记述内容和史学思想上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到明代,在中国封建制度进入晚期阶段的同时,以“庙堂史学”为基本形式的封建传统史学也开始了它的没落时期。引发这种没落的直接原因,是封建专制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