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南民族大学彭修银教授新著--<东方美学>由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在笔者看来,该著作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全球化思维立场.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的《美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内容极其丰富。他的东方美学思想是他整个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他在三大艺术类型的划分中,又把东方艺术放在首位,作为整个象征型艺术阶段的代表,因而他的东方美学思想又明显地具有相对独立性。在黑格尔的心目中,东方是人类精神初步觉醒的地方,也是人类艺术创造和审美意识的策源地。他不仅从整体上对东方艺术的审美特征提出了自己明确的见解,同时对东方不同民族的艺术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3.
邱紫华先生是东方美学的拓荒者。在 2 0余年的耕耘中 ,邱紫华先生从艺术学史学、艺术哲学、文化哲学、艺术辩证法等角度对西方美学尤其是悲剧美学与黑格尔美学展开研究 ,提出一系列新颖独到的见解。进而 ,邱紫华先生又以包括文化人类学在内的新方法构建东方美学 ,以其执着的态度、包容的精神与宏大的气魄 ,为美学研究开创了新的领域 ,提供了新的富于启发的视角。他的为师治学的精神激励着有志于此的后来者。  相似文献   

4.
西方美学理论作为当今世界美学的“权力话语”或“主流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偏颇,它缺乏更大的容纳性和全面性,因为它没有吸纳东方美学的思想精华,也无法准确而明晰地解说东方美学思想。东方美学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诗性的理论系统。西方美学只有吸纳了东方美学的思想和诗性的理论精华,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性的美学。这是21世纪全球化趋势中全世界美学所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东方美学实际上一直处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多元状态,这与西方美学具有相当严格的统一规范有着根本的区别.东方美学散漫的多元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东方辽阔的地理范围内众多的国家和民族间,长期处于封建的封闭状态,未能产生大规模的趋同倾向,更未获得共用的美学概念;2、东方各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太讲究美学范畴的稳定和延续,在随机性上远远超过西方美学;3、东方美学大抵缺少理论上的统制力和归纳力,美学理论与审美实践松软灵动而不具备严格的逻辑对应美系.因而,我们审视东方美学,不能仅停留于理论形态,而更应关注其大量非理论形态的美学信息.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东方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日本著名的美学家今道友信认为东方美学是“基于意象的思考” ,而当代西方美学家在关注当下的美学时其焦点也聚合于对意象的思考这一点上。鉴于意象在当代美学中的重要意义 ,我们着重就东方美学背景下的原始意象的表现形态进行初步的梳理整合 ,为繁荣 2 1世纪东方美学做一点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7.
"东方美学"的可能性——柳宗悦的"民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索悦是日本民艺运动的倡导者和民艺美学的实践者,毕生致力于民众艺术的研究.他以东方人的独特视角,在民间日常生活的器物上,发现了"出尘超俗的美".创造了"民艺"一词、民艺理论和民艺事业.在创建民意理论的过程中.柳宗悦通过对西方最新艺术运动进程以及"美"与"用"、"型"与"形"这两组概念的深入研究.找到了构建东方美学的可能性.柳宗悦所构建的东方美学虽以超越西方现代个人主义为目标,但与西方美学并不相悖.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同时,在柳宗悦那里,传统本身与现代化并不完全相对立,是可以通过现代化进程得以重组、其意义得到重新认识的,如中世纪末期的茶道即经柳宗悦之手作为民艺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究竞是“中国美学”,抑或“西方美学在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世界美学”。长期以来,西方学界藐视东方美学的存在合理性和价值,而以西方美学为普世化的美学标准。国际美学格局中,东方美学缺乏话语权,本土美学与“世界美学”相背离。从普世化美学的视角来看,“西方美学”是一个泛化概念,而且它本身也只是地域性的本土美学,却并不是代表未来世界美学的参照蓝本。“中国美学”有古典与现代两个形态。在学科体系化和专业化以后的中国现代美学,有五种现代化的向度:科学向度,艺术学向度,生命哲学向度,马克思主义向度以及现象学向度。作为一种审美文化形态,以华夏艺术精神为核心的美学体系,能为世界文化带来与众不同的东方智慧。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东方美学中的核心范畴,它发源于中国古典美学,同时在东方其他各民族的美学体系中也有具体、深刻的体现。“意象”的美学特征表现为“隐”与“奇”,即象征性、含蓄性、暗示性、神秘性,这也恰恰是东方民族审美思维方式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0.
[提要]“观照”是东方佛学术语,也是东方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近代日本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们较早使用“观照”来阐发自己的美学理念,其中岛村抱月提出“观照的艺术”是“为人生的艺术”,是艺术的“大乘之境”,强调“观照”所具有的“东洋趣味”;长谷川天溪站在现代社会“幻象破灭”与“幻象重建”的角度阐述“观照”美学,提出了“幻象观照”和“自我静观”论。同时,有评论家用“观照”论评论夏目漱石的作品,也有美学家用“观照”来对译西洋“aesthetic”(审美)一词,其中竹内敏雄把东方“观照”与西方“审美”加以融合,冈崎义惠在“感动”与“观照”的概念关联中阐发“观照”的东方特性。由此种种,“观照”在日本现代美学中完成了由传统东方美学概念向现代美学概念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从延迟模仿的摹仿方式,原始的完整性思维制约下的正面律与散点透视,富有象征性意义的自由想象的形象,东方绘画是"线的艺术",东方艺术表现的是自由的想象的时空观念,东方绘画中色彩运用的特殊性等六个方面,论述了东方绘画艺术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朝鲜古典诗学作为东方艺术的一部分,具有抒情言志的表现说的东方美学特征,这与偏重于再现说的西方美学特征不同,与此相应,比起西方诗学的分析性和系统性的理论美学形态,朝鲜古典诗学具有直观性和经验性的经验美学形态.  相似文献   

13.
一把朝鲜古典诗学放在东方美学范畴来研究,主要是从地域地理学、文化学、文艺学的范畴来考虑的。东方美学是与西方美学相对而言的,它是与西方美学相区别的另一个系统的美学。习惯上,人们把东方国家的文化分为远东文化和近东文化;远东文化包括印度、中国、日本、朝鲜等,近东文化包括埃及、波斯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文化等。通常所指的东方艺术是这些东方国家的艺术。要研究东方艺术,不但应当注意这些国家的  相似文献   

14.
邱紫华先生的新作《东方美学史》日前由商务印书馆推出(2003年9月出版)。该书继美国托马斯·门罗的《东方美学》(1965)和日本今道友信的《东方的美学》(1980)之后,第一次从东方的历史现状入手,在综合了人类文化学、宗教学、哲学、艺术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东方美学思想的历史和特点作了较系统的探索和阐述,是一部填补国际国内关于东方美学理论研究空白的力作。整部《东方美学史》的研究依据(或说学术前提)是维柯的“研究问题要从问题开始的地方开始”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实证的方法、共时…  相似文献   

15.
东方美学中的泛生态意识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方美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其始终贯通着生态意识,处处渗透着对自然生命的崇拜与赞美.其以整体的、和谐的、有机的生态雏度现照天地山川、自然万物,诉求天地人舍一的大美之境.东方荚学也始终和自然形象纠合在一起,无论是集中体现美的艺术领域,还是具体的审美活动,都把妙悟自然,参透大字密钥为其鹄的.东方美学也强调流动之美,其以诗意的幻想体验自然生命的意义,以整体直觉的形式把握人类情感本体,以内省的方式化解生命的扭结,以诗教乐教的途径构筑诗意化生存空间.诸多方面成就了东方美学的泛生态意识特征.  相似文献   

16.
"生态美学"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美学观点和主张,譬如"生态中心论"、"美者自美"、对自然的"复魅"等.但是,这些观点和主张不仅带有它自身无法避免的局限性,而且根本就缺乏可操作性.而东方哲学和美学则认为,自然生命与人的生命价值同等,脱离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事实而片面地去谈人或自然的价值是错误的.正是在生命的观念中,人与自然达到了物我不分的亲和之美,从而弥合了主、客体之间的鸿沟,实现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总之,东方美学思想不仅涵盖而且远远超越了生态美学.  相似文献   

17.
《东方丛刊》提醒人们:美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就人类而言,其为整体存在而必真。就地域而言,人类这一整体分为东方人和西方人两个部分。在思维和创造技能上,东方人和西方人具有不同的类型特征。就审美而言,东方人的审美意识与西方人的审美意识也截然不同。雨果曾说:“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西方艺术源自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东方艺术则源自人类对自然的感悟。与自然的这两种不同的关系产生了西方美学与东方美学的差异。西方美学的特征是在审美欣赏中渗入了认识因素,多以“理念”为基础;东方美学  相似文献   

18.
杜平教授所著的《英国文学的异国情调和东方形象》一书运用现象学、叙述学研究,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分析,以史为主轴重点探讨英国文学里的异国情调史,系统分析东方形象在中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英国文学里的演变历程。该书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观点,在探讨异国情调和东方形象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东西方美学观念长久以来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步入近现代以来,东西方艺术审美趣味出现了逆向对流。从虚与实、动与静、意象、意境四个方面对摩尔的雕塑艺术中所蕴含的东方美学语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期笔谈四篇文章均来自第四届东方美学国际研讨会,四位学者的文章均立足于东方美学研究中的一些专题性问题。闵周植认为,陶瓷艺术在东亚文化中有特殊的意义。对于知识阶层而言,陶瓷与书法、绘画一样能培养审美情趣。不同国家的陶瓷艺术可以体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及审美感知特点。中国陶瓷追求人工的完美,韩国陶瓷倾向于不规则和天然美,日本陶瓷则倾向于偶然和嬉戏性。张小鸶认为,主要使用岩彩材质的岩彩画艺术在东亚各国及其他地区虽命名不同,但是都具有东方文化的共性。在古代丝绸之路佛教东渐的传播过程中,岩彩画历经东方各国和地区,不同程度地融汇了当地的文化和审美意识,凸现出各自异文化的不同特征,形成了东方岩彩艺术的审美特点和各有千秋的表现形态。在当代多文化形态的环境下,如何吸收外来精华,挖掘与拓展其在当代仍具有活力的部分传统因素,应该是这一跨越国界与文化圈艺术表现的重点所在。臧新明认为,“写生”一词所包含、表达的概念和信息,在近代东西方文明、文化的碰撞、吸收、磨擦和借鉴过程中,不断地交融、演化、变迁,并趋于一致。当今单纯的写生语意同传统的“气韵生动”以及“古画画意不画形”等重生、重气、重意、不重形的注重主观意识行为的写生之语意相比,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陈静在“关于东方美学研究方向的一点思考中”中对第四届东方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了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