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公民精神是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公民精神的培育直接关系到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发展状况。因此,从培育公民精神的现实路径着手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互动关系,对于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民精神是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公民精神的培育直接关系到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发展状况.因此,从培育公民精神的现实路径着手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互动关系,对于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族和谐发展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和谐发展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目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不和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等问题,是阻碍中国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现中国民族和谐发展,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既要注重创新发展观念,丰富发展内涵,开拓发展思路,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又要注重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宣传和教育;既要完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体系,又要建立健全民族利益协调机制和补偿机制,大力增强民族和谐意识,形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4.
杨露 《中国民族博览》2017,(20):133-13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家软实力的发展也备受关注,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发展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更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对文化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族艺术既要扎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创作出更多的无愧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相似文献   

5.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这一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各国普遍重视。尽管人们对这一概念的内涵,重点及其它问题认识尚未统一,但是有一点是大家明确的,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的立足点,是强调经济发展要与自然生态环境用协调,要与社会文化相协调;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和谐性,既要考虑到当代入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后代人的需要;既要考虑到本地局部利益,又要着眼于全局、全国、整个地球的保护。所以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能够长久地共存共荣、持续不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人民性、民主性、继承性、开放性、创新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正确方向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7.
王亚凌 《民族论坛》2008,(3):59-59,29
尽管数学是思维的科学,但当前多数数学教学停留在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方法教学的层面上,理性思维、理性精神的培养还处于自发的、无意识的状态。数学教学既要重视技术与应用层面的数学,又要重视精神与文化层面的数学;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充分地展示数学的理性光芒,提升数学学习的层次,为优化学生的个性品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服务,为学生终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五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性会议。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再一次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真正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促使文化发展走向趋同。民族文化的发展既要照应文化趋同势 ,又要重视对传统的继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作为为西藏培养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的西藏高校,如何抓住机遇,实现两个转变,实施“科教兴藏”、提高民族素质的战略,加强对我区高校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这是西藏高校面临的…  相似文献   

11.
周超  刘虹 《民族学刊》2021,12(1):19-25, 85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基本逻辑是一个从"求同存异"到"聚同化异"的过程,旨在构建一个多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共生关系与共生状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效建构必须赋予"共生"的理念,以责任、族际、文化、利益、命运为共生单元的建构逻辑,进而推动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全面建构。  相似文献   

12.
文化建设只有紧扣时代发展主题,才能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华民族凝聚力随着文化建设实践进程的不同而发生主题变换。就近代以来的文化建设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具体实践来讲,二者的互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强烈的革命色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浓郁的改革气息;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凝聚力必然具有战略性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万果  王巳龙 《民族学刊》2023,14(4):29-34, 137
以川、青区域涉藏州县的藏传佛教场所为重点关注对象,探讨涉藏州县宗教神圣场域中共同体意识的建构渊源、演进历程、现时表达及未来期望。在具有藏传佛教传统的涉藏州县区域,以寺院为核心的神圣场域建构,是藏传佛教历史传承和发展的主要路径。在川青涉藏州县的多民族复合文化语境下,藏传佛教的神圣场域建构不断发展完善。在这一漫长历程中,藏传佛教一方面不断调适以适应本土化的历史现实语境,另一方面则通过教派之间竞争博弈与交往交流,形成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藏传佛教文化形态。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其在场的内在基础,并与藏传佛教话语体系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正反馈路径,不仅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认同心理的地缘文化与宗教神圣场域叙事,而且还以人物交流、宗教传播及文化扩散的方式对周边乃至更远区域的中华民族文化构建产生了积极的辐射影响。同时,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川青涉藏州县多元文化语境的终极表达。  相似文献   

14.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客观需要。把民族学校打造成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主要基地,要通过缜密规划,打牢基础,形成特色,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发挥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何雄浪  尹凤茗 《民族学刊》2021,12(3):10-20, 95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命运共同体,与之相伴而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繁荣昌盛的思想基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全过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我们要立足当代、立足国内国际新形势、利用优势、补齐短板、全方位的“五位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全面发展的胜利果实,保证中华民族永续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6.
周俊利 《民族学刊》2021,12(2):9-16, 9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也是中华民族成员联系的精神纽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进程、“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灿烂文化、厚德载物的价值观念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这些优秀文化是各少数民族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灵魂和根基,也是中华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大凝聚力和伟大创造力的源泉。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本课程、特色课及选修课和“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提升多数民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和体验,促进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双向认同,在此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杨清华  田中阳 《民族学刊》2021,12(3):74-79, 10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基于民族工作新形势部署的新战略。作为民族话语重要文化载体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见证并勾勒了其话语表达逻辑及实践机理。从主流意识的“政治宣传”到民族文化“共生交融”,从话语主体的“他者言说”到“开放自述”,从镜头对准“集体形象”转向聚焦“个体形象”,折射出我国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传播的递嬗性超越。作为民族话语重要文化载体的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一方面应以植耕历史,加强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表达文化诉求,促成各民族间的认识、认知、认可、认同,进而在精神层面生发持久、恒定的态度与力量。另一方面从人本角度出发,思考“人的自我发展”、“人与他者”、“人与世界”的多元伦理关系,互相接纳,互相启迪、互惠利他,在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存生活困境,在共同体谱系中实现个人、民族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8.
传统祭祀是社会道德生活的整合器,是赋予社会成员公共意识、公共理性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祭祀作为社会记忆贮存器,承载了许多原型要素、生命母题和价值隐喻,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文化心理和精神支撑,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机制,并成为卓有成效的文化认同实践形式。祭祀的整合功能是传统国家建构自身的需要,中国传统祭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整合形式,它通过剧场政治语境下公共仪式空间的建构和持续重建,规范社会行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从帝国体系到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国家建设的基本战略.中华民族的发展孕育了今天的中国,而今天中国的国家建设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基础.中华民族是在多民族的聚合与整合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有深厚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基础.以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界,在此前后,将中华民族汇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政治共同体呈现的形式不同.在 1911年之前,这个共同体是传统的中华帝国体系;而在1911年之后,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和帝国体系的瓦解,这个共同体就是逐渐确立和发展的现代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整体进步与发展与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相伴相随.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建设小康社会,显然包括同属于中华民族的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实现全面小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兴,民族兴,如何结合民族地区特点有效开展民族教育,成为新时期民族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而远程教育对解决这一问题具有明显的战略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