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才能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王进芬 《学术论坛》2005,4(8):39-42
理论创新是东方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关键,是未来东方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之所在。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永恒主题,也是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前提和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3.
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的思想动力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宝贵经验。2 0世纪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实现的条件、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等方面对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 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要应对新的挑战 ,创造新的辉煌 ,必须进行理论创新。 2 1世纪也为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和空间。 2 1世纪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途径就是深入研究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际 ;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就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表现为他为了创造现代化建设必需的条件所作出的各种努力:在实践的探索过程中进行理论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无论是理论上的准备,还是实践中的探索,无论是内部条件的创造或是外部条件的争取,都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由于指导思想发生“左”的偏差,中国现代化建设在50年代后期走上了曲折的道路。为什么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会发生“左”的失误,本文从其理论与实践的多个角度对此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充分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演进上。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与生俱来和与时俱进的对立统一: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形态”的角度,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从“基本特征”的角度,分别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界定,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显示了巨大的现实意义。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抽象———具体———抽象或整体———部分———整体的发展。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演进是与社会实践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具体剖析这一演进过程,不仅构成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环节,也构成准确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中,社会主义本质是根本问题。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更多的是党鼓舞人民群众破旧立新的一面旗帜,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邓小平创立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江泽民、胡锦涛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续丰富、发展和完善了这一理论,使得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研究,必须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坚持为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党的理论工作,使党在理论创新中永葆生机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这种理论创新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邓小平第一次从本质这一哲学层面揭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二是邓小平从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三是邓小平把解放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恢复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的价值秩序。四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从动态中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五是在共同富裕问题上 ,邓小平突破了平均主义的传统观念。六是邓小平没有从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 (如公有制、按劳分配 )规定社会主义本质 ,从而为后人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江泽民深入思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结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最新发展 ,在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本任务、全面发展、发展阶段、劳动价值论、执政党建设和未来命运的认识上 ,实现了理论创新 ,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9.
历史和现实反映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伴生现象。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收放分配制度改革的思想以及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分配制度,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它有利于现阶段乃至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收入分配领域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马克思学术思维的基本品格。我们不应该要求马克思针对初始资本主义所作出的理论概括 ,以及他在当时作出的对某些经济范畴内涵的规定 ,对某些经济规律的阐述 ,能完全适合于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中贯彻与时俱进 ,锐意理论创新 ,既是时代的需要 ,也是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本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分别以梁启超为首的君主立宪派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就中国要不要、能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到底以何种方式来挽救中国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从严格意义说,这次论战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关于要改良还是要革命的论争,其中社会主义论争只是为了佐证各自的政治立场服务的,而且论战双方对社会主义究竟为何物,都存在着明显的认知上的不足。但通过这次论战,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文论与人道主义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思想界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社会主义者热心于人道主义的批判,而持进步立场但不赞成社会主义的文学家,则在人道主义的基础上与社会主义者联手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二三十年代国内政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人道主义蜕变为一种弱势语言,革命文艺与人性人道主义拉开了距离。建国后,社会恢复了常态,文艺也有了向人情人性回归的要求,却因思想僵化,丧失了实现这一回归的有利时机。为了恢复文学的人道主义传统,理论界进行了充满困难艰险的探求,终于在世纪末重新确立了人道主义在文艺审美领域的权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影史及其理论的发展,其总的行程必然地循着先求赢利,后因其广泛的群众影响而为政治所充实、所干扰,直到电影意识大觉醒这样三个大的阶段,向前推移。从艺术进程看,从承袭舞台剧遗产的阶段到在原有思维框架中对于电影独特性的逐渐明显的认识,再到因这一认识的高度自觉所导致的抛弃原有思维框架的努力。上述这两个过程相互渗透并交织到了一起,这便是20世纪中国电影发展的两个层次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总的历程,是从茅盾所期望的小说化路子折向夏衍《包身工》那种“论文式的‘报告文学’”的写法。其理论的发展,是从与相关文体的比较中,辩识其特征,到围绕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矛盾,特别对能否适度虚构与合理想象的问题,展开长期的论争,最终走到因否定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与文学性而无法认识这一文体的地步。实践进一步揭示,报告文学是散文中时代感最强的写人记事并可以直接加入作者议论的一种文体。它的本质特征是史实性,它可以由狭义散文向广义散文作一定程度的延伸。  相似文献   

15.
刚刚过去的 2 0世纪 ,是历经动荡、变革 ,同时又走向复兴的一百年。在百年的沧桑中 ,不光是政治、经济 ,各种思潮、学科都在自身与外界的交融中 ,在内在的律动以及对他者的吸纳中向前发展。这其中 ,关于 2 0世纪中国整个文论史的梳理与检讨 ,也渐渐走进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视野。为了探索百年中国文论的现代化进程 ,交流有关的研究经验 ,暨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点以及暨南大学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于 2 0 0 0年 7月 6日至 7月 7日在暨南大学召开了“2 0世纪中国文论史建设研讨会”。所邀请的专家学者也在这一领域发表过著作 ,或是正…  相似文献   

16.
忽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清 ,是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苏东国家对所处历史阶段判断的盲目性 ,僵化的传统模式对经济与生产力发展的束缚性 ,经济建设的中心意识不强改革措施不力 ,经济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等都是造成苏东剧变的深层次原因。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走有本国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 ,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是经过实践证明正确的历史结论。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40年代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两个必然"就成为贯穿这一理论体系的主题.如何实现这一主题要求,马恩提出了两个设想一是"同时发生"理论;二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二战后,世界上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跨越了资本主义这个"卡夫丁峡谷"基础上实现的.这就揭开了社会主义辉煌发展的历史进程.在此期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了波匈事件、"文化大革命"、苏东剧变三次重大挫折;同时,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又发生了三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制度;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创立过程中又经受了1978年中国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考验;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考验及党的十五大前夕中国举什么旗的考验,使全党同志更加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更加明确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典型理论的核心,是人作为类和个体的双重反映。从对20世纪艺术典型论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回顾和研究可以看出,典型的共性和个性在历时上表现出了此消彼长和相互制约的平等,在共时上则表现出了共性先于个性的失衡,它们之间既呈现出孜孜求合的内部张力,又呈现出无法求合的先天局限,典型理论存在着矛盾和悖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来华访问,提出了事关中国前途的两大命题,引发了思想界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大论战。论战的双方虽然在观点上针锋相对,立论也均有片面性,但他们都是忧国忧民的民族先锋,都希望能为中国的富强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论战中高调主张社会主义否定资本主义,其主张受到民族心理和情感、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后的舆论氛围、苏俄和共产国际为实施其东方战略的强力介入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比较视野中的中国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而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争论是上述比较的主要表征.从哲学阐释学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争论是具体的,即二者是在特定时空限度内的争论.20世纪是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获得长足发展的历史时期,二者在巩固自身存在地位的同时,又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变迁和交融;但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政治生活领域,特别是政治价值构建中的矛盾却不甚明了.归结起来,政治价值的概念模糊性和二种思潮的本质差异性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对20世纪社会主义政治价值和自由主义政治价值争论的基本图景拟从四个方面阐释,以期从政治价值理解角度提供一种分析中国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关系的具体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