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认为蒙古族族源传说脱胎于萨满教神话,与早期萨满教"天崇拜"信仰有着密切联系。从族源传说所反映的经济文化类型来推断,它传承于蒙古人脱离狩猎生活过渡到游牧社会,氏族制解体、早期封建关系得到确立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天命论思想作为古代蒙古人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蒙古族族源传说的产生和发展影响深远。把蒙古族族源传说置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学传统中进行探源,可以看出蒙古族族源传说脱胎于蒙古人萨满教神话,与早期萨满教"天崇拜"信仰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根源为天命论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萨满教猫头鹰崇拜文化传统与族源传说的联系为切入点,对蒙古族猫头鹰始祖型族源传说的起源进行探讨,并通过对蒙古与其它北方少数民族猫头鹰始祖型族源传说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并指出猫头鹰以始祖或守护神的形象出现于族源传说是与萨满教信仰中的猫头鹰能害恶灵的观念相联系,而且族源传说中的"鸟和树"母题与萨满传说中的"鸟和树"母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摘要]佛教在藏区传播并融入藏族文化的过程中,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将藏族族源传说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通过附会、建构、整合等一系列努力,藏传佛教话语系统中的藏族族源传说,完成了佛教化的改造。藏族族源佛教“神话化”的过程,不仅与藏传佛教的形成同步,也是佛教在不同阶段建构文化权力策略的体现。从宗教的角度而言,藏族族源传说的佛教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是佛教在藏区传播过程中进行宗教竞争的工具,也是格鲁派在西藏创建政教合一制的意识形态工具。  相似文献   

5.
1982年三家台村的部氏族人被政府部门确认蒙古族身份,2002年该村成为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村。当地流传的族源传说——陈美所传说历时30余年,不同历史时期的陈美所传说的文字记录与相关评述彰显出其变迁轨迹,从知识生产与对象互动的理论基点出发考察该传说的变异性,不同阶段提及的陈美所传说对应着当地族群不同的利益诉求,整体呈现为一个当地族群与外界互动的生动而丰富的传说动力学个案。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哈克萨族从早期的乌孙、康居、大月氏、匈奴、大宛、汉人到后期的突厥、黠戛斯、回鹘、契丹、蒙古、俄罗斯等十几个民族的不断融合,于15世纪基本稳定下来,哈萨克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相似文献   

7.
Lanten人是老挝众多族群中的一员,主要生活在老挝北部山区。从族源上看,老挝Lanten人的根在中国南方,其民间保留完好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语言以及日历即是最好的佐证。而且,老挝的Lanten人迄今依旧在学习和使用汉字,记录家谱、宗教仪式经文和治病的药方,甚至用来书写信件。关于老挝Lanten人及其族源与历史传说方面的文献记载不多,有关Lanten人的信息,人们更多是从老挝官方的旅游广告或宣传上获知的。本研究拟通过考察散见于民间的经书、家谱或口碑故事等,探究其族源及迁徙历史。  相似文献   

8.
从"西南夷"叟(嶲)、昆明、部落到南诏,作为"族群记忆"的一些"口头传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从父系氏族时期至奴隶制时期文学发展的一些带普遍意义的现象,具有揭示文学发展规律的价值.南诏统一以前,南诏统治者要树立自己的权威,援引族群原有的九隆神话标明自己的神圣出身,并为了证明自己是得神意、得天意,出现了"祭铁柱显异"的故事.佛教传入并逐渐代替原始宗教以后,南诏又把阿育王子嗣与九隆神话联姻,"祭铁柱显异"的故事便增加了"观音三化"的情节.进入奴隶主制社会以后,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意志感情逐渐出现部分分裂,族群记忆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南诏,是以村寨保护神"本主崇拜"的对象扩展到平民阶层的形式以及相关的传说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文化带有鲜明的草原特质,同时又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变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新时代,民族文艺工作者面临着如何适应民众需求,构建兼顾不同圈层受众的综合传达体系的问题,从而占领动漫产业等前沿文化阵地,尊重艺术创作与传播规律,推陈出新,有助于发掘蒙古族文...  相似文献   

10.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一个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表征的民族共同体,从“回回”到回族这一转变中,回回含义的变迁复杂、曲折,有必要对回族族称的来源进行梳理,分析其族称及族源。  相似文献   

11.
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蒙古族最早的文献之一,《蒙古秘史》包含不少反映古代蒙古人生活状况和认识世界的神话传说.从这些神话传说中,能够了解到古代蒙古族图腾思维、萨满思维、神话思维等具有原始思维痕迹的思维特征和一定的逻辑思维因素.  相似文献   

12.
廪君巴从清江流域兴起与发展,后来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发展到四川境内外,从而有了“巴蜀文化”的共称。自考古学兴起,在长江三峡与清江流域里,发现了以夹砂褐色陶器为特点的文化遗址,时间可早到夏商时期;器物类别以釜、罐为其大宗。许多学者认为这就是早期的巴文化。笔者认为对廪君族系文化与巴文化应区别对待,以还原历史阶段的不同。廪君族系的历史融合与发展,在清江与长江三峡地区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并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土家族这个民族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3.
稀见戏曲剧种二夹弦源流考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二夹弦是流行于鲁、豫、皖地区的稀见戏曲剧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具个性的文化价值,2008年二夹弦正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界关于其起源问题的探讨虽很热烈,却尚无定论.二夹弦的传统剧目、特色声腔、表演特征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艺术形态,由此入手探究进行研究,考证其起源,梳理其发展脉络,见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可辨出二夹弦起源于民间曲艺艺术花鼓丁香,在融合黄河流域的民间音乐以及借鉴吸收其他兄弟剧种艺术养分的基础上,最终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相对成熟的戏曲剧种.  相似文献   

14.
仙境传说为六朝志怪小说中的重要题材内容。以时空所造成的不同情境的强烈对比,显示人世间的荒谬与虚无,这是六朝乱世心境的写照。仙境传说,受仙道思想影响,而又以世俗形象化的方式表达,以洞穴、服食、观棋等主要传说类型,表达人世迁变无常的感怀,成为后世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原型意象。仙境传说视游历为一种启蒙,这是此类传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文章从龙的创造入手,对龙的形象进行分类概括,并揭示其内在的文化心理的密码。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中国农村,随着家庭经济的再兴,农村村民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了宗族复兴活动。宗族对村民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而宗族对村民自治的影响也在所难免,主要体现在:影响民主选举的公平性;影响村级领导干部的质量;影响村务管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对同族干部的监督较松等方面。要消除宗族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就要改善和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增强农民的流动性,扩大农民的对外联系;依法治村切实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并积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领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宋代道教兴盛,关涉道教的传奇数量众多,描写逼真,简洁生动。这些传奇或直接宣讲道教经义和思想,或记述道士们祛妖降魔、预知吉凶、使物治病的事迹,展示道法功能的神异,还有一些是自传性作品,但也不乏对道士负面行为的秉笔直书。这与传奇作者直笔无隐、崇实尚理的创作心态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8.
蕃将世家:唐代浑氏家族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浑氏家族可谓蕃将世家,其九代人的史事考就是说明;浑氏家族汉化有五种表现,即血统关系上的汉化倾向;地望上的汉化变迁;族望上与汉人认同;姓名上的汉化,读书习儒,从心理上接受汉文化;浑氏家族现象的出现有三方面的社会基础:其一,作为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孕育出来的李唐王朝较少民族偏见和保守传统;其二,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即对周边民族的“怀柔”、“羁縻”政策;其三,唐代武功强大,需要蕃兵蕃将的加入。  相似文献   

19.
满族说部的女性传奇故事是满族创世神话的移位,传奇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或为历史人物,或为传说人物,她们已经失去了神话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男权社会中男性的附庸。在满族说部的传奇故事中,既表现了女神神话形象的变形,又表现了女性的悲剧性命运。女性人物的神话化使女性历史人物获得了原型性表现,而女性人物在现实中的悲剧性结局,又使女性衰落的现实体验获得了真切的表现。传奇性的表现使女性传奇获得了神话性传统,而悲剧性表现又使传奇获得了现实的生命体验。这两者的结合使满族说部女性传奇故事获得了极大的思想情感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