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藏区"跳锅庄"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瑾 《中国藏学》2002,(4):79-84
"锅庄"是藏族民间歌舞,它流行于四川、云南等省的藏族地区及西藏昌都一带.本文通过对四川藏区传统民间歌舞娱乐方式--"跳锅庄"的探析,试图探讨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藏区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的发展演变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适应过程和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甘青两省民族走廊地区的民间信仰种类繁多。处于不同族群文化边界的民间信仰在保持文化差异基础上实现了信仰共建。这种"族际性"民间信仰的研究为我们分析跨族群社会整合、宗教共生等问题提供了资源。民间信仰"族际研究模式"强调在以往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增加族群间互化互动的分析视角,注重其所处的族群边缘时空局域与文化涵化场域,注重分析民间信仰在族群边界建构与跨越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藏族民间宗教艺术形式--"唐卡"的人类学阐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兼顾藏民族文化整体的前提下,从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对藏族特有的民间宗教艺术形式--"唐卡"给予了一定的审美解析.  相似文献   

4.
"私了"作为民间社会的解纷实践理性,源于民间对正义的自我解读以及作为解纷资源的可及性。在西部民族地区,"私了"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私了"被视作无可争议的民间理性而被交往共同体或利益共同体支持,"私了"的结果契合民间正义且与国家法无根本冲突而为官方容忍;另一种是因"私了"的程序与结果规避国家法,稽越了民间社会对正义应有的自治底线,而对国家法造成颠覆的情形。对"私了"问题的研究志趣在于肯定其价值合理性的同时,使其理性层面的价值不纠缠于理论争论与描述中,而是通过规范法学的技术,使"私了"这类民间规则从"经验合法性"上升至"规范合法性",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软性融通提供智识贡献。  相似文献   

5.
民间音乐舞蹈作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本文在研究甘南藏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的特点和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将甘南藏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融入音乐舞蹈专业的课堂教学中,以传承和弘扬甘南藏族民间音乐舞蹈文化。  相似文献   

6.
闽台历史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厦门理工学院在读博士方奇的《闽台民间体育传统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是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重大系列课题"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之一。该书分为第一章综述,第二章健步体能类民间体育项目,第三章竞速体能类民间体育项目,  相似文献   

7.
植物与思维——认知人类学视野中的民间植物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在利用植物的过程中,植物对人类的思维活动以及认知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形成了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即植物文化.本文在回顾"原始思维"之争和认知人类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应用认知人类学的理论,探讨了民间植物分类与土著民族思维之间的关系,并以具体的田野资料比较了民间植物分类与科学分类的异同,得出了民间分类与科学分类都是人类认识植物的正确方法的结论,这从根本上驳斥了"原始思维"或"土著思维"如同"儿童思维"的西方种族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节日的传承与发展是保护民族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通过梳理民族节日传承与发展的历史,可以从中总结和归纳出一些可取的经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以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景颇族"目瑙纵歌"为个案,通过对陇川县景颇族"目瑙纵歌"发展历程的梳理和分析,指出民族社区精英、政府、民间社团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必须重视。  相似文献   

9.
知识荟萃     
羊年话少数民族习俗羊,是我国古代吉祥与美好的象征.羊与祥谐音,早在汉代就有"大吉羊"的雅称,并成为远古时代民间广泛使用的致祭之物.历史上羊与我国许多民族的文化生活联系尤为密切,表现出独特的崇羊文化的习俗.  相似文献   

10.
殷周以来,国君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庙的祭祀,掌握全国最高的祭祀祖先的场所,身为"天子"的君王成为天帝在人世间的代表,普天之下只有通过君王才能受到天帝的恩惠.民众于是失去了祭祀天帝、直接同天帝沟通的权力.为寻求精神寄托,民间祭祀就以"心理补偿"的方式大量出现.殷周以前所有的祭祀活动和殷周至汉之间的非宫廷祭典,以及汉以后的"庶民传统宗教"的所有祭祀,另外连同身处山势高峻、交通闭塞的古老民族的某一部落或某一支系一直沿氏民族社会的祭祀活动,为民间祭祀的分野.  相似文献   

11.
万建中 《西北民族研究》2018,(1):155-161,130
现代民间文学体裁学术史的书写提供了全面的反思、清理和重构的契机,已有的研究和学术史书写充斥着西方话语霸权,精英主义和本质主义成为名正言顺的学术立场,"民间"被学者所代言,寻求共性和同一性主宰了学术局面,完全遮蔽了民间文学体裁的民族性、地域性、个别性和差异性。"还原"与"阐释"是重构体裁学学术史的基本范式。"还原"就是把被精英主义操控的民间体裁解放出来,给予民间体裁鲜活生动的生活身份;"阐释"就是站在当下的学术至高点,赋予体裁研究史料全新的学术意义。基于我国民间体裁的多元事实,持批判主义的态度和民间主义立场,才能绘制出与精英主义不同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间文学体裁专门史的图式。  相似文献   

12.
土族是全国56个民族中人数相对较少的民族之一,"班斯纳得那"是土族民间信仰活动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有些土族聚居地,还保有这一古老的文化遗存.几年来,笔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思考,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班斯纳得那"的文化蕴含进行了分析、整理,认为现在的"班斯纳得那"中尽管有其他民族文化的成分,但仍保留了大量古老的土族文化成分,对土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满族说部在民间被称作"乌勒本(ulabun)",在满族民间广为流传.无论是远古创世说部<天宫大战>,还是人物说部<雪妃娘娘和包鲁嘎汗>、<萨大人传>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满族传统的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哈巴"是哈尼族口头传统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承载了哈尼族许多重要的民俗文化、民间智慧和地方知识。但是,不论是在传统社区还是在学界,有关"哈巴"的一些最基本问题至今仍然模糊不清。本文旨在立足于本土口头传统,重点探究"哈巴"文类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而非套用民间文学界既有文类名称来直接对应"哈巴"。厘清"哈巴"的文类问题,有助于实现学者观念与地方知识的对接,进而反思学界当前对各民族口头传统文类的界定方法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15.
谭正航 《民族论坛》2012,(18):14-18
民间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积极功效,我国当前所采取的严格管制民间金融的基本政策具有较为严重的缺陷。民族地区民间金融规制政策的选择,不仅要遵循民间金融规制的一般性规律,也要考虑到民族地区公平发展、经济欠发达和金融资源稀缺以及民族地区传统习惯与文化规定等特殊性影响。民族地区对民间金融应采取疏堵并举、综合引导基本政策,应利用国家扶持政策和民族自治立法权,率先承认民间金融正当法律地位,并建立完善的规制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6.
关于"国民"与"民族"等概念如何在清末民初经康有为、章太炎、孙中山等人之文章、言论流传于中国知识分子间,近代史学者们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探讨一个学者们较少触及的议题:在民国肇造之后的二三十年间,早年从事边疆民族考察的学者们如何带着"国民"与"民族"概念,与其自身所有的此两种身分认同,进入边疆人群中进行考察。其目的在于厘清本国"国民"中究竟有多少"民族",并尝试划分各"民族"间的边界。他们深入乡土社会的调查方法,以及因此与本土知识分子的接触,让他们成为"民族"及"国民"概念知识深入边疆及民间的传播者,也使得造"民族"与造"国民"的微观过程同时进行。本文以两个在"民族"与"国民"方面各有偏重的考察为例,说明这个微观的社会互动与历史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7.
<正>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根,也是最有民族性、社会性、文化性以及群众性的舞蹈形式。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们艺术审美的迫切需求以及舞蹈艺术的现代化,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舞已经完成了从民间到课堂的舞蹈场域转换,自娱性的民间舞蹈在当地蓬勃发展的同时,逐步转换为专业的舞台表演形式。本文通过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舞台化发展现状,民族民间舞从"原生态"走向"舞台化"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正>对民俗之"民"的深究是中国民俗学在学术上追求进步的一个核心领域,我个人也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承继钟敬文先生的志趣1探讨相关的问题,我的博士学位论文2用较大的篇幅梳理了"民"的定义从民间到人民再到民族全体的演变历程,但是没有进一步探究"民"指民族全体的社会与政治意义。等到2003年11月22日我们举办中国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会,我在会上提交了题为《民间、人民、公民:民俗学与现代中国的关键范畴》的发言提要,并在会上作了发言,好几位参会的前辈和学兄针对我的发言作了评议,提出了批  相似文献   

19.
民间信仰与鄂温克民族造型艺术是相辅相生的。一方面,造型艺术为鄂温克民间信仰服务,它的图案、装饰纹样和立体造型提为民间信仰供了一系列可视化的视觉形象;另一方面,信仰文化是鄂温克民族的精神内核,为鄂温克民间造型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载体。鄂温克民间造型艺术的精华集中体现于神衣及神偶的造型和装饰,从整体上反映了鄂温克民族的审美意识。鄂温克民间造型艺术与民间信仰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清水江文书是明末至民国期间贵州清水江流域苗侗民族创造并传承至今的民间文献遗产,具有多重学术研究价值。本文选择一块地名为"冉学诗"的家族公有林地为研究对象,依时间坐标梳理与之相关的契约文书,并从林地买卖、"佃山造林"与"青山"买卖三个视角来探讨苗侗民族林业生产投资之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