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小娟 《民族学刊》2021,12(11):89-94, 131
西康地区位于川藏之间,地势险要,是汉、藏、彝等多民族融合地区。民国时期,近代意义的图书馆在西康地区得以建立。刘文辉作为主政西康多年的“西南王”,以发展教育的眼光来加强图书馆建设,建立并完善了由省立图书馆、县级图书馆和各级民教馆中的阅览室(图书室)共同构成的西康公共图书馆体系,对西康地区的图书馆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刘文辉与民国时期西康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实践关系的考察,既能丰富我们对刘文辉的研究,也能促进我们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西康地区的社会教育情况和更全面地了解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张践 《青海民族研究》2007,18(4):117-121
1937年12月1日班禅于返藏途中,在玉树圆寂,班辕奉命进入西康,由于中央未能妥善解决班辕善后问题,而西康设治未久,内部矛盾复杂,遂因德钦汪母婚事问题,酿成"甘孜事变"。本文通过对"甘孜事变"的论述,说明中央对西藏的政策不是一个孤立的政策,它势必影响到与西藏关系密切的西康,这是以前研究西藏问题的学者未能注意,亦未能研究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裴儒弟 《西藏研究》2023,(3):90-100+162
刘成勋在任西康屯垦使期间对西康采取了若干治理措施,如整编军队、布置人事、修筑成康马路、开办学校、剿抚康南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西康稳定。然而,1927年6月刘成勋被刘文辉部击败,被迫退出西康。由于其在西康实际施政不到两年,从而其治康计划来不及完全付诸实施,再加上当时川内政局动荡、西康自然条件恶劣和灾害频发、康南匪患严重等因素的制约,刘成勋在任期间对西康治理的整体成效不佳。  相似文献   

4.
新书浏览     
正《民国时期西康资料汇编》(全五十四册)中国民族图书馆编16开精装定价:33000.00元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ISBN 978-7-5013-6163-2责任编辑:王亚宏该书是首次系统地对民国时期西康文献进行整理出版,重点整理了西康建省前后的政府出版物,并首次对《西康建省委员会公报》和《西康省政府公报》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出版。全书收录民国时期西康史料106种,分为概况研究类、政务类、经济建设类、教育类、游记类及其他等6类。概况研究类主要收录有关介绍西康历史沿革、行政概况、自  相似文献   

5.
试析20世纪上半叶改土归流与西康建省对"三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岩是康区的一处特有地名.20世纪上半叶,康区发生"改土归流"和"西康建省"两起重大事件,对三岩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关系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俊棚  刘杨 《民族学刊》2020,11(6):90-97, 170-171
人口流动与城市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近代以来,西康地区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一次是清末民初在官府统筹下所进行的军事镇戍、垦殖、商贸等活动带动的移民潮,第二次是抗战时期的人口西进运动和西康建省所带来的移民潮。这两次移民潮规模巨大,其直接效果是西康地区城市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促进了西康地区城市从经济到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迁。移民潮使劳动力市场和产品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城镇化水平提高。同时人口增长为西康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城市人口民族构成、职业构成成分趋于多样化,商人群体的壮大拓展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空间,知识分子阶层随之兴起,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建设也发生重要改变,这为此后半个多世纪西康地区城市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代西康藏族"雇读"现象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执行汉化教育的过程中,曾出现一种"雇读"现象,即少数民族视入学读汉文为当差,多愿出钱或出物作为报酬雇请他人顶替学差名额读书.西康藏族"雇读"即是近代教育改革中民族文化冲突的典型个案.本文分析西康藏族"雇读"现象的背景、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并着重从语言文化、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与冲突分析了藏族"雇读"现象产生的原因,指出"雇读"在本质上是藏文化对汉化教育的排斥和抵制,是两种教育体制、两种文化不兼容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8.
刘文辉稳藏安康思想起源于早期教育,萌芽与军校时期,受蒋百里国防思想影响,形成于西康建设时期;具有唯实、求进、兼容、应变、归定的显著特征,对西康建设乃至整个西南边疆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西康省成立前后(1936—1941),四川、西康两地围绕着绰斯甲土司的"隶属"问题进行的迁延数年的论争。最初表现为西康建省委员会反对四川省政府将绰斯甲并入四川省靖化县,实则为刘湘与刘文辉两地方实力派对绰斯甲金矿的争夺。随着1938年春刘湘病逝,四川的"中央化"以及抗战背景下大后方建设的需求,川康双方始就绰斯甲属康达成共识。但绰斯甲地方土司头人却不予认可,而在争取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下,坚称属川而不属康,加之四川部分地方官员也仍未放弃对绰斯甲一地的争取,使得绰斯甲的归属之争进一步迁延。后在保留其土司制度以及既有优待的基础上,绰斯甲土司终于在1941年名义上隶属西康。文章认为,川康之间的绰斯甲隶属之争,表面上为政区调整之争,实则为民族国家背景下,地方实力派借助中央政治势力的多重博弈,由于是民族地区,地方实力派主张是否可行,还需要关照到当地势力的政治利益。  相似文献   

10.
李琳 《中国民族》2014,(6):56-57
在中国的行政区划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西康省,于1939年设置、1955年撤销,存在的时间只有16年,因此不为今人所熟知。在上个世纪30年代,庄学本和孙明经两位摄影师曾前往西康,拍摄了大量照片和电影胶片,不仅为今人了解昔日西康风貌打开了一道窗口,而且留下了大量极其珍贵的影视人类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大西南第一个创建的民族区域自治政权,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地区级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它的建立,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和伟大实践,也浸透着邓小平的心血。可以说邓小平是甘孜藏族自治州创建的奠基人之一。邓小平十分关心当时甘孜藏区的时局,对其研究和分析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他在欢迎赴西南地区的中央民族访问团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曾两次提到“康东”(即今甘孜州),七次提到“西康”(主要是指当时西康藏族地区)。他以敏锐的思维和高度的政治洞察力,把大西南的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建立的突破口选在了甘孜藏区。他指出:“…  相似文献   

12.
刘文辉与西康地区藏传佛教界关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川 《中国藏学》2006,2(3):78-84
对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川康实力派人物刘文辉主政西康的政绩,历年褒贬评价不一。事实上,刘文辉以较弱的军事实力治理西康地区20余年,地方粗安,经济、文化有所发展,之所以出现这一局面,与刘文辉善于以藏传佛教为文化纽带是分不开的。此举对于国家的统一、民族之间交流的加强与互相融合、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巩固等都有一定的意义,值得认真检讨与总结。  相似文献   

13.
1933年4月,张澜受四川当局委派,率领"四川省教育、实业、地方自治考察团"赴两广等地考察,此次考察历时5个月,行程逾万。任乃强随行考察过程中,对所见、所闻、所遇之人记述颇详,尤其侧重教育、农业等方面之考察,对他后来在重庆大学农场部及省三中推行教育改革实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本文辑选任乃强《筱庄笔记》中对此次考察的记载,以资史志参考。  相似文献   

14.
1944年7—11月,华西协和大学边疆研究所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组成联合考察组,赴西康省北部各县考察。时任华大社会系教授、边疆研究所研究员的任乃强先生是此次考察的倡议者与向导者,考察中他写有《康北考察日记》,返校后又写有考察报告《最近的西康之行》。其中,日记逐日记录了四个多月考察的行程与主要考察内容,考察报告则详尽地记述了考察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和备尝的艰辛、得到的收获和考察中的趣事。这两篇珍贵资料对于了解老一辈学者筚路蓝缕、不畏艰苦、深入康藏调查的治学精神和当时西康北部地区各县的社会、地理、宗教、文化、民俗等,有重要的价值。但日记文字较简略。考察报告虽较详,现仅存考察"木雅与鲜曲盆地"一帙。文章将这两篇珍贵资料综合辑录,予以整理、校注,使日记和考察报告互为补充,全面展示这一考察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何谓民族志?近来,学界不断有人讨论。比如,张小军主张用"文化志"代替民族志,王铭铭提出用"一种广义人文关系学"去理解民族志。但本文暗含的观念是:民族志不再是单纯地、客观地观察与呈现,而是观察者自身携带的文化观念与被观察对象互动或互构的产物。本文在传统文类划分上,属于文学类的旅行日志,而按照庄孔韶的理解又归属"不浪费的人类学"。因而,也可以把它看做一种新民族志来阅读。  相似文献   

16.
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清末民初时属“川边特别行政区”,民国28年(1939年)西康建省后,属西康之康属地区。故也有“川边”、“康区”之称。该区教育渊源流长,但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开发甚晚,初始于清末“川边改流”之际。其历史大体可划分为清末“兴学”、民国的颓废与复兴、新中国的大发展三个时期。一、清末“兴学”(1907—1911年) 1.清末兴学前的藏区教育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择民国时期出版的五本《西藏问题》著作,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梳理五位作者对"西藏"这一概念的理解。研究发现:首先,这些著作均力图从名称上确立"西藏"与"卫藏"的对应关系,将"安多"和"康"排除在"西藏"概念之外;其次,从行政沿革上强调清雍正以后安多、东部康区归内地行省管辖的事实,借以证明"安多"与"康"已不属于西藏;再次,从传统人文地理角度将康藏分界处的丹达山,或从改土归流的角度把赵尔丰曾到达的江达作为西藏与西康的交界点。  相似文献   

18.
梁黎 《中国民族》2010,(9):26-33
本刊记者梁黎(以下简称“记”):刘老师您好!今年11月,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的大喜日子。甘孜州是中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州。对于甘孜,我最初是通过上个世纪30年代孙明经先生西康之行的摄影作品来了解的。孙明经先生的儿子孙健三先生曾经给我讲述过他父亲在西康的种种神奇经历和神秘体验,并将很多幸运保存下来的老照片给我分享。  相似文献   

19.
" 畏天之心"  人已在地球上生活了数百万年。在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 我们对于地球的上空都怀有敬畏之心。只是到了近代, 我们才颠覆了以往的所有历史, 观念和实践双管齐下, 迫使一体的天空碎片化为无性格的物质, 迫使人与在人之上的天彻底分离开来, 赋予人穷尽自然现象的使命。我们终于在星球探测器上天的同时丧失了" 畏天之心"。思维方式变了, 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也产生了根本变化。随着人侵入宇宙的能力之加强, 我们分离于天的程度也加大了。在这样的状态下论" 天", 除了要意识到这个字含有的意义大多已被它的创造者颠覆了之外, 我们…  相似文献   

20.
王川 《中国藏学》2017,(3):101-113
1939年1月西康省正式成立,辖地包括"康属"、"雅属"、"宁属"等46个县和3个设治局,实辖36个县及县级单位、靖化县所属的绰斯甲土司之地。围绕该省属地的划拨,第十七行政督察区名山、"第十六行政督察区靖化县所属的绰斯甲土司"之地等均有抗争。结果是名山县、绰斯甲土司之地仍然归属四川省、未能划归西康省而结束。对于绰斯甲土司之地的划归问题,历来记载语焉不详。本文选录当时四川省政府与西康建省委员会往来公文四川省等地收藏的历史档案的相关记载,便于学界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