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儒学与当代社会发展”为主题,与会者从儒学与当代思想道德建设、儒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儒学与当代政治文明、儒学与科学发展观等角度探讨了儒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儒学与当代社会发展”为主题,与会者从儒学与当代思想道德建设、儒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儒学与当代政治文明、儒学与科学发展观等角度探讨了儒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儒学的当代性研究必须着重于当代转换、社会实践和大众传播,“忠孝礼义”是儒学中既有理性色彩又最具操作性的儒家思想范畴。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重新审视、发掘和传播其价值内涵是十分必要的。在义理上正确处理好“忠孝礼义”的历史还原和当代转换问题,是推行社会实践和大众传播的前提和基础,而创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途径是继承和发扬儒学积极精神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4.
儒家由孔子创立,经由后儒传承并发扬光大,而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体系,其核心观念是“仁”,核心功能为教化。儒家教化是以“人”为逻辑起点,通过礼乐制度及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文化化,化性起伪,最终使人人向善,止于至善;当代社会应传承儒学及其人文精神,肯定人的尊严,价值,倡导教化、敬畏生命、尊重人格并重视典礼仪式对人教化作用,同时,为政者及社会各精英阶层应起率先垂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全面复兴儒学是难以实现的。这是因为,政治性是中国传统儒学的本质规定性,其政治价值结构的主体由君权至上、父权至尊和伦常神圣三个层次构成。以这样的价值结构作为理性内核,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能够适应君主政治存续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据此,传统儒学内涵的价值准则与现代化理念是相悖的,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在政治价值结构上是一脉相承的,因而,期待着儒学的复兴、升腾以促成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必将令倡导者、期待者们陷入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6.
儒学当代价值之可能就在于其中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学的核心在于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就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而言,它把个体价值的实现寓于对社会群体的贡献之中,着眼于个体对社会的历史贡献;就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而言,它强调把精神生活放在第一位,精神生活重于物质生活。儒学价值的当代实践可以从见义勇为、遵循“忠恕之道”、要行进有耻、节制适度等方面做起,通过切身实践把传统的儒家学说及其核心价值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7.
“天人观”是原始儒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对天人关系的探讨涉及群己关系、力命关系、义利关系等。原始儒学在“天人观”上的一个重大转向,就是从商周宗教意义的“神学”到人本取向的“人学”的转化,延续并发展了周初出现的“人文精神”。在“人文精神”背景下,原始儒学“天人现”中还蕴涵了民本思想、平等观念、生态伦理等现代精神以及人格修养境界理论等。这些都是儒学进行现代性转换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人文精神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主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文精神在其抽象性上指社会个体从自我生命感性出发对现实永无止息的批判、否定与超越,在具体形态上指特定环境里各类精神价值的综合。本文追溯了人文精神在其文化演进中的历史轨迹,分析了人文精神的当代主题,即催生一种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及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相配套的文化精神;强调指出,促进现代交往与对话是建构当代人文精神首选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9.
如何回应与化解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 ,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弘扬杜甫精神 ,可作为一剂解患的良药。所谓杜甫精神 ,主要是指杜甫所奉行的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早期儒学的人文精神 ,是杜甫在其生命的运行之中 ,将早期的儒学人文精神化作生动的生活体验和感知 ,通过个人与家庭、社会及自然界的交往实践 ,将早期的儒学人文精神有血有肉地、富于强烈感情色彩和鲜明个性特征地凸现出来 ,因而 ,易于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具体说来 ,弘扬杜甫的“物与”精神以回应生态危机 ,弘扬杜甫的伦理精神以回应道德危机 ,弘扬杜甫的乐道精神以回应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0.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政治特性,突出表现为崇圣意识和王道理想。君权至上、父权至尊和伦常神圣构成了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价值结构。汉代儒学被政治意识形态化,延续的仍然是先秦儒学的价值系统。因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政治文化中并不包含现代化的因素。儒家思想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有许多内容,包括一些价值性的规定是无法与现代社会相沟通的,这就是传统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宿命。新儒家、新保守主义等学派设想复兴儒学,显然是不适宜的。当代中国需要建立一种以现代社会理念为基点的先进文化,其价值构成应当是法治的、人文的,同时也要批判地吸纳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1.
《老子》对仁义道德和人类文化的否定蕴涵着对人存在价值的充分肯定和丰富的人学因素,体现着深刻的人本主义思想。这种人本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自然人本主义精神、常德不离的社会人本主义精神和“以百姓心为心”的政治人本主义精神三个方面。从它纷然杂陈的思想枝叶中分离出这种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弥补当代中国人某些精神元素的缺乏都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儒家人文精神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分析了儒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及其要旨,然后论述了儒家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积极作用,认为儒家人文精神仍然有不少合理的因素可以为现代社会、现代人所继承和借鉴,为现代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3.
儒家、佛家和基督教对生而为人这一生命存在事实皆赋予了某种终极的价值意蕴 ,但是 ,无论是内在超越的儒家和佛家 ,还是外在超越的基督教 ,都只是将生而为人所具有的终极价值作为其伦理学构建的一个基础 ,而不是当作大厦本身。故其为人道主义是一种义务话语优先的人道主义 ,或叫做“做人主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孔子注重社会、人伦关系问题的研究,而疏于自然问题的探索.这种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不能因此否认孔子思想中蕴含有科学精神.具体说来,孔子的科学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人为本,反对迷信;实事求是,表里如一;"下学上达","天命"可知;好学上进,自强不息;开办私学,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15.
孔子哲 学是一 个以伦理 为本位, 强调践 履躬 行并 具有 浓 郁人 文主 义 精神 的思 想 体系 。从 孔子哲学 的历史发 展和现实 影响来 看,关于 儒学现代 价值的问 题,即是 如何沟通 儒学与 现代化关 系的问 题,即如何实现 儒学价值 的现代转 化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精神与现代社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在21世纪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精神的整体主义、以人为本、普遍和谐、创新自强、重视教育和讲义求利等基本精神,对培养现代人注重社会利益、关心他人需求、保持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之间的和谐、努力拼搏进取、重视人才教育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等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仍然具有正面效应和积极作用。经过认真的发掘、研究、改造和创新,儒家文化在今天继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为弘扬和培育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并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人学美学的学理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的美学大势是走向人学。其学理依据在于 :其一 ,西方美学起于哲学 ,展于艺术美学和审美心理学 ,最终归于人学 ,人学成为西方美学发展的脉理依归和各派美学的价值取向 ;其二 ,中国古代以儒道为源头的楚骚美学、经学美学、玄学美学、佛教禅宗美学、宋明理学美学 ,以及明代心学美学等 ,无不以人文精神和人学理念为其筋骨 ,2 0世纪的中国美学更是以时代精神汇入人文传统而呈人学大势 ;其三 ,新世纪的美学需要关注人的生存世界、洞悉人的意义世界、瞩目人的情感世界 ,更应该从学理上丰富美学的人学底蕴  相似文献   

18.
人既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则这种物质性的存在的调护滋养,即人的幸福问题是任何文化必须重视解决的重大问题,一方面不能随便抹杀,另一方面不能使其泛滥无节制.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其关键便是为幸福开显一个规导性的场域,使幸福在这个规导性的场域中得其正.通过对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疏解可知,幸福的规导性的场域惟有儒家由道德的主体所开启的人文主义方可确立得起来,而儒家一旦确立起这个场域,则在幸福问题上有"修己"与"治人"的区别,以求仁者心安.这是儒家对幸福问题的解决的最后结论.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中国历史文化,过去曾有儒、法斗争贯穿始终之说。而学者们则更多地认为儒家道德人文主义是中国历史文化最重要、最具核心意义的精神。若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儒家与法家互补、"德治"与"法治"兼重,乃是中国历史上的基本政治结构,也可视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特质。正在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人们对其予以科学分析,能获得多方面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孔子改造原始天命观建立原初人学思想后,孟子和荀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孔子的原初人学理论.董仲舒以神学形式阐发儒家伦理,既是对人的肯定也是对人的否定,他游移在哲学与宗教之间,构成儒家哲学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宋明新儒学通过对董仲舒的哲学化神学和佛教哲学的辩证扬弃,在新的高度向先秦的原初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复归,建立了古典新人学理论.儒家哲学对人的关注和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对中国传统思想方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