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5 毫秒
1.
罗飞,“七月派”诗人,曾被作为“胡风反革命集团”成员遭迫害,现为宁夏人民出版社编审(已离休)。本文评介了他的新诗集《红石竹花》。  相似文献   

2.
由舒芜引发的《论主观》“公案”实质上是一桩“学案”,其主要内容是舒芜与胡风的思想关联问题。因此,从哲学的层面阐明舒芜的“主观”内涵,进而分析和比较舒芜和胡风的思想资源、理路、实践、属性和渊源,有助于人们客观解析和评判这桩“公案”及其劫争。  相似文献   

3.
一九五五年,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写的《“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的序言和按语》,是一篇伟大的历史文献。毛主席在这一著名著作中深刻揭露了胡风反革命集团组成反革命派别进行反党活动的罪行与特点,为我们在社会主义时期识别和战胜一切暗藏在革命阵营中的反革命派别提供了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4.
彭玉平 《江淮论坛》2013,(1):148-153
舒芜是当代学有多能的杂家,其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他对唐诗和近代文论用功甚多。他认为陈子昂所拥有的迎向伟大、通往永恒的诗心,已经为“盛唐气象”昭示了内质的端倪。他对杜甫的《秋兴八首》、韩愈诗歌的“狠重奇险”与“不美之美”的特色、李商隐诗歌对平等爱情的追求等的高度评价,都显出舒芜别样的理论眼光。舒芜对近代若干重要的文论家、文论著作、文学流派也作了颇为深入的考察,他在与人合编《中国近代文论选》的前言中贯穿着变与不变的基本思路,将近代文论的历史传承性和因时而变的特征对应来谈,宗旨是为新文化运动的到来铺垫好扎实的思想基础。舒芜的唐诗与近代文论研究往往蹊径独辟、颇多感悟,应在学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和胡风、路翎等友人相比,解放后身在广西南宁的舒芜,其地位、境遇简直有天壤之别。当时的胡风、路翎等人遭到冷落、批评甚至围攻,而舒芜则身兼南宁中学校长、省文联的研究部长、市文联的常务副主席等多种职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被安排在"改造者"而非改造对象的地位。既然在当时没有人追  相似文献   

6.
《他们的岁月》(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3月版)。本书的作者彭小莲,是当年胡风集团案重要人物彭柏山的女儿。彭柏山在当年胡风集团案中是特别有名的,他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彭柏山在胡风一案中,可能是当时职位最高的一位,他是出身于新四军系统的作家。在那个时代的军人群体中,相对说来,新四军是文化水平较高的,它的将领和战士中出过许多文化人。彭柏山就是一位。这些文化人最后的结局,从象征的意义上说,就是彭柏山的岁月。他们是革命的理想主义者,但正因为他们纯洁的理想,他们的岁月就更有悲剧色彩。革命和知识有时可能达成…  相似文献   

7.
杰克·伦敦“北疆传奇”小说是强悍的自然主义与温情的浪漫主义的结合。在《热爱生命》中,一方面伦敦将主人公置于北疆冷漠的环境、饥饿和死亡的现实威胁中,让他明白自然力的强大和自身的渺小;另一方面伦敦赋予淘金者正视严酷现实的勇气,战胜逆境的坚强意志以及成为强者超人的英雄气概,使他相信自己拥有搏击自然的精神力量,从而赢得在北疆的生存权利。因此,《热爱生命》是一部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融合的短篇力作。  相似文献   

8.
思想路线从来都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王张江姚反党集团在思想路线上背叛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他们在政治上推行一条极右的路线即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是分不开的。长期以来,“四人帮”通过他们控制的舆论阵地,大量散布修正主义谬论,任意践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突出表现是,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横行。他们妄图以此做为哲学基础,篡改党的基本路线,篡夺党和国家的领导权,在中国  相似文献   

9.
胡风在文艺理论上自成一家,在美学上也有他独特的美学思想。建国初期,胡风的美学思想有相当影响。胡风的美学思想主要是在解放前形成的。他在留学日本期间,学习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但也受到“拉普”的影响。回国后,他参加了“左联”,受到鲁迅的影响,从而确立了唯物的美学观。胡风是以对唯心主义美学的批评来开始他的美学活动的。他在《林语堂论》中指出,林语堂的“中心哲学,就是意大利克罗车教授底美学思想”,“这个美学思想在文学批评上就是斯宾加恩底表现主义的批评,也就是‘创造与批评本质相同’的创造的批评”,“对于这个个性至上主义,对于这个  相似文献   

10.
陈坚 《江汉论坛》2002,(6):76-79
本文以胡风对《蜕变》、《北京人》、《云雀》三部剧作的批评为实例,认为胡风剧评的思想以人为起点,突出体现了他“主观战斗精神”的理论体系,郁结着浓厚的新启蒙情绪,胡风因而成为20世纪中国戏剧现代化的一位抗争着的前驱。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的出路】李昌平在《东方》(2002年第8期)发表文章《回报农民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提出了破解“三农”难题的四个需要:第一,需要大思路:进一步给农民“松绑”。取消农民离开农村和进入城市的一切收费;取消对农民休耕的限制政策;开通城乡产权交换的渠道,鼓励“资本家”下乡和农民进城;农民的事,让农民自己做主。第二,需要大前提:给农民同等国民待遇。应给农民同等的民主政治权利;给农民同等的赋税权利;给农民同等的国民财富的占用权;给农民同等的自由迁徙权利;给农民同等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保障权利;给农…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众多的历史教科书和党史著作中,陈独秀经常扮演的是反面人物:什么“急进民主派”、“右倾机会主义者”、“托陈取消派”、“反对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反革命”、“汉奸”、“叛徒”、“第一次机会主义路线头子”等等。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的党。是不应该忘记历史的。尽管一生曲折、坎坷,但他始终坚持革命。坚持民主、科学、进步、爱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支克坚教授的《冯雪峰论》《胡风论》《周扬论》三部学术专著的独特价值和学术贡献做了较系统的评论。指出,“三论”以历史“中间物”的宏阔视野和学术理念,对冯雪峰、胡风、周扬及其文艺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上的独特地位、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不同理解及其影响、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过程中的得失等进行了科学的富有创见性的深入研究,得出了许多新颖深刻的结论,并自然构成了有内在联系的整体。“三论”是重新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解读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三个独特文本,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和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4.
“胡风”第一枝──读《胡风文艺思想新论》吉彦波尚延龄教授的《胡风文艺思想新论》一书(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年出版,收入“甘肃作家丛书”)出版了。翻阅这本胡风文艺思想研究的开拓之作,感到有很多话要说。自1985年始,笔者和尚先生一直同校工作,尚先生主编...  相似文献   

15.
“精神奴役的创伤”——论七月派小说的主题意蕴刘开明一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唯一的由一个文艺理论家思想影响,并通过他个人的杂志丛书而形成的创作流派,就是又被人称为“胡风文人集团”的七月派。这是由胡风周围的作家组成的具有明显艺术倾向性的文学流派,他们或与胡...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全面考察了湖北籍诗人、文艺理论家胡风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活动及理论主张 ,认定胡风创办《七月》 ,发表反映人民希望与感情的新诗和报告文学作品 ,并因之组成浩浩荡荡、影响深远的“七月诗派” ,功不可没 ;更重要的是他在战争条件下 ,捍卫和发扬鲁迅的战斗精神 ,孕育和形成了完整的“胡风文艺思想” ,从而为指导和推进抗战文艺运动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7.
作为发生于1955年的所谓“胡风事件”的主角.胡风这个名字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真是如雷贯耳。也正是因为这一政治冤案的影响,多年以来,胡风本人的著作得不到完整地出版,胡风研究更是禁区中的禁区,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中一个大的研究空白。胡风的真实的历史形象,胡风之于中国新文学的贡献与价值,胡风的文化史、思想史意义等等,也就一直得不到全面、客观而公正的还原,在历史的雾幢下失去了它应有的光芒。有感于此,当我读到钱文亮君与他的导师范际燕先生合著的《胡风论──对胡风的文化与文学阐释》时,也就觉得特别珍贵,认…  相似文献   

18.
《五行志上》:“动静应宜,说以犯难,人忘其死,金得其性矣。”(第809页)按:“说以犯难,人忘其死”八字,是《周易·兑卦》彖辞,准例应加引号。此条转承自《汉书·五行志上》,颜师古注:“言以和悦使人,虽犯危难,不顾其生也。《易·兑卦》彖曰‘说以犯难,人...  相似文献   

19.
胡风编辑策略中的"异端"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胡风编辑思想和策略进行了新的考察。认为,在"同人杂志"的编辑理想中,胡风寄寓了推进国人思想和文坛大环境现代化的热切企望,这使得"胡风集团"的文化运作方式呈现出某些"公共领域"的因素。出于对"公共领域"与意识形态方式冲突的警惕,批判者以"宗派主义"的罪名将"胡风集团"这一"异端"剿灭。  相似文献   

20.
<正> 胡风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文艺批评家,他的文艺美学思想是现实主义的,他倡导真实生动地描写现实人生。但他的理论并非一开始便达到成熟,而是有一个内在发展过程。本文拟对其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作一粗线条的描述。一、对非现实主义观念的批判胡非以对非现实主义美学观的理论反思和批判作为起点,开始了对文艺本质问题的探求。胡风于1934年写了《林语堂论》。这是他从事文艺批评活动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其中心在于剖析由克罗齐影响而产生的“艺术即表现论”。作为“五四”运动的先锋战士,林语堂曾经有过“浮躁凌历”的黄金时代和光荣的往昔,最后却在革命低潮时,“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对人生和社会表现出漠然态度。胡风认为,这是林语堂用克罗齐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