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哈尼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山居农耕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山区。根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现有人口1253952人。近几个世纪以来,哈尼族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汉族文化的不断影响,其父系血亲家族结构中的私有成份比重不断加大,但父系血亲家族制度的残余形态“启波然”却在血缘联系和地缘联系、传统亲族劳动组合方式同新的劳动组合方式相互交织的畸形态势中,仍然潜藏不衰。本文仅以实际调查资料为依据,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哈尼族的父系血亲家族制度的残余形态“启波然”作一简要探析,为研究哈尼族历史和现状的学者提供一些线索。一、何谓“启波然”哈尼族社会历史发展比较缓慢,到解放前尚无本民族文字,故其史前社会形态的文  相似文献   

2.
哈尼族是我国云南边疆的一个典型的山居农耕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特有的技能,创造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服饰是其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哈尼族这一“人们共同体”的重要标志之一,又是他们经济生活的一种消费类型,不仅反映了该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居住于滇南山区的哈尼族所信奉的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原始宗教,其迷蒙、杂芜的神灵观念,除天上至高无上的天神“摩米”之外还可分作三个层次:一是卫护躯体的神灵;二是无恶不作的鬼;三是善恶兼施的自然神。文章通过对哈尼族原始宗教观念中的魂、鬼、神文化内涵的探析,揭示了山居农耕民族社会文化走势和观念形态衍异规律。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文献在现代文献中占有占有重要的地位,苗族贾理是苗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对苗族历史和社会有记述,也是今天识别相邻民族的口头文献。“卡”是苗语对古代文献“木佬”人的称呼。本文采用语言学,文献学,历史学以及现代人们的传说及口述文献,来考证卡人(木佬)族属古代是从僚族演化而来,也与仡佬族有亲近的文化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今天主要分布在云南边境地区和境外东南亚各国的阿卡人是历史上从哈尼族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支系。国外学者多喜欢用阿卡人这个称谓来称呼这些群体,一些国家还把他们列为与哈尼族并列的单一民族。而我国和另外一些国家则把他们看成是哈尼族的支系。那么,他们与哈尼族到底是同一个民族还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呢?作者认为,他们在文化习俗方面与哈尼族非常近似,如果要强调他们中的共同之处的话,把他们看成是同一个民族的两大支系也未尝不可。  相似文献   

6.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哈尼族共有1253952人,集中分布于云南省南部起伏连绵的哀牢群山和西双版纳山区,从事山居农耕,生产粮食。农业生产是他们整个社会经济的主要活动部门,尤以善于耕种梯田著称于世。社会历史发展比较缓慢。至解放前夕,汉文化对哈尼族社会的渗透力日趋加剧,但始终未能彻底改变其生产、生活和社会文化的氏族社会原生形态。作为意识形态表现之一的宗教信仰仍停留在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延绵时期,并以强烈的灵魂观念为其主要特点。现以实地调查材料为依据,就滇南哀牢山区哈尼族原始宗教的两个侧面,即占卜、招魂略作阐述。  相似文献   

7.
哈尼族的原始宗教与民族文化传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尼族的原始宗教是哈尼文化传承的特定模式和运行机制,本文就哈尼族的原始宗教在哈尼族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进行论述的同时肯定了摩匹在哈尼族社会中的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8.
基于连续三年对元阳县箐口村哈尼族妇女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观察和调查,对妇女在家户领域、劳动生产分工体系以及社会公共交往空间中的角色进行了展示和解析,认为箐口村哈尼族妇女不仅是民族传统文化和秩序的维护者和传承者,同时是民族社会变迁中积极能动的参与者,其角色在演变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与中国云南省南部边疆接壤的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四国的北部山区,散居着种植早谷、玉米为生的一群山民,被当地其他民族称作“卡戈族”、“高族”或“阿卡族”。卡戈族、高族、阿卡族,实为哈尼族。解放前,在我国西双版纳也称哈尼族为“阿卡”。“卡”字在傣语中有“奴隶”的意思,带有侮辱性,所以解放后,我国遵照广大哈尼族人民的意愿和自称,统称为“哈尼族”。他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没有村以上的社会组织,甚至没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哈尼族神话的整理出版,无疑是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一件大事。这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西双版纳哈尼族的神话(以下简称哈尼族神话),产生在他们祖先特定的生存环境之中。它不仅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神话,而且也不同于红河两岸的哈尼族神话。 丰富的哈尼神话主要是通过“雅悉”(歌手)在火塘边、林荫下不断地讲述与传播,使之流传至今。它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神界故事系列。主要包括开天辟地、葫芦传人、兄妹成婚、洪水灾难、射日英雄和神树崇拜等神话故事。它们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反映古老祖先的宇宙观与自然观,以人类以自然的起源为题材。表现的主题是期待不断征服威胁人类正常生活与生产的各种自然力的愿望。通过研究,可以构拟出古代哈尼人的社会面貌和历史文化的源头,揭示出古代哈尼人的心灵与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云南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与汉族居民相互的文化适应情况,以哈尼族聚居区为目标,使用双维度文化适应问卷,对金平县马鞍底乡的511位哈尼族和汉族居民进行入户调查和访谈后发现,同化,分离和边缘化文化适应倾向得分都高于融合型,但不同民族间总体关系和谐。此外,哈尼族和汉族居民的文化适应倾向受到文化水平,定居时间,经济状况等社会因素影响,但具体表现有所区别。研究对可能影响文化适应状况的个人原因,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对如何促进多民族地区的民族和谐进行了讨论;展望了在国内民族地区对双维度文化适应理论进行进一步检验和发展,并提升其应用价值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农村体制变迁对哈尼梯田及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梯田耕作是哈尼族物质生产的核心内容.哈尼族在长期的梯田农耕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耕作技术、管理方式以及梯田生态机制.但20世纪下半叶,农村社会体制的变迁对哈尼族长期以来的梯田农耕机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哈尼族社会逐步由一个封闭的、自我循环的社会,脱胎而为开放的、多元的、复合型的社会.由内外部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引发的哈尼族传统生产管理方式与文化机制的变革悄然涌起,其传统梯田文化面临着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3.
科尔沁叙事民歌记录了蒙古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是蒙古族口头传统文化的珍品之一。英译科尔沁叙事民歌有助于促进蒙古族文化的传播,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本研究基于科尔沁叙事民歌的英译现状梳理,以《陕北民歌》《阿诗玛》与《玛纳斯》等民族典籍译介成功案例为参照,紧密结合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演唱形式以及歌词特点,探讨科尔沁叙事民歌的翻译策略,提出了从“底本选择”“团队翻译”和“归异结合”的翻译策略,旨在助推更多的蒙古族文学典籍走向世界,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研究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4.
长街宴是不同村寨的哈尼族村民每年一度的集体欢腾圣宴.从规约性的象征符号系统来说,它是哈尼族绵恒浩荡古老历史、民族性格、传统世界现、梯田文明及传承手段的象征.作为大型的宗教节日圣宴,它带有宗教祭仪的性质,是个人与家庭日常社会生活角色转换和父权制社会等级秩序确立的象征,是圣俗二元世界对立即人与神鬼沟通交流的象征,是大型宗教节日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更是哈尼族更新与再造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瑶族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道德传统的少数民族,他们的“信”道德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这一传统美德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对于加强本民族的凝聚力,加强与各兄弟民族的团结,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曾起过积极作用。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刻,这一传统道德规范仍然具有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各民族的神话形象系列中,各类工匠神形象占据着一个较为特殊的位置。哈尼族的创世史诗《十二奴局》里这样唱道:“没有头人寨子不稳,没有贝玛天地不宁,没有工匠百业不兴。”史诗把工匠与头人、贝玛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三种高能的人”,他们是天神烟沙的儿子,是由三个鸡蛋孵化出来的,因而他们有浓厚的神性,不同凡响。在他们的观念里,头人是部落村寨的行政首脑,贝玛是沟通人神世界的使者,这两类人当然是重要的,是社会不可缺少的。而工匠呢?他们有知识,有技术,掌握着当时的先进的生产工具,是关系着人类社会“百业兴旺”大问题的人,而且还是创造人类更高的物质文化和追求过更美好生活愿望的一个象征。因而工匠对原始人类来说更是不可缺少的,他们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三大支柱之一。我国各民族的原始先民们,在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7.
强化商品意识,发展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少数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由于各民族所处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文化层次和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其发展商品经济的途径也不尽一致,情况极为复杂,具体情况须作具体分析。本文拟就哈尼族商品经济的历史概况、现状和前景试作探析,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18.
先进文化必须以民族性为根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宗旨的、以引导社会全面进步为方向的、以融合一切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为内容的文化总和。中华民族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必须重视“民族性”,在不妄自菲薄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强调本民族文化尊严,进一步学习一切先进文化,与本民族文化融合。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汉文石刻的“牛宗碑”,记录了哈尼族村寨一直沿袭着的古老的“牛宗乡规”习惯法。本文以民俗文化的视角研究“牛宗碑”文化内涵,认为研究并揭示习惯法与民族法律文化的渊源关系,裨益於民族地区法制现代化的建设,有利於推进民族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移民是客家研究的主题。本文以泰宁县开善上保为例,具体探讨当地早期“历史”的创造,以及先来后到的宗族如何在民间社会的环境下共同构建地方文化。文章指出,对于民间社会的早期历史来说,族谱和口头传说实际上具有相同的意义。各姓宗族对于文化资源的创造和运用,目的都在于获得更多的权力资本以提升社会地位。地方文化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建立国家认同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