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在回回一词的语源问题上,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把回回看成是回纥(回鹘)一词的音转。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大抵外国之音,皆无正字。唐之回纥,即今之回回也。唐书回纥,一名回鹘。《元史》有畏兀儿部,畏即回,兀即鹘也。其曰回回者,亦回纥之转声也”。可见,回回为回纥之音转说早在明末清初便已经有了。刘智的《天方至圣实录》、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屠寄的《蒙兀儿史记》,一直到今天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等著作,无不采用此说。 例如,洪钧在《元史译文证补》中指出:“唐书称回纥之先本匈奴,则似与今蒙古相  相似文献   

2.
回回名源古今论马肇曾中国对伊斯兰教及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长期称为回教或回回。自明末清初顾炎武先生首先提出回回为中国原少数民族回纥的发音转声之说后,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近年,中央民、族大学李松茂先生撰《“回回”一词与伊斯兰教》①,南开大学杨志玖先生...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现在有五十几个少数民族,回族是其中之一。他们人口较多,与其他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在特定的地区不同,他们广泛分散于中国各地,与汉族杂居,我亲眼,目睹在北京、天津、太原、西安、开封、南京、泉州、昆明等城市都有回族居住区,天津南郊还有回族自治县。回族这一名称由来于“回回”一词。田坂兴道认为,回回一词来源于唐代的回纥、回鹘。  相似文献   

4.
杨军 《回族研究》2005,(1):35-41
"回回"作为族名始见于<黑鞑事略>,而不是<梦溪笔谈>,是出自回纥或回鹘在汉语中的音转.开始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含义比较复杂.宋元之际,渐用作对各族穆斯林的他称.当各族穆斯林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之后,回回即成为该民族的族名.  相似文献   

5.
《突厥语大词典》中的诗歌谚语及其文化透视邓浩一《突厥语大词典》(以下简称《词典》)是一部反映中世纪突厥诸部落,尤其是回鹘(古代维吾尔族的汉译名称之一)人民语言、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式的经典之作①。它记载的语言材料至为珍贵,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中《词...  相似文献   

6.
裕固族中原来有一个部落,名叫Jalagar,汉译为“亚拉格”。这同唐代回纥的著名部落“药罗葛”、宋代河西回鹘中的“夜落纥”之称完全一致,说明“亚拉格”之称渊源于“药罗葛”。自鄂尔浑河回纥汗国破灭之后,“药罗葛”氏辗转迁徙,其中一部分入居河西走廊,至明代,汉文史料称作“牙兰”氏,拙著《试释<明史·西域传>中的“牙兰”氏》已有说明。本世纪以来,裕固族经历了激烈的社会变革,属“药罗葛”后裔的“亚拉格”家,今日的状况如何?本文想以耳闻目睹韵事实,试作答复。  相似文献   

7.
元代是西北各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形成时期。从不同民族语言可以窥知“撒尔特兀勒”一词与“回回”民族和伊斯兰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回回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文献上,是北宋时期沈括的《梦溪笔谈》。该书卷五《乐律》中有《边兵凯歌》五首,其四云: 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 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 这是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回回”的最早记载,因此,不少专家学者对此处出现的“回回”一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王日蔚先生认为:“宋神宗时(公元1068年),对维吾尔  相似文献   

9.
回纥改名“回鹘”的史籍与事实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纥改名“回鹘”的史籍与事实考宋肃瀛回纥改名回鹃,史书记载多有不同。(旧唐书)、(旧五代史)等说在唐宪宗元和四年(809);①(新唐书》等说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②;而(唐会要)\(册府元龟)等又说在唐德宗贞元五年(789)③。逮至司马光等纂修(资...  相似文献   

10.
杨志玖老先生,回族。现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历史教学》副主编。杨老先生平生致力隋唐史、元史、回族史、中西交通史,中国土地制度史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著作甚多,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应本刊邀请,杨老先生撰写《元代回族史稿》,全书初步拟订有绪言和正文10章,即:回回一词的起源和演变,回回人的东来和分布,回回人的社会地位,回回人与元代政治,回回人的经济活动,回回人在文化上的贡献,回回人的华化及其成就,回回人的社会生活,回回人与各族人的关系、结语。以上各章由杨老先生陆续撰写,本刊陆续发表,请读者注意收读。全书完稿之后,争取单印成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亦剌思、阿都儿火者等人为例,探讨明朝对入附的撒马儿罕回回的安置及这些入附人员在明政府中的作用。入附明朝的撒马儿罕回回人有十多批,明廷多将他们安置在南京、北京、甘州等地。这些入附的回回人大体上享有与故元归附人员同等的待遇。他们与西域其他各地入附的回回人一道成为明代回回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七世纪初叶,正当西方“基督教世界”处于相对寂静、滞息而缺乏活力时,亚洲东部、北部,一直到西藏、新疆及其阿拉伯半岛地区却显得异常活跃,唐、回纥(鹘)、吐蕃、阿拉伯的相继崛起,给这些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也启动了此一广阔区域内务民族、国家间的相互往来与交流。回纥与吐蕃间的早期民族关系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揭开序幕的。 回鹘与吐蕃间的关系延续时间很长,以840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由于回鹘、吐蕃两大政权皆处于相对兴盛时期,基于对西域、河西两大沃野肥地的垂涎,对丝绸之路控制权的觊觎,双方间围绕着北庭、西州、凉州等重要城镇和交通枢纽进行了一系列的争夺战;后期,回鹘、吐蕃统一政权不复存在,双方再也无力组织大规模的争战,所以,双方间的关系更多地呈现出睦邻友好、团结互助的迹象。 关于840年以后回鹘与吐蕃间的关系,笔者已有专文论及。本文将探讨的是回鹘与吐蕃间在840年以前以相互战争为主要特征的关系,拟分为争夺北庭、争夺西州、争夺凉州三大部分论述之。  相似文献   

13.
杨浣 《民族研究》2005,(6):79-84
《辽史》中关于党项人的称谓并不完全统一,在涉及到部族时也使用唐古一词。唐古是Tangut的对音,这个族称可能是契丹借自突厥或回鹘,通常用来指那些被纳入辽朝国家体制的党项部族。这些部族主要来源于帝国早期对党项部落的扩张和掠夺战争。在行政和军事意义上,唐古诸部已经属于辽代国族(契丹人)的一种。  相似文献   

14.
Sart一词,在中世纪以来的中亚一直被广泛使用着。十一世纪以后,这个词在中亚具有了民族的意义,确指一个民族实体。蒙元以来,居住在我国甘肃中部被黄河、洮河、大夏河、广通河环绕的山地上的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操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的人们,也曾自称撒尔塔(Sart),这个词实际上是这部分人的族称。但由于种种局限,我国史学界把这个词译作“回回”,用以指中亚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以后以讹传讹,掩盖了它的本来面目。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人们把甘肃中部自称撒尔塔的那部分人识别为东乡族,又一次使撒尔塔这个词失去了作为民族名称使用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正本清源,还撒尔塔以本来面目。本文认为,撒尔塔是十一世纪以后形成于中亚的一个民族,由于成吉思汗西征中亚、用兵西夏,安西王阿难答屯兵唐兀之地和传教等原因,中亚撒尔塔民族的一部分来到今甘肃东乡地区,以后逐步形成了以他们为主的东乡族。对此,我们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据记载,Sart一词最早出现在十五世纪作家纳沃伊的著作中,而在更早的史料中,仅有与之同义的、显然是这个词的更完全形式的Sartaqti和Sartaul这两个词。此外,它还有一些写法,如Sartavax、Sartaqtai等。对这个词,古今中外的学者解释五花八门,迄无权威定  相似文献   

15.
前言铁勒诸部落在唐代断续地从属北亚的东突厥、回纥两可汗国。其中的联合体之一,汉文史料作“九姓”、“九姓铁勒”、“铁勒九姓”。作为实体,它相当于突厥诸碑文等记载的toquzoYuz。这在我国已成定论。但是,正如先学曾指出的,此“九姓”一词,仅仅是“九姓”而已;而“铁勒”一词不仅普遍使用,而且天宝年间与形成统治部落的“回纥”一词同时出现。在“九姓”、“九姓铁勒”、“铁勒九姓”这样多种记载的背景中,仅仅以实体和相当于toquz  相似文献   

16.
“回鹘”是Uyγur一词的汉文译名之一。公元840年以前,回鹘人的中心地在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之间。公元744年回鹘取代东突厥而称雄漠北,建立以畜牧经济为基础的汗国。公元840年左右,回鹘汗国因天灾、内乱,加之黠戛斯人的攻击而灭亡,部众分三支向西迁徒。其中一支西迁到早在七世纪末八世纪初就住有回鹘移民的甘、凉之间。后来曾分布在秦、凉、甘、肃、瓜、沙诸州以及贺兰山和合罗川等现在甘肃省境内的广大地区,并逐渐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史家称之为河西回鹘。河西回鹘曾在我国西北地区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是西北民族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敦煌发现的回鹘文文献,对全面揭示河西回鹘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语言的历史状况及其与邻居各族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回回民族简称回族。早在 1941年延安解放社出版的《回回民族问题》一书中就指出 :“中国的回回 ,原来是元时波斯等地的回回人迁移到中国来的。”这个结论无疑基本上是正确的。据李松茂教授《回族研究史四十年》介绍 ,《回回民族问题》一书 ,是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 ,由毛主席批示“中央书记处原则通过”的《回回民族问题提纲》编写 ,并经中央宣传部审查同意出版发行的。回回一词曾泛指中亚、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 ,并不是说凡中亚、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是回族。研究回族的历史 ,往往和丝绸之路联系起来。远在唐宋时期 ,即有不少…  相似文献   

18.
曾现江 《民族研究》2006,5(5):79-84
作为藏族的一个支系,康区北部的霍尔人与周围其他的藏族人群相比,在语言、体质、文化面貌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他们被普遍认为与蒙古族存在一定的族源关系。本文认为,康北的霍尔人的来源更有可能与元代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头回鹘即撒里畏兀人有一定的关系。公元1331年,一批撒里畏兀军队迁徙至康区北部,经过与周围其他民族不断融合,逐渐发展成为藏族的一部分,但依然保留了一些撒里畏兀人的文化传统和体质特征,被其他藏族人群称为“霍尔人”。  相似文献   

19.
马建春 《回族研究》2006,1(4):39-44
蒙元时期,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等地的穆斯林大批入华,因其种族繁多,语言不一,元朝文献中乃孕育出“回回”一名,以概称这时居中土的穆斯林诸族。本文试就这一时期“回回”一词的含义及居华穆斯林的族属作一浅析,认为蒙元时期除以穆斯林为主体的回回人外,西域东迁的哈剌鲁人、阿尔浑人及中土境内的部分蒙古人、畏吾儿人、汉人等,也是构成当时穆斯林族群的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20.
一自十三世纪起分布在甘肃西部的撒里畏兀(Sar Uyur)族,起源于十一世纪末宋代史料所记述的黄头回纥,而十四、五世纪明代史料中所见的撒里畏吾儿则是他们的后裔,这点已为布莱资施乃德和王国维所提及。我国的桑田六郎博士已将黄头回纥、撒里畏吾儿考证为迁移到甘肃一带的古代回纥族的一支。这些说法,大体上是可信的。可是,关于撒里维吾尔族的研究并非就此告终,最近又发表了两三篇重要的实地调查报告。根据这些资料对撒里维吾尔族史进行新的研究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