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翔宇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3):127-132
鲁迅小说的空间意识具有现代品质。物理空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地域方位,而是作为文化建构和价值体系的一种有效方式,维护和确证着现实合法性的社会秩序。相同和相异两种话语对话的中断和不融合现象,表征了主体的心理空间存在着极大的双向隔膜和话语排斥。其意义的扩充本源于时间与空间的交互影响以及通过空间的多维层次关联来洞悉历史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2.
张德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4):137-143
空间意识构成了卡夫卡小说的典型特征.在卡夫卡小说中,空间不但为主人公的活动提供了背景,其本身也是主人公存在状态的一种象征.从互文角度考察,卡夫卡主要作品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叙事空间:封闭的私密空间表现了作家作为流放者和边缘人的空间焦虑;过渡的空间象征了作为流放者的无定点性;而不可企及和超越的空间则体现了作家在形而上境界的执著追求.卡夫卡的空间意识为当代读者认识20世纪小说叙事的美学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3.
刘广锋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4):62-65
顿悟是禅宗哲学的理论核心,就时间意识来讲顿悟打破了线性的时间法则和绵延无尽的时间观,就空间意识而言则是去除了空间有分别的尘俗妄见.顿悟因此包含了超越时空的特殊体验.禅宗又将时间空间化,以一种极高明的哲学思想找到了一条克服时间焦虑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水墨动画是中国传统水墨画与动画技术相结合的颇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动画片种.它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题材、笔墨节奏、审美空间意识引入到动画制作中,呈现动画化的水墨艺术.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水墨画所表现的节奏化自然、阴阳、有无的空间意识,再从属于电影范畴的水墨动画片的视听语言角度来阐述水墨艺术仅仅动起来还不够,还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动画化,才能表现出比传统水墨画更有意蕴的空间意识. 相似文献
5.
夏起聪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3(4):61-63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生命意识是不同的,中国画的心物附会之"神气",由笔墨泻染而出。其具体表现在气与神会、意与笔合、有无相生的辩证融合之中。 相似文献
6.
贺天忠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30(1):4-8
空间意识和意识空间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往信息传播媒体的变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网络媒体实际上是把宇宙自然物理空间意识和人类心理时空以虚拟存在的方式再现、生产并无限扩展。网络虚拟空间极大地开拓了人类的空间意识,其中包括文学的空间意识;网络虚拟空间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能动创造性,也广泛地激发了人们的文学创造欲。 相似文献
7.
略论中国山水诗与山水画之空间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剑滨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9(5):58-63
以山水为题材的中国诗画艺术,透露着中国艺术家独特的空间审美意识,展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华。这种空间意识不是物理的或几何的,而是心灵的观照,是中国艺术家用心灵创造的艺术境界、人化的自然。 相似文献
8.
李晓峰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在艺术上的嬗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女性作家主体意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 ;叙述话语的转变 ;小说、散文的文体变革。现实精神始终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内核 ,现代意识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品格。女性文学的叙事风格和叙述话语则由欧化倾向和理性色彩向感性化、叙述化转变。女性文学在文体上由模式型、传统型向实验性、多样性转变 相似文献
9.
李晓峰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3):96-100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在艺术上的嬗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女性作家主体意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叙述话语的转变;小说、散文的文体变革.现实精神始终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内核,现代意识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品格.女性文学的叙事风格和叙述话语则由欧化倾向和理性色彩向感性化、叙述化转变.女性文学在文体上由模式型、传统型向实验性、多样性转变. 相似文献
10.
石舒清的长篇小说《底片》,以一系列经典小短篇构成一个回忆与想象的文学空间,借由记忆空间的文学再现和乡土空间的诗意书写,用记忆中的旧事物反衬、预示和象征生存空间的转移和变迁,建构起一个淳朴乡土意味浓重的精神家园,从而实现对自我文化身份的根源性确认,对现代人社会生活家园意识的唤醒。地理、空间、文化和文学的结合,是他写作的广阔语境,也是他在现实中寻梦和实现梦境的园地,更是一个作家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身份的彰显和标示。 相似文献
11.
张朝富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79-83
"鸿都门学"的发生和曹氏政权的兴起,使当时的文化格局发生了两点重要变化:一、文化结构中,"经"为上"辞章"为下的局面发生了改变,"文学"受到重视,产生了与经学"同尊"的趋势:二、文人群落结构发生了重组,"辞章技艺"之士得以跻身政治上层,经学士人独揽政权的局面出现松动."文学自觉"在这个基础上得以发生,它是"文学"在其所属的文化系统内,摆脱附庸地位,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成为广大文人普遍的创作行为的一个过程,考察支撑"文学"变化的"文人群落"的变迁,揭示促使"文人群落"变迁的具体的社会历史运动,是这一过程中的应有主义.某些文学因素的变化,如情感性的增强、文学样式的丰富、文学价值的确认、文学理论的发展等,只是"文学自觉"过程中所显现的表征,是阶段性变化成果,称之为"文学自觉"是不周延的. 相似文献
12.
郑国友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2):47-51
死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20世纪中国文学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存在--生死场.生死场的形成受到社会时代、文化哲学以及作家个性心理的影响.多角度的探讨生死场中文学对死亡的艺术表现规律,为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女性主体意识的演变轨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翟瑞青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5):82-85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走过了百年的风雨历程,作为妇女解放运动重要内容的女性自主意识的确立,在百年历史发展中受时代和政治、文化的影响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起伏波动,呈现出明显的波浪型的演变轨迹,经过了一个由逐渐确立到逐渐强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许霆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5)
在20世纪中国现代诗学发展史上,有六个诗学核心观念,内在地规定着中国新诗的历史分期和审美品格.这六大诗学核心观念的提出、发展和消亡,自然地造成中国现代诗学的更迭嬗变,贯穿起来构成百年中国现代诗学理论发展的完整历史. 相似文献
15.
苏琴琴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5)
在中国,文学经典危机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早在20世纪初就已出现,并贯穿整个20世纪.一方面,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文学经典危机各具时代特点,另一方面,各阶段的文学经典危机话语又互为交织.“五四”文学革命以启蒙救亡为中心掀起了除旧革新的第一次经典重估;建国后为配合国家政治需要,以社会主义革命话语为中心自上而下进行了第二次经典重估;80年代后期出于对文革“拔乱反正”之文化需求,“重写文学史”拉开了第三次经典重估的序幕;而90年代前期出现的“大师重排座次”等事件则表明文学失去轰动效应后“众声喧哗”的第四次经典重估.通过回溯四次文学经典危机,追古烁今,以期为当前的中国文学经典问题研究提供一条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16.
17.
温科学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2):80-85
20世纪的中国修辞学是在传统修辞学的基础之上 ,创造性地结合西方修辞学的体系而成的一种现代修辞学 ,而西方现代修辞学则是西方古典修辞学的复活和延伸。中国修辞学经历了中西方修辞学的交汇与融合 ,继承与创新 ,发展与繁荣 ;而西方修辞学经历了文学批评家关注下的觉醒 ,哲学家的修辞学转向 ,突破了古典修辞学传统模式 ,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焦点。殊途同归 ,中西方修辞学最终都走向了多元化、交叉学科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梁鸿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6):19-23
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 ,“家族叙事”是一个世界性主题 ,中国 2 0世纪小说也不例外。在现代文学时期 ,小说的家族叙事倾向于描述封建大家族的衰落过程 ;在所谓“1 7年”时期 ,小说中的乌托邦冲动仍然潜含着家族制度的文化原型。“新时期”小说的家族主题从文化反思的角度 ,全方位地审视家族和家族制度在中国文化中的角色和意义 ,而到 90年代 ,小说则更多地借助于家族隐喻和新的叙述观念来表达自我的存在焦灼和自我对历史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伯果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2)
15世纪是藏传佛教绘画风格的转型期.本文根据藏文历史文献记载和相关研究成果,对藏传佛教本土绘画风格的历史演变做了梳理,并对各绘画流派及其传人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藏传佛教艺术从15世纪开始逐渐摆脱了域外艺术的束缚,呈现出本土化的演变态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