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了王杏根同志的《鲁迅<中国地质略论>作意辨证》一文①后,觉得有几点可议之处。一是史料运用。拙文《<中国地质略论>的写作与中国近代史上的护矿斗争》一文②引证了日本大阪《朝日新闻》上的一条消息,认为它与《略论》的写作“直接相关”,王杏根同志对此表示“怀疑”。据他说:“促使鲁迅以沙俄夺我矿权事实警策国人的”,“并非由于《朝日新闻》上的有关消息”,而是在此之前八个月《浙江潮》第一期所刊登而为我所“疏忽”了的《要索纷来》。事实是否如此呢?不妨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2.
从《摩罗诗力说》谈鲁迅早期文艺思想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摩罗诗力说》是鲁迅早期最重要的一篇文艺论文。在这篇论文中,鲁迅所阐述的关于文艺的社会功能,文艺家的责任,文艺的特点等基本观点既是这篇论文的核心,也是鲁迅整个文艺思想的核心。对鲁迅毕生的创作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他在一九三三年写的《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所说的:“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文艺“为人生”这个观点正是最早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出来的。鲁迅写道:“文章之作用者何?以能涵养吾人之神思耳。涵养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职与用也。”“故文章之于人  相似文献   

3.
鲁迅心目中的“中国”关振强(江门市农行干校新会529100)什么是鲁迅心目中的"中国"?鲁迅说:"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险;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也。"(《中国地质略论》)在鲁迅心目中:中国就是"中国人之中国"。朴...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1993—1994年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专题优秀论文评选工作已经结束。196篇论文获奖,其中荣誉奖2篇、一等奖10篇、二等奖29篇、三等奖155篇。我刊报送的5篇论文全部获奖。这5篇论文获奖情况是:《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的思路与对策》(辜胜阻、李珍)获荣誉奖、《初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我国国际私法制度》(李双元、胡振杰)获一等奖、《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思考》(梅荣政)获二等奖、《略论邓小平对生产力理论的发展》(段启咸)等二篇文章获三等奖。11月30日至12月2日召开了“颁奖暨市场经济与期刊工作理论研讨会”。我刊副主编张炳煊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就市场与期刊工作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祖”.《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写成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发表于同年五月十五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后由鲁迅收入《呐喊》小说集.鲁迅将这篇小说的主题概括为“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并说《狂人日记》同《孔乙己》、《药》等一起,因“内容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震动了当时的文坛,显示了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品。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那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当有日文杂志的编者向鲁迅索稿时,鲁迅自己曾将这篇小说译成日文;一九三二年,他还将《孔乙己》编入他的《自选集》里。这些,也都能说明鲁迅对《孔乙己》这篇作品的态度。的确,这是一篇具有惊人的艺术概括力的作品。鲁迅以简洁凝炼的线条,从容不迫的文字,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刻划  相似文献   

7.
北大教授严家炎曾说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 ,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①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艺术高峰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收了鲁迅 1 91 8— 1 92 2年所写的 1 4篇小说 (出版时收入 1 5篇 ,1 930年 1月第一次印刷时抽出了《不周山》一篇 ) ,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呐喊》的问世绝非偶然 ,而是他的思想里程发展的结晶。要想真正理解“鲁迅的呐喊” ,就必须从鲁迅的“美好思想———理想破灭后的寂寞———受新文化鼓舞而呐喊”这三个方面入手。一、鲁迅的美好思想的变迁(一 )第一个理想 :离…  相似文献   

8.
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在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作品《狂人日记》,这是一部以“吃人”为主题的小说;1936年9月,鲁迅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又是以《死》作为篇名的。也许是巧合吧,鲁迅在新文学史上的创作历程就这样以死亡(“吃人”和“被吃”)始又以死亡终  相似文献   

9.
《读题〈呐喊〉》与《题〈彷徨〉》是吴奔星同志研究鲁迅两首五绝诗的论文,发表在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吉林师大学报》上。这篇论文,在详细地解析了《题〈呐喊〉》和《题〈彷徨〉》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论断: “这两首五绝是我们研究鲁迅文艺思想的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资料。”它们“表现了鲁迅文艺思想的演变历程,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笔者对吴奔星同志解析《题〈呐喊〉》持有异议,对于上述论断更不敢苟同。鉴  相似文献   

10.
对法的本质属性问题,有人提出了多元论的主张,认为法的本质属性是多方面的,不能一元化。《法学研究》1986年第6期《略论法的概念和法的质的规定性》(以下简称《略论》)一文,就是这种观点的一篇代表作.《略论》以“多因果网络的现代思维方式”对法的本质性进行研究,得出了与“传统的旧概念”大不相同的结论,认为法的质的规定性应该是“依赖于客观存在的社会性、区别于道德的强制性和不同于一般习俗和习惯的规范性的综合体”。这种看法,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中,《伤逝》是一篇很有影响的作品。在这篇小说中,鲁迅以他作品中少见的抒情笔调,描写了“五四”以后一对青年男女——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婚姻悲剧,表达了他对于妇女解放所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关注,同时也表明鲁迅在对妇女解放的道路,从而也是对中国社会解放的道路的探索方面所作的努力又有了新的收获和新的起步。这篇小说,不但是那个时代斗争生话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鲁迅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一面镜子。 早就立志于民族解放的鲁迅,历来关注中国妇女的命运,为她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还在“五四”以前,一九一八年八月他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就从妇女问题的角度发出了“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疾呼呐喊。  相似文献   

12.
李长之以他的勤奋和努力,在鲁迅研究史上留下了足迹。《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编选了他的《鲁迅批判》片断和《文学生家的鲁迅》,实事求是地肯定其贡献。 李长之有关鲁迅研究的文章,当然不仪这两篇,但这两篇确是其代表性的成就,並因此受到公开批判,《鲁迅批判》成了“打鲁迅”的罪证,《文学史家的鲁迅》成了“捧鲁迅”的罪证。可能基于这个原因,在其追悼会上,对鲁迅研究的成果只好避而不谈。如此,就有必要探讨这个问题,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在《忆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0月版)中,收有一篇《初次见鲁迅先生》的文章。文末注明的写作日期是“1926.3”。这是一篇鲁迅先生在世时就已发表过的文章,同时,也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唯一的一篇中学生写出的鲁迅“印象记”,不失为一份珍贵的文献资料。下面,就这篇文章的有关问题,提供几点新材料。一、文章的作者及文章发表的经过。《初见鲁迅先生》的作者马玨,当时是北平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二○年到一九二四年,鲁迅以辛亥革命为背景,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农民题材的小说,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在他们身上,鲁迅既倾注了满腔的同情,又对他们“暂时做稳了奴隶”便心甘情愿地忍受压迫和役使的“奴性”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同时,通过对这些众多的农民形象的刻划,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和阶级关系,深刻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里,试就《风波》、《故乡》、《阿 Q 正传》、《祝福》四篇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来进行一些分析。鲁迅这四篇小说取材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即在人们天真地以为赶跑了皇帝,  相似文献   

15.
以超星数据(1949-2018)所检索的675篇以《鲁迅全集》注释为研究对象的期刊文章为中心,通过对这些论文进行比对、统计,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鲁迅全集》注释研究论文的特点以及呈现的问题作数据化分析。《鲁迅全集》注释研究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每版全集修订后的第三或第四年间,论文年发表量约30篇左右;北京、上海、山东是注释研究的重镇;《鲁迅研究月刊》是刊载此类文章的主要期刊;对注释订误与补注是《鲁迅全集》注释研究的主要角度。研究表明,注释修订人员专业分布不均、科研单位重视程度等因素都对注释修订具有重要影响。探析《鲁迅全集》注释研究的问题与轨迹,整合相关研究资源、重视修订人员专业的多元化,才能为今后更好地修订《鲁迅全集》注释夯实基础,彰显"国家工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论鲁迅杂文的体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式一词,最初见之于《文心雕龙》《体性》篇,指的是文章的体裁和样式。对《文心雕龙》深有研究的鲁迅,在《坟》的《题记》开头说自己这一本杂文集中的文章“体式上截然不同”,因为《坟》中除杂感之外,还有论文、演说辞、读书随笔等不同体裁的文章,因此鲁迅所说的“体式”,指的也是文章的体裁和样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是伴随着“五四”文学革命产生的。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说:“第一篇《补天》——原先题作《不周山》——还是一九二二年的冬天写成的。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这取材于现代的,都编在《呐喊》和《彷徨》集中;取材于古代的,结集为《故事新编》。如果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的话,那么,歌颂创造精神的《补天》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历史小说。《补天》同《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一样,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茅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的  相似文献   

18.
去年十月号《杭州文艺》上,刊登了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鲁迅为偕行社同人撰悼刘和珍君<祭文>》。为了证实这篇“佚文”的真实性,同时发表了原件提供者沈家骏同志的《一点说明》和绍兴地区师范学校谢德铣、王德林同志的《初步考略》。沈、谢、王同志的文章中,虽然也有“榷商”的字样,但实际上已经作了明确的结论。沈家骏同志断言《祭文》是鲁迅“挥笔写就”的,谢、王等同志正式宣布《祭文》为“新发现的鲁迅佚文”。《祭文》果真是出于鲁迅手笔的鲁迅佚文吗?我们认为不是;为了讨论的方便,先将这篇《祭文》抄录如下,而后从六个方面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杂文多是讽刺艺术的精品。杂文作为新兴的文学形式,是萌芽于“五四”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时期,经鲁迅的倡导而不断滋长、繁茂的。鲁迅以自已的杂文创作显示了这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的灵活、丰富多彩和强烈的战斗性。鲁迅前期的杂文集《坟》(收1907年至1925年的论文23篇,1927年三月出版),就以其对黑暗现实的猛烈进袭,以其洞幽烛微的深  相似文献   

20.
《出关》写于1935年12月,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一篇历史小说。这篇小说发表以后,曾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以致鲁迅先生不得不又写了一篇《出关》的“关”》来加以说明。幸亏鲁迅先生有这一篇说明,不然《出关》的意旨是不会象现在这样昭然的。当时,正是国难当头,东北四省早已沦亡,华北岌岌可危,鲸吞之祸已临眼前的时刻,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先生写这样古老的题材,意图是什么呢?这是很耐人寻味的,无怪乎揣测纷纭了。对于这些揣测,鲁迅先生都漠然置之,唯独对于“自况说”,却颇有些忿然,因为这是与《出关》的意旨大相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