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又是一个单独的画种,有其自身的艺术审美特征。本文对素描绘画的审美要素“色香味”,以及素描作品的“精气神”:氛围艺术审美、气质、神韵等作了初步探讨并对素描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创作原则,技法等问题也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2.
职业歌唱家是根据特定声乐作品,运用超常的歌唱能力创造艺术音响(歌声),从而高度满足自己与听众音乐审美需求的人。可见,歌唱家的目的就在于“创造艺术音响”;歌唱家的手段就在于“超常的歌唱能力”。“特定的声乐作品”是歌唱家展现其能力的前提;“满足审美需求”是歌唱家完成目的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是建立在真善美基础上的艺术之塔,而艺术美是它的核心,审美价值是它的生命。美,虽然要以真与善为前提,但它却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真与善的“质”。文学作品本身的系统是一个审美系统,纳入这个系统中的真与善都必须首先具有审美价值。如果过于强调了真与善而忽视了美,那么文学作品就与科学论文没什么差别了。生活中那些既真且善的事物不一定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的事物不一定是真的和善的,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还有着相当的距离。即使是写真人真事的作品也离不开作者的艺术裁剪之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绝对地反映“生活真实”的作品是不存在的。作者的才能就是把生活真实转化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真实的才能。因此,文学创作必须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其至是特殊的艺术手段来弥补生活真实的局限,强化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使作品具有震憾心灵的艺术力量。本文所要阐述的错觉描写,便是一种饱含艺术辩证法的特殊艺术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4.
艺术作品当然要有吸引人的地方,否则受众就不可能停下来欣赏,或者即便是停下来,因为不好看,会立即改弦更张——换找别的对象。“好看”可以宽泛理解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一种可以使人“日常意识垂直中断”的审美吸引。小说要让谁觉得“好看”,关系到作家的潜在读者:是小众还是大众。比如大诗人艾略特,他的《荒原》对许多读者来说是不好看的,作家的潜在读者是小众的,其艺术富有实验性或者先锋性。吕幼安曾经明确表示,他小说的读者是大多数、是普通人。  相似文献   

5.
受众参与,是当今传媒的重要特性和信息传播的需要。按照现代解释哲学的观点,只有当读者将他们的体验、理解,他们的生活积累,他们的整个心灵世界一起投入到作品中去,作品才获得生命。鉴于读者在报纸上所具有的再创造作用,作为现代传媒重要组成部分的报纸有责任也有能力去满足读者“参与”、“再创造”的需求。在编辑实践中,这主要体现为激发读者对报纸的参与意识,调动读者参与办报的积极性。而在报纸上开设参与性专栏,无疑是受众参与办报的大胆尝试,它不仅在缩短报纸与受众距离、促进相互平等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全党办…  相似文献   

6.
意识流是最先来到当代文坛的西方现代派文学潮流之一,它成功地参与了新时期小说的艺术实践。王蒙的名字使读者认识了意识流,也使人们见识了现实主义之外的“现代”的东西。他当时的小说实验不仅重新确立了他在文坛上的位置,而且唤醒了人们对传统创作方法的反思和对新的审美艺术的探求。然而,站在文学史角度,我们看到,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实为一种理性规范下的小说,他作品中的意识流是一种理性的“意识流”。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是具有明确理性思想塑造出来的形象,而不是生活中的存在于本真状态中的“人”。  相似文献   

7.
美国犹太裔作家辛格与中国乡土文学代表人物贾平凹虽然受到不同文化的浸染,但他们的作品均以乡土为背景,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民间文化。而他们的最重要作品《傻瓜吉姆佩尔》和《秦腔》不约而同地将“傻瓜”作为小说的主要叙事者,尽管这两部作品在篇幅和内容上有很大差异,但作品中体现出了同样的民族精神。本文以两位作家的叙事艺术为出发点,探讨“傻瓜”叙事者在他们作品中的意象,揭示作家在物质至上的现代文化冲击下,对传统民间文化逐渐衰落的忧思。  相似文献   

8.
现象学是现代美学范畴内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审美对象和审美经验两大部分.迄今为止,虽然美学现象学的研究主要倾向于意识的意向性活动,但加强现象学中的空间性探讨,无疑会有更为广泛的意义.审美的空间性,在诸多美学著作中多指具体作品的表现空间,而且常与作品的时间性一起论述,似乎二者分开便难以成论.法国米·杜夫海纳在论述时间与空间艺术问题时曾作过下对叙述:时间和空间在审美对象中的联系具有双重重要性.一方面,它可以使我们缓和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对立,阐明这两类艺术的相似点即“艺术的一致性”,……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9.
叙事距离是大部分小说家采用的重要文学技巧之一,是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基本要求。叙事距离不但体现在叙事的时间与空间上,而且还体现在作者、叙事者、故事人物及读者之间在道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距离,体现在作品与读者的审美距离。霍桑把这一手法巧妙地运用于《红字》之中,增加了作品的文学美学效应,强化了作品主题的表现力;叙事距离在《红字》里的运用不但增强了作品的张力,延长了读者对作品的领悟,让作品与读者保持着恰如其分的审美距离,从而提升了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而且还有助于叙事者在传达婚外情主题时免受道德谴责。本文旨在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阐释叙事距离的概念及功能,并探讨其在《红字》中的具体运用及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特别重视读者,她不仅不断以自己预期的读者接受来调整作品,而且还建立了一整套构建作者与读者的良好关系的理论.读者的阅读期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张爱玲的艺术创作取向,她的写作模式主要有:“传统+现代”、“东方+西方”、“边缘+猎奇”、“人性+兽性”四种,目的是为了适应更多的读者,满足他们不同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11.
田汉对于外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学界研究尚不多,其价值亟待发掘。该文以田汉对爱尔兰文艺复兴戏剧的译介为文本分析的重点,梳理其《骑马下海的人们》中展现的以直译为主的翻译策略、“主张翻译而不是翻案”的翻译思想,评介其《爱尔兰近代剧概论》中对爱尔兰文艺复兴戏剧的绍介,探讨其译介活动的时代背景与个体选择。在此基础上,探讨上述译介活动对其戏剧创作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寻求“审美”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却寻求“实用”的艺术功能,在“审美”与“实用”之间形成了推动现代中国早期戏剧发展的不可多得的“张力”。  相似文献   

12.
康宁是重庆第一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其刺绣作品既有蜀绣的传统,又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本文对康宁刺绣的作品进行了分类,并从构图、造型、用色、技法方面对其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康宁刺绣题材丰富;在构图上主要以“中心式”为主;人物题材刺绣多以“美女”造型为主;用色上除了追求仿真外,喜好用红、橙、绿等颜色;在刺绣针法上,她不拘泥于传统针法,不断开发新的刺绣针法,在原有的蜀绣针法基础上,又独创了“双扣针”技法,使其呈现出更为独特美妙的视觉效果。这些艺术特色体现着康宁刺绣特有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对其深入研究,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蜀绣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写实小说”的出现再次证明写实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其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为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色调和新的声响,有人称之为一场“中国当代文坛上的绿色革命”,其独特的审美选择和价值取向愈来愈引起评论家们的关注。这类小说一个总的审美趋向是:作者把自己隐蔽起来,小说按自身的逻辑和节奏进行着,他们的目的就是带领读者在一个平静而淡漠的世界中一道去审视人生底层。于是,他们就直面现实,把读者的意识作为主要的“文体义域”,从根本上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审美选择。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的“耐读”即“余味曲包”,指情在词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思考琢磨或再创造的余地;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从字句推敲、修饰的技巧上下功夫。“唤应起讫,自为一周”.这是从作品激发读者情感和谋篇布局的角度提出的审美要求;这一要求不但指出作品形式上应该完善,而且揭示了读者在审美活动中心在经历平静──起伏──再平衡的历程,心灵状态恢复到从前,而思想与情感却得到丰富和陶冶的规律。钱先生自己的创作就是这种“耐读”和“唤应起讫,自为一周”的艺术追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专论《三国演义》的情节“移植”。文章认为,情节“移植”是《三国演义》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段,不仅在揭示主题、刻划人物、安排结构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力和审美效果,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创作才华,而且为后世刨作历史题材的作品提供了极为可贵的艺术借鉴。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艺术接受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即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体,而是能动地参与创作,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实现的。正如接受美学的先驱伽达默尔所主张的那样,艺术本文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因此对艺术本文的理解和解释上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永无止境,这一理解过程就包含着理解者的思想,它参与了本文意义的再现。因此,在审美理解中新的意义就不断涌现。一、切合时代的审美追来巴金先生从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问世起,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便引起了众多接受者的注意,作者的饱含激情的作品赢得了广大的…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的变化,导致了艺术散文原有表现形式与作家的表现欲望及读者的审美需求产生严重错位。人为地把“篇幅短小”作为艺术散文的注脚,规定它只宜短不宜长,只会制约艺术散文的发展。艺术散文原有的形式已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和人类的需求。系列散文挣脱了原有表现形式的束缚,扩大了作品的“内存”,增加了信息量,拓展了表现思想感情的深度和广度,弥补了短篇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巴金创作心理初探吕汉东考察与探索现代著名作家的创作心理活动,解开他们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心理奥秘,这不仅帮助我们为理解他们的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风貌提供一个新的视界,避免在作品理解上的随意性和直感性,而且也为当代文艺创作心理学、审美心理学、艺术思维学乃至美...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一系列举世公认的艺术大家的绘画作品在意境的营造与艺术手法表现上,都与儿童美术欣赏的审美特征有着契合之处。儿童国画本身就是一种简单的出自内心的绘画作品。学前儿童对世界充满了爱心和好奇心,对他们的艺术教育是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我们努力在绘画大师和学前儿童之间找到契合点,让大师走向孩子,让孩子从较高的起点学习艺术,了解艺术的真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在引入西方艺术过程中,“写实”之风强劲,原因是写实艺术在具有审美功能之外,更易体现与当时国情相适的功能(救亡图存,宏扬革命等)。但就在“写实艺术”统治现代中国画坛时,一个少为人知,在现代画史上影响不大的“决澜社”,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们追求“纯造型世界”,追求艺术最本质,最单纯,最超然的审美功能。当下,时过境迁,社会状况、人们的观念意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民族性也在面向国际化,三十年代“决澜社”的艺术主张及活动,被再次提出来论述,有它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