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构建公民文化——面向21世纪中国政治学研究的主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进入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将进入建立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培育成熟的公民文化阶段。与此相适应,政治学研究的主题就是为培育公民文化服务。政治理论对公民文化的形成具有启动和催生作用,但现有政治学理论属于“群众文化”的理论建构,应该实现向公民文化理论建构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公民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他们的政治文化水平直接影响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对公民政治文化的研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公民政治文化的内涵出发,探讨了公民政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途径。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现代社会的政治文明直接影响着公民社会和公民文化建设。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提升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认同感,实现由“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实现均衡阶层话语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民主制度得以持久、阶层话语权得以均衡的政治文化基础就是公民文化,要建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应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5.
试析我国公民政治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构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公民政治文化,达到政治理念的一元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法制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必然。改变原有的臣民心理,构建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公民政治文化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民主实践、民众的心理结构等各个层面为之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6.
陈海平 《河北学刊》2006,26(3):68-72
本文透过阿伦特所描述的政治图景,揭示这种政治图景背后的文化底蕴——公民文化。可以说,她的共和主义政治图景是建立在“积极参与”这一公民文化基础上的。阿伦特是一位重视“积极自由”甚于“消极自由”的理论家,她认为公共领域是人获得真正自由的发源地,公民应该积极参与政治,做一个积极主动的公民。她认为政治行为的价值不在于达成实用性的协定,而在于它能实现每个参与者公民的主体性,锻炼他的判断辨识能力,并在与他人的关系和共同行为中成为群体有效成员。现代自由国家公共生活的萎缩、公民观的薄弱从根本上动摇着民主制度赖以生存的一些基本价值和观念。阿伦特的公民文化观对仍受“巨民文化”困扰的中国政治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实践证明:公民政治文化与国家认同有着天然的契合,政治文化转型有利于增进国家认同,而"民族政治文化"不利于国家认同。面对现代化、全球化、风险化的时代趋势,新疆传统政治文化面临挑战与危机。从民族身份向公民身份的转型是解决新疆问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公民政治是规范公民与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一种政治形式。公民文化是公民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行为等政治现象的认同意识和价值判断。西方的公民政治和公民文化有着自已独特的价值取向。两者的互动对西方代议制政府的存在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西方国家政治与政治制度的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发展中国家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9.
公民文化建设的价值尺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庆钰 《文史哲》2003,(3):122-127
公民文化建设或称公民政治文化建设与公民道德建设在一些方面虽有重合 ,但无论在本质、内容还是目标上 ,二者都有很大差别。为了避免因强调公民道德建设而模糊和忽略公民文化建设这种情况的发生 ,以宪法为基本根据 ,提出并论述公民文化建设的一些规范和准则 ,对于公民社会建设 ,无疑具有现实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胡美 《理论界》2007,(2):145-146
全球化给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中国政府提出了构建新的政治文化的要求。在全球化语境下,要构建与当前国内国际环境相协调的政治文化,中国政府必须把握住政治文化领导权,确保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流地位;在中国传统政治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并参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规则的制定,促进世界政治文化的和谐发展;保证充分的公民政治参与度,健全中国政治参与机制,培育公民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政治文明的政治文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文明离不开政治文化。无论从微观上提高公民个体的政治素质,还是从宏观上转变整个国民的政治价值观,开启民智、民悟,政治文化都为政治文明提供了主体保证。中国政治文化历来就是一种“道德型政治文化”,政治生活附属于社会生活和伦理生活,后者的展开便是前者的实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中国政治文化来说,当务之急是形成新的价值系统: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体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作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客;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切实铸造文化价值核心。  相似文献   

12.
杨兴林 《阴山学刊》2004,17(1):99-102
在政治文明中,制度文明具有根本性,它的实质就在于规范政治权威的政治行为的合理性,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制度文明的作用表现为规范政治权威的产生,主导政治权威的配置,制约政治权力的滥用,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科学认识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宗法制度孕育了伦理型文化,政治专制制度孕育了政治型文化。宗法制度和政治专制制度的有机结合,形成宗法专制制度,宗法专制制度孕育了"内圣外王"的伦理政治型文化。专制制度有利于确立中央集权政体,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宗法制度具有很好的调节机制,有较大的弹性和再生功能。但宗法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致使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难以解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的发育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日本民族性格的杂种性以及日本文化深受中西方影响的双重性格而在日本教育中产生划一化与个性化、等级性和平等性以及功利主义与永恒主义的教育观,以及教育荒废现象。本文从文化学和系统论的角度来阐述分析,指明矛盾的本质是以对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为媒介和渠道,以教育与文化之间互相影响、制约作为交叉点,并最终以对日本国民性格的塑造为落脚点,来进行看似断裂,但实际上逻辑性很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随着或者先于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入世”既为我国的政治文化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又向我国的政治文化提出了挑战。为此,我们应改进政治观念,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文化;完备法律体系,弘扬法律文化;塑造新的企业政治文化。完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6.
邱芝 《理论界》2014,(1):50-5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政治文化经历了深刻的变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政治认知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政治情感从情绪化向理性化转变,政治人格从依附型向自主型转变,政治意识从国家全能型向国家主导型转变。市场经济的推动、民主政体的确立、公民社会的发展与全球化的影响是俄罗斯政治文化变迁的重要动力。俄罗斯政治文化的变迁,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培育与建构民主政治文化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李琼玉 《云梦学刊》2003,24(3):103-104
在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市场信息化的背景下,从政工队伍建设、网络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先进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文化,是充分体现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的文化,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文化,是适应并引导、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