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演变与发展述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期间经过古典阶段、新古典阶段和新贸易理论阶段,反映了国际贸易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古典、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贡献主要是揭示了贸易互利性的“双赢”理念,并解释了产业问贸易现象;新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现象,并将贸易分工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但是,新理论与传统理论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对贸易分工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进行评述,对于纠正学术界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某些“误读”,并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业已融入全球化的中国经济实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阐述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由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向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由它为基础的贸易政策的演变。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依林创立的生产要素禀赋说,突破了古典比较成本说的局限性,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把对国际贸易的研究纳入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创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分析和研究该理论有助于我们掌握贸易理论的发展动向,并对我国贸易模式和策略的合理选择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4.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体制下的反倾销问题金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下称总协定)体制是以自由贸易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自由贸易,又称国际贸易自由化,其理论根据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相对优势论”和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区域分工理论”。根据这种理论,各...  相似文献   

5.
对比较利益论的再认识——兼评“比较利益陷阱”沈瑶自从李嘉图19世纪提出比较成本说,赫克歇尔、俄林在本世纪初提出要素禀赋说以来,以这两个学说为核心的比较利益论长期成为说明国际贸易利益来源,进而论述国际分工标准和贸易格局形成原因的基本理论。然而,本世纪中...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初,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批判地吸收前人的理论基础上,系统地创建了“比较成本”学说。它为古典经济学国际贸易学说达到完成阶段的重要标志,也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一学说的著名阐述见于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其中心内容是通过数量分析得以系统论证生产上的相对优势,成本上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贸易活动中的利益比较和优  相似文献   

7.
国际贸易理论演变中的企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主体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在传统理论中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由于国际贸易考察的出发点是“国家”,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没有给企业留下应有的位置。结果便是贸易理论诠释现实国际贸易的能力式微 ,从而形成种种不满正统贸易理论的暗流。这预示着将继往贸易理论重新整合统一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方向和必须。而这一整合的努力是通过转移关注的视角——即从关注资源配置转向经济组织——而完成的。本文正是从这一视角转向出发 ,考察企业在国际贸易理论演变中地位的升迁变化 ,把国际贸易理论分成传统、折衷、现代三个阶段 ,目的是想指出企业的重要性 ,同时也想提醒人们国际贸易中企业的主体地位是不可缺失的 ,不能以“国家”主体替代“企业”主体。  相似文献   

8.
国际贸易利得问题,是个古老的讨论题。从斯密的“绝对成本说”至今,居统治地位的观点认为国际贸易能够给贸易参加国带来一定的利得。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多的学者不厌其烦地著书立说,一是要说明国际贸易利得来自何处,二是分析这种利得在贸易参加国之间如何分配。  相似文献   

9.
环境成本内在化与我国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际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产生了大量的冲突。环境成本的外在性不仅会污染环境,而且会产生不公平贸易,影响一国产品的出口。因此,实施环境成本内在化是解决环境问题以及协调贸易与环境发展的最根本途径。随着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研究的不断加深,研究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对于我国正视绿色贸易发展面临的形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而最终实现我国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0.
多产品企业贡献了绝大部分的产出额和贸易额,产品范围和产品组合决策关系到企业内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总体生产率。系统梳理和评述了多产品企业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文献、多产品企业国际贸易行为与绩效典型事实的经验研究文献和国际贸易影响多产品企业行为与绩效的经验文献。研究认为,多产品企业国际贸易理论由跨国企业具体化模型演变为基于Melitz异质性企业理论的一般化模型,此后从研发投入、管理效率、劳动力技能等企业异质性和可变成本加成、质量差异等产品异质性维度进行了拓展和深化。研究还认为,多产品企业出口产品静态分布偏向于出口额高的产品,出口产品动态转换频繁且贡献绝大部分出口额;进口(出口)贸易自由化、进口产品转换、出口目的地竞争程度、出口状态和汇率等国际贸易相关因素显著影响多产品企业行为和绩效。  相似文献   

11.
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论题。自古典学派以来,贸易理论的中心问题,都是以贸易利益的形式来把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本文沿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线索: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及新贸易理论等三个阶段,分别阐述各学派针对该问题的观点,并据此理论研究探讨其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改革的参考价值。一、古典贸易理论重商主义把有利的贸易差额作为主要目标,通过贸易顺差促进资本积累是贸易的主要作用.古典学派即李嘉图理论通过比较成本明确地说明了贸易利益问题.认为通过开展国际分工和贸易,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  相似文献   

12.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初适应新贸易理论和战后国际贸易实践发展起来的,主张政府对贸易进行干预的贸易政策,它可分为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二大分支。本文试图从政策干预依据,政策主张,政策实施的约束条件及实施效果等几方面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并对我国贸易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儒家理想人格模式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理想人格模式设计代表着中华民族理想人格设计的主流,它与任何理想人格模式设计一样均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及个人选择的影响,所以它在历史上的演变可分为“理论概括”(先秦)、“初步定型”(秦汉三国)、“表象异化”(魏晋)、“全面还原”(唐与宋初)、“活化与升腾”(宋元明)、“改铸与重塑”(晚清及近代初)几个主要演化过程,其主体代表模式也分别呈现为“重义轻利”、“内圣外王”、“孔颜乐处”、“忧国忧民”、“杀身成仁”、“平民而圣王”的主要特征.深入研究儒家理想人格模式的有关理论问题对于我们今天新道德机制的推行及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际贸易的发展利益及其实现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际贸易的发展利益,是指贸易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利益。本文概述了国际贸易发展利益理论的演变,并对各种理论进行了评析,继而对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机制,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作者认为,要使国际贸易起到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需要具备一定的国际国内条件,特别是要具备必要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自亚当·斯密以来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国际贸易理论分析框架可以发现,虽然不同理论的基础假设、逻辑演绎的原则与思想以及结论不同,但可以使用一般化的二元平均成本函数c=c(w,r,β,q,m)对不同理论的基本分析工具进行统一,这对于加深理解现实的国际贸易模式与相应的国际贸易理论,把握理论今后的发展趋势,实现理论创新与制定高效的贸易政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但是由于我国《海商法》第 42条关于“托运人”定义规定的缺陷,致使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实践以及司法实践中,对FOB合同项下卖方的权利存在许多的和争议。因此明确FOB合同项下卖方的权利,有利于保护国际贸易中卖方的利益,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周际商品买卖过程,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本文通过总结几年来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经验,提出课堂讲授注重理论指导实践的模式、突出运用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互动模式、双语教学模式和“模拟国际贸易”的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国际贸易领域的倾销与反倾销伴随着国际贸易有关理论和实践而产生发展。近年来,由于国际和国内诸多因素使某些贸易大国把中国作为反倾销的众矢之地。对此,做好倾销调查和反倾销应诉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对“国际贸易法”的定义、范围和渊源进行探讨 ,提出“国际贸易法”定义是指调整跨国贸易关系和与贸易有关的其他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国际贸易法”的范围应包括国际贸易私法和国际贸易公法两个部分 ;“国际贸易法”的渊源基本上指贸易条约、国际贸易惯例和国内立法与判例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1903~1908年)晚清时期的意译倾向、(1909~1929年)“五四,,时期的“直译”思想以及30年代(准确地说。应该是1929~1936年)的“硬译”观。研究发现,这种文学翻译思想的演变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因为每一次演变都是有其深刻的文化成因。改造社会和“为人生”、新文化运动、社会革命和发展现代汉语的需要分别为每一演变提供了动力和缘由。伴随着其文学翻译思想的演变·鲁迅也完成了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