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诗为“活物”─—竟陵派文学鉴赏理论探析曹红祥明代文坛,流派纷呈。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湖北竟陵人)在明末独树一帜。钟惺首次提出诗为“活物”的全新命题,大大推进了古代文学鉴赏理论的发展。诗为活物的观点本是针对《诗经》而言的,是钟惺在对《诗经》的...  相似文献   

2.
论诗为“活物”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明代后期曾经风靡文坛一时的“竟陵派”,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首次提出了诗为“活物”的全新命题,这标志着我国古代的文学鉴赏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钟惺的重要文学批评论文——《诗论》是它的杰出代表。《诗论》见于《钟惺批点诗经》一书卷首,文末署写作时间为“明泰昌纪元岁庚申冬十一月”,后被收入钟惺《隐秀轩集》(列集)。通过对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产生、流传、迁变诸多情况的深入探究,钟惺在理论上作出了诗为“活物”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3.
钟惺有《诗经评点》五卷,现存版本较多。钟惺初次评点《诗经》,即有吴兴刻本问世,此后钟惺又再次评点,相继出现多种刻本。其中凌社若朱墨套印本、溪香堂刻本、闵氏三色套印本三种刻本反映了钟惺两次批点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钟惺,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是明朝后期崛起于文坛的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文学流派——竟陵派的领袖,与同里谭元春(1586——1637年)为忘年交。但是,入清以后,迄今为止,人们对钟惺的生卒年还杂说不一。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钟惺生于1572年,卒于16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辞海》都说钟惺生于1574年,卒于1624年。笔者认为钟惺生于1574年而不是1572年。  相似文献   

5.
万历己未(1619年)是钟惺仕宦、文学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该年冬,钟惺对吴越地区的游访,于竟陵诗风在该地区盛行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就钟惺这次在该地区所与交接的作家与文艺圈一一作了考述,以期作为上述观点的有力论据。  相似文献   

6.
综观钟惺诗论,已隐然有着完整的体系且见解深刻。如在本质论的认识上,传统的“性倩说”是种从表达和描述的对象上来界定的初级本质论。钟惺在此基础上,从历史和哲学的层面上从识到了“审美性情”这种较为高级的诗歌本质论。其诗歌创作以独特的“幽深孤峭”的风格在明末诗坛刮起了一阵竟陵旋风。但相比之下,其诗歌实践与理论有相当大的偏差。本文试从社会和个人诸方面探讨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从钟惺《诗归序》看他的诗学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归》一书,为钟惺和谭元春共同编著,选录一些古诗及唐诗,加以评点,借以宣扬他们的诗学观点。钟惺所撰写的序言,不仅是《诗归》其书旨趣的概括,更是他的诗学观点的集中反映,同时也应看作是竟陵派诗歌创作主张的纲领。对以钟惺为代表的明朝末期出现的竟陵派的诗论及创作,历来评价都偏低。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钱谦益早就将他们的诗论及创作斥为“鬼趣”、“兵象”及“诗妖”,要“另立深幽孤峭之宗”(见《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清代乾隆时由纪昀等人编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九三批评《诗归》“大旨以纤诡幽渺为宗。……于连篇之诗,随意割裂,古来诗法,于是尽亡”。解放以后,对竟陵派著作亦因研究不够,受到  相似文献   

8.
明代钟惺、谭元春的小品文是古代散文的精品,也是竟陵派作品的代表。钟惺、谭元春的小品,以独到的审美趣味和精致的审美形式,一反传统的审美路线,显示出独特、新颖、超前的审美意识。透过钟惺、谭元春小品解读其审美意识,主要表征为以审美理性激发性灵意趣,在行文、音律及结构体式上贯彻了审美理性的"幽深独至"。钟惺、谭元春小品的审美理性是中国文学审美意识积累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审美作出了历史贡献,而且对于推进当下文学审美意识的自觉也具有积极的启悟意义。  相似文献   

9.
钟惺条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是一个中型条目,全文约一千七百字。笔者近年参加点校《钟惺集》的工作,对条目中若干说法不无疑惑,仅草此文以就教于撰稿人及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0.
竟陵派是明季继公安派而起的一个颇有影响的文学流派,“钟、谭之体,家户传习”,“浸淫三十余年,风移俗易,滔滔不返”。然一旦废退,群起而攻之,咒其“纤陋鬼鄙”者有之,斥其为“诗妖”者亦有之。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中对钟惺、谭元春的批评便代  相似文献   

11.
对“竟陵体”形成的原因,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一种是“救弊”说,一种是“得名”说。以上两说都有弊端。从“知人论世”之角度,通过对钟惺、谭元春成长环境、自身遭遇造成其“幽”“寒”心境的分析,探讨“竟陵体”形成的更深层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2.
竟陵派诗人钟惺生卒年及谭元春卒年文学史家说法不一。如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说钟惺生于1572年,卒于16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辞源》、《辞海》等都说钟惺卒于16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辞源》还说谭元春卒于1631年。似都有误,兹考辨如次。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竟陵派的文学遗产进行整理研究,繁荣当代文学创作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竟陵派文学研究会最近在钟惺的故乡——湖北天门成立.八月下旬,在天门县竟陵镇举行钟惺诞生410周年纪念会.  相似文献   

14.
钟惺(字伯敬,公元1574年——1625年)、谭元春(字友夏,公元1586年——1637年)是晚明风靡诗坛的“竟陵诗派”的创始人。他们论诗“另立深幽孤峭之宗”,一时间,“闻者皆为所摄”,“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他们评点的《诗归》问世之后,曾令纸贵一时,人们“家置一编,奉之如尼丘之删定”。其影响达“三十余年”。然而,清代以后,对钟、  相似文献   

15.
钟惺、谭元春论诗评诗时反复所谈的“灵”与“厚”有着丰富的美学意蕴。他们不仅大量使用“灵”与“厚”及其系列概念 ,为丰富传统的文学理论范畴作出了贡献 ,而且联系创作过程和作品来探索“灵”与“厚”的关系 ,将文学理论史上对这两个范畴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钟、谭的诗歌创作未能很好实践其“灵至于厚”的理论主张 ,而他们的散文创作则不乏既“灵”又“厚”的佳作  相似文献   

16.
钟惺字伯敬,号退谷,别号退庵。明朝万历二年甲戌(1574年)七月二十七日生于天门皂市镇,天启五年丁卯(1625年)六月二十一日病逝于皂市故居,终年五十二岁。钟惺祖籍江西永丰,明代武  相似文献   

17.
在晚明纷繁复杂的文学思潮中,公安派和竟陵派是以标举“性灵”耸动一时的两个诗文创作流派。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首倡“性灵说”,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有力地涤荡了笼罩于晚明文坛百年之久的拟古阴霾,给当时的诗文创作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以钟惺、谭友夏为首的竟陵派接过“性灵”的旗子,强调诗是性情的自然流露,非人力之强为。他们扩大了“性灵说”的影响,“世之论者曰:钟、谭一出,海内始知性灵二字。”(钱  相似文献   

18.
钟惺(字伯敬,公元1574年——1625年)、谭元春(字友夏,公元1586年——1637年)是晚明风靡诗坛的“竟陵诗派”的创始人。他们论诗“另立深幽孤峭之宗”,一时间,“闻者皆为所摄”,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他们评点的《诗归》问世之后,曾令纸贵一时,人们“家置一编,奉之如尼丘之删定”。其影响达“三十余年”。然而,清代以后,对钟、谭却贬多褒少。钱谦益、王夫之、顾炎武、朱彝尊、  相似文献   

19.
郑艳玲的博士论文《钟惺评点研究》出版了,我由衷地为她高兴,也不由地想起她当初来复旦选择这个课题时的情景。那是2002年,我开始酝酿着对中国传统的文学评点之学作较为全面的整理与研究,发现如晚明的一些评点大家至今尚未有人作过专门的探讨,于是就针对她对晚明文学有兴趣,建议她对署名“锺惺”的评点作一次全面的梳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钟惺与李维桢诗歌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竟陵派创始人钟惺与后七子末派宗盟李维桢是晚明诗坛上的两位重要作家.钟、李为世交,钟惺早期师法李维桢,及结交袁中道、谭元春等,论诗与李维桢日趋异途.钟、李不约而同地主张师事"古人之精神",但差异显著.创作上,钟诗急怼激宕,幽清孤峭,李诗怨而不怒,博大雄浑.考察其间的复杂关系,对探讨其各自的诗歌旨趣和批评观念,深入认识竟陵派和后七子末派的诗学和创作,揭现万历、天启之际诗坛风尚,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