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海参与燕窝是东南亚地区自元代以后向中国出口的重要奢侈品,中国国内市场海参和燕窝价可比黄金白银。巨大的利润与价值,极大地刺激了东南亚地区海参和燕窝的采集与贸易,各族群商人纷而争之。东南亚土著商人以及欧洲商业势力占有"地利"和"天时"之先,因此有人认为:"16世纪以降,环中国海的中国海商贸易网络急剧萎缩、衰败,中国海商失去独立性,成了欧洲商业势力附庸。"然而,实际上中国海商仍能通过贸易网络的扩张以及独有的行业专业技术,即"人和"的因素在东南亚海参燕窝贸易中占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18世纪至19世纪末期的陆上茶叶之路,从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区延伸到莫斯科,全程超过4.5万里.陆上茶叶之路以恰克图为中心,中俄商人"彼以皮来,我以茶往".19世纪中叶以前,这条贯通欧亚的陆上茶叶之路的贸易一直由山西商人主导.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以武力推动对华商务扩张,外商在华享尽各种特权,华商在与外商竞争中纷纷败北,执塞外贸易之牛耳的山西商人也不得不退出对俄茶叶贸易,茶叶之路为以沙皇政府为后盾的俄商垄断.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纳粹德国与中国国民政府的"易货贸易"经历了从形成到兴盛的过程。德国商人克莱因与1936年的《信用借款合同》分别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关键性人物和标志性事件。此外,中德两国各自的内政及外交因素也是影响上述贸易进程、推动"易货贸易"兴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录学作为一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问,向被称为读书治学的门径之学。清代戏曲研究之能在20世纪取得重大成就,与一大批为发掘、整理"新材料"的学者们的辛勤劳作密切相关。尽管20世纪并未见一部独立的清代戏曲目录学的专著,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学界为清代戏曲目录学的建构所做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探讨21世纪东亚研究的必要性、新策略及其所涉及的理论问题。首先指出,在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凌之下,20世纪东亚各国知识界丧失了对东亚文化的信心。因此,20世纪东亚学术界思考东亚文化常常采取一种"以西摄东"的思路,以西方经验或理论的最高标准,检核东亚各国之发展,所以导致许多研究论著沦为某种"忠诚度研究"(fidelitystudy),甚至沦为"折射的东方主义"(reflexive Orientalism),造成20世纪许多东亚研究论著成为不了解"东亚"的"东亚研究"。所以,在21世纪重访东亚,乃成为绝对的必要。其次,提出新时代的东亚研究策略有三:1.研究焦点从东亚文化发展之"结果"转向"过程";2.兼顾东亚各地文化之"共性"与"殊性";3.从关键词切入研究东亚思想交流史。接着,再指出上述新研究策略可能触及的理论问题,包括:1."国家"是否可超越之问题;2."疆界"之"可移动性"与"可协商性"问题;3.东亚各国民族主义问题。最后指出,中国文化研究在新时代东亚研究中仍居于关键性之地位。本文亦期许,经由新时代的东亚研究,而创造东亚各国人民之一体感,以创造亚洲与世界之和平。  相似文献   

6.
沙勇 《东方论坛》2012,(1):20-24
洮商即临潭回族商人,是近代中国商业群体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中,他们依托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的特殊位置,发挥重商传统优势,充当边地藏族与内地汉族之间商品交换的"中间人"角色。20世纪初,以皮毛贸易为带动的临潭回族商业发展繁盛,回族商人在经营方式、经营种类等方面形成了适宜自身发展实际的商业活动特点,成为西部商品流通贸易的主力军。回族中间商沟通内地与藏区的商业活动,有效地加强了汉、藏、回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互补、文化沟通和心理联系。  相似文献   

7.
16到17世纪,俄罗斯经济有所发展,国内市场趋于形成,外国商人在俄罗斯市场中占优势地位。由于本国商人阶级崛起、政治需要、重商主义影响等一系列原因,俄罗斯政府从17世纪30年代开始逐步实行保护主义贸易政策。在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下,俄罗斯商人于17世纪末逐渐在国内市场取得竞争优势,以英国和荷兰为代表的外国商人则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市场地位和贸易特权。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之20世纪美学思想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把儿童文学纳入新文学的宏观建构中;二、对"言志派"与"载道派"两大新文学源流的批判性反思与鉴照;三、潜心于"冷落冲淡"与"逸趣横生"的散文风格创作实践.概而论之,其美学思想强而有力地标举和昭示着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应当在"古典"与"现代"的持衡中获得新生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内蕴与20世纪古典主义中国化"此一研究命题的提出,将别开生面地触及到意味很重的中国文学理路生变之历史图景及满溢张力的多重文化视境之极致外射。这里极有必要勘探三大隐而不彰的文学现象: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主义审美理想,二是20世纪古典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境遇投射,三是人文精神危机与古典主义审美传统之现代审视。此一视角撰写的初衷在于:首先着眼于凸显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建构对自身古典传统文化资源之吸收、转化与应对,依然秘而不宣地保持着某种根本性的承袭与审美认定;其次则为20世纪现代中国文坛中这股被多数人盲视的古典主义思潮之历史现状、生变流迹及递嬗变迁的显现范式,提供了一种绵密而深邃的现代性反思、检视与批判之向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0.
近世以来,受西方史学思潮的影响,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些弱势群体,譬如妇女、老人、儿童、平民、商人、手工业者等逐渐受到史家的重视,对他们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而儿童作为每个历史人物所必经之历史角色,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个人及社会活动中,都有着重要历史意义.20世纪以来国内对宋代儿童史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此做一整体之梳理,可以推动宋代儿童史研究的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以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而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会议科学认识和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2年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科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内容和起草过程中所体现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我们不断深化认识党的历史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前后,以耶稣会士和思想家为代表的西人利用文化间天然的误读机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竭力美化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观。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中国观,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中西对比呈现出中强西弱的态势,二是西方历史上有关中国的知识文化再生产的结果,三是意识形态的需要,四是受到个人立场的影响。他们的中国观表面上是他们的自我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一种表达,实际上是欧洲启蒙时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3.
考察了公元5至12世纪爱尔兰修道院网络形成的三个历史阶段及其繁荣发展的一系列社会历史条件,认为爱尔兰修道院在农业拓殖、艺术创造、宗教传播与拉丁文化的普及等方面对欧洲的蛮族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的兴衰发展折射出了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社会从独立、分散逐步走向融合,最后臻于一统的历史大势.  相似文献   

14.
从16世纪末开始,俄国利用"哥萨克",越过乌拉尔山,大举东征,向亚洲北部殖民扩张。俄人东渐大致有四个原因:"寻找"东方出海口;"寻找"与中国贸易的"商道";"寻找"神话中的"金毛羊";掠夺黑龙江流域的资源。  相似文献   

15.
16世纪初,霍尔木兹岛为葡萄牙殖民者所占领.为了恢复对霍尔木兹岛的统治,伊朗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7世纪20年代,在英国海军的帮助下,霍尔木兹岛终于又重新回到伊朗的怀抱.  相似文献   

16.
部落问题,是中东历史上一直困扰着统治者、历史学家以及社会学家的一个问题.16、17世纪的伊朗正值萨法维王朝(1502-1722年)统治时期,在建国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七大土库曼部落,逐渐成为国家分裂的重要因素.萨法维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包括军事、行政和财政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抑制了部落分裂的势头,加强了王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相似文献   

17.
"五四"精神是中国青年的传家宝。这一精神与"三个代表"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五四"精神之爱国主义与"三个代表"的基本要求相一致,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与"三个代表"的实践主体相一致,实行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与"三个代表"的内在本质相一致。当代中国青年应该在大力实践"三个代表"的过程中弘扬伟大的"五四"精神。  相似文献   

18.
16-17世纪,英国的关税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国王特权税转变为处于议会严格控制之下的议会间接税。这一变化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1625年前,关税总的说来是国王的一种特权税;1625-1660年,随着议会的胜利,关税一度转变为处于议会严格控制下的议会间接税;复辟时期,关税课征大权继续掌握在议会手中,但课征权却因为缺少日常操作控制权而大打折扣;光荣革命后,关税最终变为议会间接税。  相似文献   

19.
<新华字典>从1953年出版以来,一直不断地修订重版.2004年出版的第10版是目前最新的版本,此版是在1998年第9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修订涉及的方面很多.释义是<新华字典>的核心内容,释义的修订就成了改版的重点工作,第10版释义修订对第9版进行了义项的增补,义项的修订,义项的调整,义项的删除.  相似文献   

20.
14、15 世纪的佛罗伦萨城市共和国是当时欧洲的中心,与经济文化方面的活跃相比,共和国在政治上相对沉寂,显示出 明显的贵族化集权趋向。但是在共和主义传统影响下,佛城集权政治保留了共和制形式,维持了个人与集体、共和与专制之间 的平衡,保持了社会开放性、多元化的特征。对这一时期佛罗伦萨的贵族政治应当从两方面评价:一方面专权政治孕育的个人 专制的萌芽,是佛罗伦萨16 世纪以来共和主义危机、共和国覆亡的根源;另一方面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相对集中的政治对共 和国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