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中国古代声乐体裁是音乐史中的中流砥柱。借鉴既有史学成果,对古代歌谣、戏曲与曲艺及文人音乐中的词调歌曲进行了历史发展与形态特点的评述。不仅对各体裁有了宏观认识,还对体裁间的发展影响予以了分析。这对认识古代声乐体裁的历史成就及其传承发展有所帮助,也对当下民间音乐的传承创新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个重音乐的国度,又是重史的国度。然而中国音乐史著作,对于东北音乐只是稍带提及,对古代东北音乐历史性贡献更是认识不足。中国的文化是多元的,中国音乐也是多元的,东北音乐更是多元的,东北历史多民族的音乐造就了一个包容的东北音乐,它与中原音乐艺术的碰撞与交融,凝聚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音乐,它的历史性贡献不可抹杀。  相似文献   

3.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在我国传统音乐美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传统音乐艺术实践的影响却是极其有限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未给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发展带来契机。而这一思想的禁锢,最终也未能挡住植根于最广大人民生产生活中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成长。由此可见,笔者认识到,一种音乐思想的提出,应该有广阔的视野,社会的眼光,世界的意识,在传承与借鉴中走古今结合、中西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致力于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研究的学者,以敏锐的视角明确和处理了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中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和命题。其体现的学科研究方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西方音乐关学问题视角作为参照对中国音乐美学史进行真实存在的比较研究;二是以中国音乐美学史作为参照,对西方音乐美学史进行真实存在的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研究的前提是以对方的美学问题视觉作为参照,如此,使中外学者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音乐产生于社会,又作用于社会。社会发展,即当时社会生活的需要及社会生活的特殊环境等,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均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影音乐美学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历史梳理,论述了中国电影音乐的美学功能:人类的情感是表现音乐的源泉,音乐能给人们心灵以最深刻的情绪与情感变化体验;人类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也是其获得自我确证的一种方式;电影音乐是通过影视艺术音画结合的途径使人们可以更直观地感知和体验内心情绪及情感变化,在实现自我确证的同时,也实现了画面与音乐所表达情感的相互确证。因此,这也使电影音乐的审美情感活动更易于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繁荣 ,史家辈出 ,史籍浩翰 ,历史教育发达。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发挥历史教育的“借鉴”功能 ;历史教育已成为古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古代历史启蒙教材的编撰对普及历史教育和传播历史知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教育也在摆脱经学的束缚中得到曲折发展 ;古代历史教育中秉笔直书、寓论于史、文史不分和史家标准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值得我们今天加以继承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教育模式有多种表现形式,仅从古今官方美术机构、古今正规美术教育、古今民间美术教育三方面比较分析,可知其有如下不同特点:一是中国古代官方美术机构基本以收藏、鉴赏、创作为主,兼具教育性质;通常体制比较规范,不以教育功能为主;但却在美术史上产生过重大教育影响。当代的官方美术机构诸如国立、省立、市立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书画院、书画研究所、美术家协会等,都具备收藏、展示和对大众普及美术的教育功能;其中各级各类书画院和书画研究所更是偏重对官方所需作品的收集和创作,同时也兼顾美术的交流和教育功能。二是中国古代正规美术教育机构既包括官办的专门美术教育机构,也指私人的塾馆美术教育。中国当代正规美术教育机构由各级各类美术专门院校组成。三是中国古代民间美术教育"具有良好教育效果,但无正规形制";崇尚经典、遵循师承是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重要思想,文人士大夫和民间工匠都深受影响。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模式除了官方机构和正规学校教育外,仍有丰富多样的形式。总体来说,大致可分为集体模式和个人模式。  相似文献   

9.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对我国古代音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形成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至汉代《乐记》而集大成,并定型。儒家充分肯定音乐的社会功能,视音乐为道德教育的手段,主张礼、乐配合治人治国,提倡礼、乐和谐观,崇雅斥郑,反对变革。由此形成了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的审美原则和美善统一的音乐美学观,这对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几十年来的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 ,主要是以西方和近现代科学为标准考证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只有这样的研究不能很好地证明中国古代有科学 ,也不能很好地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也不能担负起沟通科学与人文的功能。为了开创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的新局面 ,应当突破以西方和近现代科学为标准的框框 ,把科学看做是研究自然、认识自然的活动 ,大力加强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研究  相似文献   

11.
古代情爱巫术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世界各民族之婚俗,其婚礼之庄重、繁杂与煞有介事,莫过于华夏民族。这一方面固然是得益于中华古文化中根深积厚的"礼"文化土壤的培育;另一方面,又是古代情爱巫术流入婚俗的遗存。考察一下情爱巫术在中国古人恋爱中的作用和影响,可以为人们进一步了解认识传统婚俗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音乐的基础.中国古诗词歌曲是诗词曲的完美融合,又使诗词达到了完美境界.古诗词歌曲走进素质教育课堂,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提升学生们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  相似文献   

13.
从上古经春秋战国、两汉,直至魏晋六朝时期,中国音乐美学观念在“他者”与“自性”之间徘徊,历经从被神规定的音乐、被人规定的音乐,到被“自然”规定的音乐的自身定位的历史流变,完成了从作为娱神或礼制与伦理等审美意识形态工具的“他者”,向作为音乐自身的“乐之为乐”的转化。作为转变核心的“自然”的意义,则由外在自然逐步转化为主体内在性情之自然。同时,“乐”的回归悖论性地导致了其边缘化的历史命运,具体表现为有明显娱乐性质的宫廷音乐、配合文人主观情感抒发所需的文人音乐,以及仅为装饰宗教仪式的宗教音乐这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在先秦,音乐是礼的仪式的一部分,具有道德和政治意义,音乐教育的目的主要在道德和政治方面。秦汉以后,音乐失去了鲜明的政治意义,而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音乐教育也随之转向。  相似文献   

15.
(隐木)括是我国诗歌中广泛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最狭隘的意义上,就是把前人诗歌中的句子直接搬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这与古日语中直接搬用我国诗歌中的句子作为成语的现象有某种类似.文章列举了古日语成语(隐木)括我国诗歌的现象,并对此进行了分类分析,这一追本溯源的尝试,对日语专业的初学者略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朱熹好琴,精于乐律,著有不少谈论音乐的文章,其提倡雅乐的思想具有崇古性,其提出创办音乐学校、培养精通音乐的专门人才的思想又具有创新性。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古代政府理念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方古代存在不同的政府理念。在政府起源方面,中国认为政府是君王“受命于天”而设立的,西方则认为政府是人们通过“相互约定”建立的;在对权力性质的认知上,中国认为政府权力只能是“君主独制”,西方认为权力具有“公共性”;在制约权力方面,中国主张以君主的内在修身为主、以外在约束为辅,西方则主张以权力制衡为主;在对最高统治者的认知上,中国认为最高统治者就是“天子”,而西方认为统治者是“民选执政官”;在对政府官员的认知方面,中国认为官吏就是“事君之臣”,西方认为是“公职人员”;在对政府的管理对象的认知上,中国认为老百姓是天子之民,西方认为老百姓就是国家的公民。  相似文献   

18.
针对黄帝陵祭祀与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提高中华文化自觉的关系问题,运用文献分析法,对黄帝陵祭祀的历史发展、文化内涵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陕西黄陵县桥山自汉武帝开始就成为中华民族祭祀祖先黄帝的“国祭”之地,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体现在祭祀礼仪、礼器、服饰、音乐和祭文等方面的深厚祭祀文化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场地、陵地古柏是构成“精神标识”和“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持续的黄帝陵祭祀典礼带给祭拜者的体验感、神圣性,促使民众对黄帝、黄帝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敬畏,并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黄帝陵祭祀已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觉的重要平台;当前亟需制定《黄帝陵公祭法》来确立黄帝陵的国家公祭地位,确保黄帝的崇高地位和黄帝陵祭祀活动的至上性、庄严性,发挥黄帝陵祭祀在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上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中国传统法律时,应基于整体性法学观,正确认识德、礼、法三者的关系,把握中国传统法律之伦理本质。中国传统法律伦理化,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促进了古代中国的国家统一与政治稳定,但因与现代政治所追求的正义、权利、自由、自治、民主、平等、宽容等价值格格不入,客观上阻碍了中国的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学术(经、子、史)皆源于上古圣人之德性仁心:燧人氏(熟食)、有巢氏(住屋)、伏羲氏(识天文/养家畜)、神农氏(种田)、仓颊(遣字)、黄帝(纺衣);尧舜禹汤文武周孔(治人治世,心性禅让;封侯建国,创设礼乐;礼崩乐坏,凝聚仁心)。此是几千年的亘古历史文化累积,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心文化”。上古圣人系列之善性,亦即族群的大生命精神,褐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开端。中国久处农业社会,“天时一地利一人和”对农业庄稼的生命(收成)有决定性的意义。由此,也决定了农者的生命价值,乃至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的生存状况。此日“天人一体”的生命本义。这种“天人一体”性的大生命,唯农业社会所特有,至今未变。“心文化”的德性总’源头,化生于“天人一体”性的大生命中(天地之大德日生),此即合内外,一天人。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壮丽开端,其下的一切学术布局皆贯通于“德性仁心一天人一体”二重性之大生命气象,这是一个教化系统。此与西方之向外遂物之“脑文化”鲍异,与其以数学、逻辑为基础的学术、知识结构亦鲍异。研究西方学术之突破口与引线,是其数理观念;研究中国学术之突破口与引线,是那“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诗。由诗返志,日诗教。故孔夫子日:“不学诗,无以言”,“诗三百。……思无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