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庄孔韶先生怎样使人类学入诗,即通过人类学参与观察提供的主位与客位的双重情感交替,主位情感及其表达方式的临摹和文化对比来实现人类学入诗。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和法国汉学家葛兰言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方法都涉及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但是两位学者并未依附于某种已有理论,而是以文化人类学为研究视角,反思中西话语对文明与野蛮的建构。闻一多对中国"神话与诗"的主位阐释与作为"他者"的葛兰言的"中国文明"研究存在诸多相通之处,然而前者的民族自我表述常陷入现代性和民族性的矛盾之中,这一特质在与西方学者的比较中更易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3.
民族音乐考察以研究者的文化立场,去描写分析所调查的音乐事项。这种客位研究,无法真正呈现民族音乐的真实面貌,而研究主位从文化持有者的观点出发去研究音乐文化,可以弥补客位研究的认识误区。阐释人类学主张将二者进行融合,以此做到理解他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民族志是人类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的定性研究方法,它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获取事实,将主位分析与客位分析相结合以探寻现象背后的意义。民族志方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对于推动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和理论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考察民族志方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历程和主要应用领域,探讨应用民族志方法研究中国企业管理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亚与我国西北边疆地区同源跨国民族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当今世界跨国民族问题引发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往往受主体民族与母族文化的影响;对于跨国民族的发展需要始终关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否促进所在国与客位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其二,是否影响所在国和客位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中亚与我国西北边疆同源跨国民族形成的原因是历史的变迁。当前,中亚与我国西北边疆跨国民族问题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民族主义的泛滥,成为影响主位国和客位国社会稳定乃至边疆安全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围龙屋的空间-意义结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龙屋是客家最为典型的民居建筑,亦是当地文化的标志和象征。本文以田野调查材料为基础,注重客家人自身对围龙屋的文化表述等地方性知识,坚持人类学主位和客位相结合,对围龙屋的空间-意义结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羌族民族学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其发展历程由关怀的主题为即将消逝的风俗习惯走向研究羌族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及其变迁。一方面,由于研究主题的扩大,羌族民族学的各个分支得以发展,研究者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在方法上,也由主要依赖被访问者的口述转变到居住在社区进行参与观察以及多学科协作进行田野调查,使论证成为民族志的重要部分,这种发展趋势使得羌族民族学研究具有其独特性。另一方面,羌族民族学研究也呈现出一些需要克服的问题:第一,缺乏应有的积累;第二,不够重视传统学术研究;第三,目前对羌族的生态环境变迁、社会关系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缺少研究;第四,学界还不够重视田野参与观察法在民族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摘要]本文将约瑟夫·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中刊载的中国报道定性为“媒介中的民族志”,试图通过此类非典范的边缘性文本,一方面反思学科范式与知识话语的建构关系,另一方面寻找文本与事实本文之间的区分和差异。20世纪初民族学人类学界盛行“拯救民族志”,洛克对异文化的记录正受沐于此理论与实践,然而在诸如迷信与理性、客位与主位以及文化拯救与异俗展演等方面却充满矛盾和争议。剖析与反思所谓“拯救”的话语权力与内涵,可以探寻到“拯救”的真正旨归:其实需要拯救的,并非想象的他者,而首先是自己。  相似文献   

9.
2015年10月14日至15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在云南文山召开,其专题为"苗学与文化自觉"。主办单位为《民族研究》编辑部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承办单位为文山学院、云南省文山州苗学会。下面,仅对该次参会的70篇论文进行分类综述。  相似文献   

10.
云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学研究和教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自1956年至今,学校先后承担和完成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历史大辞典·民族卷》、"中外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比较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研究"、"世纪之交世界民族问题背景下的  相似文献   

11.
社会人类学家提出,行政、市场、仪式是三种形成空间的力量.笔者根据在大理喜洲的田野工作提出,虽然三种力量造成了三种社会空间,但只有仪式空间才是当地人的本土知识.行政和市场力量形成的空间因变动不定而脱离了本土社会分类,只能用客位的视角观察到.因此,在探讨空间形成力量之前,研究者应该在主位与客位的视角之间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忽木多元文化背景的解析,认为康里——基督文化、蒙古——草原文化、高丽——域外文化、中原——儒家文化是深入解读其文学文本的透视镜。在他的散曲中,辞朝与醉酒互动的过程呈现出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文化的冲突,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文化的投影,文学作品可以通过“主位”和“客位”的角度来解读。  相似文献   

13.
《史记》中体现了司马迁三种类型的实地考察:青年时期的壮游,奉命出使西南和侍从之游。借鉴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四种视角分析司马迁这三种类型的实地考察:主位和客位研究的视角,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社区与个案的视角,专题与综合研究的视角。司马迁实地考察的具体方法包括:参与观察,访谈方法,口述史料的运用等。通过对《史记》的人类学解读和分析,为人类学研究在中国的本土化寻找一些传统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了合理引导改革的走向和回应当前现实的需要,应当将提高审判的正当性确立为我国民事审判制度改革现实目标.我国传统的民事审判正当化途径即"通过结果的正当化"途径存在无法克服的结构性功能缺陷,仅凭这一途径无法有效提高民事审判的正当性.这正是传统诉讼体制下审判正当性水平不高的症结所在.正当程序对于民事审判正当化有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正当程序的建设和完善可以开辟民事审判正当化的另一条途径,即"通过程序的正当化"途径.因此,实现我国民事审判制度改革现实目标的整体思路应当是:在保留和完善"通过结果的正当化"这一传统途径的同时,通过观念转换和制度改革打通和拓宽"通过程序的正当化"这一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类学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化功能的多层次性及文化的政治性决定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人为保护的必要性 ,文化变迁的常态性使动态保护成为应有之义 ,信仰的社会功能则决定了民间信仰类文化遗产的历史地位和保护价值。在实践层面上 ,文化的整体性使生态性保护成为必然 ,且应兼顾小生态与大生态的保护。我国现有的保护举措缺乏大众参与 ,需要从理解与认同主客位观点差异的基础上 ,汲取“草根智慧”与“地方性知识”,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社区的文化自觉 ,进行参与式保护。同时 ,应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三方评定、设立濒危名录、改变保护拨款与认定级别严格挂钩等做法 ,防止“文化筛选”与“文化阶层化”,以保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内地与澳门民事管辖权的冲突是一国两制下因两地法律不同而产生的区际法律冲 突。这种冲突可以通过单边、直接协商和区际协议三种途径加以协调,在协调的过程中应遵 循意思自治、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一事不再理、最密切联系和专属管辖一致原则。  相似文献   

17.
任务教学法是对功能交际法的发展,因其先进的理念深受语言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在英语教学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领域,对任务教学法的理解和应用仍然处于尝试阶段。深入探索“任务设计”的方法,并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诸环节中借鉴任务教学法的成功经验,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不仅存在以正统教化伦理为代表的"大传统",而且还存在以民间伦理为代表的"小传统".后者植根于民众生活土壤,更为真实地展示了民族伦理生活的生命律动.在搜集、整理民间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民间伦理文化的内容,是把握整个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真实面貌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