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记文学作为多种文学题材的一种,在目前文坛上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景气风潮。从文学和社会思想上看。这种风潮的本质就是人们对于“他者”生活方式的探求,从而引发对自我生活的反思。江西教育学院韩春萌先生在其论文《价值取向与当前传记文学创作危机》(原载于《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5年第3期)中将目前文学创作的局面作为一种存在的“危机”来评述。就我个人看来,这种“危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相反,目前这种局面,也是传记文学几点创作要素不同方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姜启渭 《江汉论坛》2005,1(10):24-26
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永恒主题,但不同时期,讨论的重点容有不同.劳动价值理论的假定前提这个问题,是许成安先生最先在<学术月刊>1999年第4期提出来的.<江汉论坛>2002年第7期发表了我的文章,对许文观点进行了商榷,题为<劳动价值"假定理论前提"及其"不存在"问题>.许先生看后不以为然,于2003年7月在<江汉论坛>发表文章予以反驳,题为<再论劳动价值论暗含的假定前提与姜启渭先生商榷>.我也不愿从此止步停笔,于去年又写了眼前这篇进一步商榷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韩少功是知青作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2002年他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暗示>,再度引起评论者的注意.他放弃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在探讨语词内蕴的<马桥词典>之后,又聚焦于理性的思考和具象的解读,尝试文学与理论间的文体置换,虽然论者对此有不同观点,但二十多年来韩少功在小说创作道路上不断找寻突破点的精神,是不容忽视的.本论文为能理解韩少功文学实验的义涵,重新追索其小说创作历程,拟由三时期探讨韩少功由知青小说、寻根小说到<马桥词典>的创作历程首先是1979到1983年的知青小说,创作主题偏重在政治与人的关系;其次是1984到1995年的寻根小说,创作主题走向文化与人的关系;最后是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创作主题环绕在语言、文化与人的互动关系.沿此路迹追索,可较清晰地认识韩少功走向<暗示>的历程,以及他在文学道路上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4.
<廿载繁华梦>开始创作的时间是在乙巳九月初七日(1905、10、5)之后多日,开始连载于乙巳十一月初十日(1905、12、6)<时事画报>乙巳年第8期,其最早单行本应是原定丁未九月而实际是丁未十月初十日(1907、11、15)出版的<时事画报>本.<廿载繁华梦>所写系真人真事,其主人公周庸实即周荣曜;作品虽表现了廿载繁华、不过一梦的思想内容,但并不限于此,而是还表现出了更为深刻、更为积极的思想内容,因而并不是当时流行的所谓谴责小说,而应是如同冯自由所说的"社会小说".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洪昇的作品及当时人的记载,汲取现当代学者的成果,除了认定<长生殿>最终定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外,还指出<沉香亭>成稿于康熙十二年(1673)或康熙十六年(1677)和<舞霓裳>成稿于康熙十八年(1679)的观点难以成立,进而认为<沉香亭>的创作时间当为康熙十四年(1675),<舞霓裳>的创作时间至迟不会超过康熙十五年(1676).  相似文献   

6.
徐日君 《理论界》2005,(5):194-195
名噪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她创作的<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沉香屑第一炉香>等等给文学爱好者带来阅读的惊奇和感官的冲击.本文立足于对张爱玲小说文本的分析,着重从她的小说对女性灵魂的重新审视与女性命运的深入探寻入手.  相似文献   

7.
韩彦斌 《阴山学刊》2005,18(2):41-44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台湾"大河小说"则是这一支流中的丰碑.其创作以钟肇政和李乔为代表.钟肇政的<浊流三部曲>、<台湾人三部曲>是台湾当代乡土文学的里程碑;李乔的<寒夜三部曲>是继<台湾人三部曲>后台湾当代文学发展的又一丰碑.这三个三部曲在选材、内容、创作方法等方面都有共同特质,共享"大河小说"之称.它们的出现在我国新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台湾同胞爱国主义的颂歌,是伟大民族的泣血诗章.  相似文献   

8.
曾振宇 《学术界》2004,(2):143-148
拙著<中国气论哲学研究>一书致力于摆脱西方权力话语的逼迫,探究中国哲学范畴独创性的文化品格.全书的基本观点为中西哲学存在着形态上的差异.中国文化从来就不存在所谓经验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逻辑世界,那种与经验世界相分离或先于经验世界而独立存在的本体论,在中国哲学中找不到;那种具有"绝对的纯粹形式"的"纯粹概念",也是与中国哲学绝缘的.<学术界>2003年第6期刊登的李存山<"前哲学概念"的"气论哲学研究">一文已远远超出了正常学术研究的范围.这种颠倒黑白、恶语中伤人的行为,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莫言是当代先锋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天马行空"的创作风格征服了读者与文坛.而<红高粱家族>是使其获得成功并奠定其创作风格的重要作品.<红高粱家族>体现出莫言对于传统军事题材小说的超越.作品在伦理道德、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方面作出了突破,表达了对于生命力的呼唤这一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10.
<雷雨>的创作意图是源于他对"命运"这一课题的探究.青年时代的曹禺始终被"到底是什么在制造着人间一幕幕悲剧"的思索折磨着.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雷雨>中人物的言行共同表明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忧思正是人类对自身利益的过度执着引发了自身的悲剧,而这悲剧必将像大雷雨一样彻底洗涤人间的罪恶.  相似文献   

11.
刘保昌 《江汉论坛》2005,6(12):122-126
贾平凹的最新长篇小说<秦腔>,是继<废都>以后的一个新的高峰.它追求的新的文体表达方式是否成功?艺术成就上是否有新的提升?作出了哪些方面的重大突破,存在着哪些缺陷?泛文化写作对于文学而言是一种助力还是一种斫伤?意境的浑沌是否会造成写作主体的退隐?这些问题不仅关涉到贾平凹的个人创作,亦且是当下文学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贾平凹在<秦腔>中采用二元耦合的结构方式,这是由他近年来一直追求的浑沌表达所决定了的结果.从<浮躁>到<废都>再到<秦腔>,贾平凹完成了从凸显审美品格到审美缺席的转变,而<秦腔>中主体精神的迷失则直接影响了其小说所可能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野草>是鲁迅的生命哲学之诗.通过<野草>的创作,鲁迅探求和追寻着生命的言说.这种"反抗绝望"的生命言说,既是鲁迅个人生活和经验的产物,也是鲁迅在孤独乃至绝望的境遇中,对自我心智的一场考验,是鲁迅在彷徨中求索,在孤独中反抗的艺术见证.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结合<边城>的故事文本,从沈从文其人及其创作<边城>时的具体情景入手,将<边城>"故事悲剧性"的因由阐释为缘于作家沈从文对生命存在之无常之无奈的思想观念,并认为这种思想观念既有沈从文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无常与无奈的感慨,同时还隐含着他对湘西故土上的人们--群体生命存在之无常之无奈的悲悯与痛苦.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胡适曾经说过 :“传记最重要的条件是纪实传真。”的确如此 ,作为史学和文学结合体的传记文学 ,其生命力在于严格的历史真实性 ,所写的人物和所写的主要事件必须是实有的 ,不允许夸张和虚构。但笔者认为 ,在尊重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真实性的前提下 ,依据人物性格逻辑和生活逻辑 ,进行严密地推理 ,传记文学创作中的个别细节的虚构应该是允许的。本文试从当前学术界对“合理的虚构”这一问题的看法、传记文学创作中存在虚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一对待“合理的虚构”这一问题 ,学术界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5.
燕筠 《晋阳学刊》2001,(5):101-105
由于历史的及编导人员创作认识上的原因,不少"主旋律"影视剧具有概念化倾向,收视状况不尽如人意.如何摆脱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桎梏?<生死抉择>与<一代廉吏于成龙>为"主旋律"影视剧的成功创作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6.
《艺文志》之"文"正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理解把<艺文志>的"艺文"看成联合结构,即"艺"乃"六艺"、"文"乃"诗赋(或文学)","艺"文"并称;实际上,"艺文"乃偏正结构,为"艺之文",即<艺文志>所列诸类,均是六经的文本体现或反映之意.这种说法可以通过<艺文志>文本及当时人对"艺文"一词的运用方面得到证明.传统的误读导致了人们对<艺文志>某些重要问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相似文献   

17.
何平 《人文杂志》2005,(4):103-107
作为"十七年"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红色经典",从发表至今,对<红旗谱>的阅读、批评和接受应该已经"经典化",但仔细考察文本,就会发现<红旗谱>这样的"红色经典"依然给我们留下广阔的阐释空间.本文关注的是<红旗谱>如何改写现代文学传统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谱系的书写以及这样改写的意识形态背景.事实上,许多"十七年"的"红色经典"都存在对于现代文学传统改写的问题,本文虽然只是一个个案的审视,但希望借助这个个案为"十七年"文学研究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丁文 《云梦学刊》2006,27(3):88-94
本文目光关注见证"<小说月报>革新"事件的接受群体--"新文学阅读圈"中新文学读者,以其在革新最初几年的12-14卷<小说月报>"通信"栏中与编者的对话,得出<小说月报>"读"与"编"之间一种类似"我们"与"先生"的关系.读者眼中的<小说月报>的形象及刊物自身形象定位及其背后的原因;置于新文学读者的关注之下的<小说月报>在新旧文学观念上的纠缠反复均成为<小说月报>办刊方向调整中的须加考虑的潜在背景.  相似文献   

19.
蒋敏华 《江淮论坛》2003,(5):128-132
全球化浪潮激荡下的中国文化正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应对早已成为文化界瞩目的焦点.马原的以<冈底斯的诱惑>为代表的一系列西藏题材小说、央珍的<无性别的神>、阿来的<尘埃落定>分别为读者摹画了一个遥远、神秘却又互异的西藏世界.对西藏理解的不同文化立场是引起这种互异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图对这种文学现象进行文化心理层面的透视,以此作为考察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心理的切入点,并希望能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及其应对"的大讨论建立一种可供借鉴的文化的社会心理参照.  相似文献   

20.
孙娟 《理论界》2005,(11):149-150
<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以下简称<建议稿>)规定,占有是指对于物事实上的控制与支配,亦即认为占有在本质上是一种事实,而非权利.从占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来看,这种规定未免有些偏颇.它仅看到了作为"事实"的占有,而忽视了作为"权利"的占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