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托马斯.哈代的名著《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能够充分体现哈代宿命论思想的小说作品。本文从哈代生活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等着手,论述了哈代宿命论思想体系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并结合宿命论常用的手法:巧合和预示,对宿命论思想在作品《苔丝》中的体现进行分析。本文作者认为,哈代的宿命论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宿命论,而是借宿命论来批判资本主义道德观。  相似文献   

2.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在其作品中 ,强调偶然事件在人的命运中所起的作用。为此 ,一些批评家认为他的作品陷入了宿命论的迷误 ,削弱了他对现实批判的力度。其实 ,哈代的宿命观与他对现实的批判不是对立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导致《德伯家的苔丝》中主人公苔丝悲惨命运的偶然事件和社会习俗 ,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托马斯·哈代的宿命论在《苔丝》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哈代生活的历史背景和家庭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主要思潮——达尔文的进化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等入手,论述了哈代宿命论思想体系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作者认为,哈代小说的写作目的并不是一种悲观主义的宣泄,而是“为了生存而战”的呐喊。他的代表作《苔丝》颂扬了这种抗争精神,批判了虚伪而陈腐的资本主义道德观。  相似文献   

4.
哈代是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本文试图通过对苔丝悲剧命运的分析来探讨哈代的悲剧意识以及宿命论思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宿命论角度出发,对小说《远离尘嚣》中女主角芭思希芭的生命轨迹进行探索,从人物情感的发展变化浅析芭思希芭命运悲剧的必然性,从而体会哈代作品中的宿命论观点。  相似文献   

6.
哈代的小说中存在浓厚的宿命论和命运观,《德伯家的苔丝》充分体现其悲剧般的命运观。通过对意象及其特征的描述,解读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如何运用不同意象更加真切、形象地表现苔丝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7.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在其“性格和环境”小说中为了表现并深化宿命论和悲观主义色彩,除了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象征、隐喻、巧合、对比等。哈代还采用了一种创新性的情节发展模式来表现人类的命运被无法预知的“超自然力量”所控制。这种模式就是几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分分合合,交叉换位,如同跳“方阵舞”一般,但最终都回到原来的起点,其结果也无一例外地以悲剧结尾。这一情节发展模式独创一帜,读者既为哈代的创作手法所惊叹折服,也为主人公凄惨的命运而叹息不已。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小说中悲观主义色彩的表现手法的讨论,揭示了哈代创作这本小说的目的。从苔丝的个人生活经历、性格、社会因素、命运和宿命论等角度,对其悲剧因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9.
《还乡》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最具宿命论色彩的作品.作者借荒原这一自然意象诠释人物命运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作品中的荒原神秘莫测,充满了魔幻色彩,并与人物的悲剧命运紧密相连.通过对作品中人与荒原主题的生态解读,哈代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法则,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观.  相似文献   

10.
哈代和路遥是中西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同处乡土文化被工业文明侵蚀的社会变迁时期,各自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威塞克斯和陕北黄土地.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两位作家在思想基调上表现出各自的特性. 哈代小说深受古希腊悲剧宿命论的影响,他笔下的农民面对变化无所适从,听凭命运的摆布和捉弄,通常陷入毁灭的结局. 路遥小说中的农民则对儒家思想做出了现代性的诠释,他们在改革浪潮的冲击下,勇于摸索拼搏,不畏坎坷多舛的命运,始终力求掌控自己的人生. 哈代和路遥为生存逆境中的农民描绘出一幅社会全景图,尽管基调不同,但均关切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浮沉,思索探寻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价值秩序,映射出当代人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迷茫和困境.  相似文献   

11.
墨子的天、鬼、命观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墨子的兼爱出发 ,结合中华农业文明的特征 ,阐明兼爱、天志、明鬼、非命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由此得出结论 :天志、明鬼、非命不是单纯的宗教思想 ,同时还充当着墨子施政思想的辅助工具的角色 ;他的天人观是一种顺天有为的天人合一论 ,其思想前后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2.
苏童抑郁型的写作姿态产生了小说的唯美、神秘、忧伤的风格和焦灼、偏执、惊惧、眩惑的情绪与心态。在剔除了当下普遍存在的文艺作品市场化运作的影响以及时代整体风尚等干扰因素后,仍能清晰地显示出苏童个人化的写作支点:偏执心理和宿命意味。苏童关注人的生存,因而生存的焦灼感与挫折感充斥于其作品中,成为解读苏童小说的线索和脉络。  相似文献   

13.
以释补儒,以佛学作为对儒家思想纠偏补缺最重要的文化因子,构成周作人基于中西文化融贯之上的儒家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框架。小乘缘起论为周作人提供了消解儒家天命观的思想力量,强化了周作人反思想统制的个性主义。佛学以觉为本的立教思想启发了周作人的启蒙思路,形成他以关注人的精神解放为本的人道主义特征。从佛学心性理论入手重视自身人格意志修养,是周作人以释补儒格局治佛的又一途径,其中佛学“空观”理论与“忍”的精神帮助周作人强化反抗绝望的精神特别值得注意。佛学通过消解、补充儒学而进入周作人的文化性格,从而赋予其厚重的佛学意蕴。  相似文献   

14.
德莱塞的小说里渗透着一股沉重的悲观主义情绪.从作品来看,他的悲观主义主要表现在第一,极力渲染人的渺小与卑微;第二,宣称生活没有价值、意义和目的;第三,流露出浓厚的宿命论思想;第四,大量描写悲剧的爱情;因而他的悲观主义是彻底而绝望的.德莱塞的这种悲观主义是与自身经历、悲观的哲学思想以及特有的"美国梦"的破灭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李商隐一生以悲苦执着的政治追求创作了大量政治诗。然而在其政治诗的创作中 ,由于晚唐社会的悲剧使诗人不仅获得了刻骨铭心的悲剧体验 ,也孕育了“才命两妨”的悲剧命运意识和“人间桑海朝朝变”的悲观宿命意识 ,并使其政治诗创作浸淫在“爱君忧国去未能”的悲剧心态之中。本文从李商隐政治诗的创作心理历程分析了其政治诗悲剧创作心态形成的原因 ,揭示了诗人政治诗悲剧创作的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16.
叔本华是一位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家,他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意志,意志是无法满足的欲求,人生是在欲求和达到欲求之间消逝的,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无聊.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思想具有反省人类自身,关注人生的自我拯救功能.当然,他的晦暗宿命论等倾向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本着一种科学的精神加以扬弃.  相似文献   

17.
孙子在观察和指导战争时,表现了无神论和反天命的态度。他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方法,同时,强调在客观世界面前,人们不仅要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还要利用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求新、求变、求实,以实现"全争于天下"的最理想的战略目标。孙子的思想价值,不局限于战争这一社会现象,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因而,这就是《孙子兵法》这部2千多年前的兵书,为什么能超越时空,跨越军事领域而为我们今人所普遍接受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劝惩之作,《阅微草堂笔记》劝惩的方式可分为宿命论和因果观。宿命论是唯心的,而因果观则含有唯物的成分在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