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中国的时代任务及中国社会的独特个性,决定了中国革命道路以及建设道路的特殊性。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式革命道路时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中国式建设道路的摸索开始于毛泽东,完成于邓小平。实际运行过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缺陷及其失败的命运,论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理论预见性、时代科学性及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上所形成的独特发展道路的逻辑延续,是总结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产物,特别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历史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惟一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拍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帝国主义的蹂躏和欺侮,中华民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社会各阶级和阶层在社会的大舞台上进行了充分的表演,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十月革命的礼炮给中国带来了希望和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并领导亿万民众为之奋斗,终于赶走了各帝国主义侵略者,彻底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会对人类做出我们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多种因素合力推动的必然结果,其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经典社会主义的本质呼唤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终结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背景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落后国家能够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它从世界整体联系出发 ,坚持从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的辩证统一来看待事物 ,分析问题。提出了落后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设想。中国正是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 ,准确把握了历史机遇 ,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使中国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6.
<正>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这本是理论界的一个老课题,但近些年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迭起,造成了新的思想混乱。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一问题重作论述。  相似文献   

7.
从1840年起,中国开始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中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正是这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的结局,给中国革命的前途提出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但是,前个时期国内泛起一股反社会主义思潮,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为清除思想混乱,有必要从我国近代史与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结合上,谈谈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确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自鸦片战争爆发,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中国就由封建社会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人民,便人民完全陷入  相似文献   

8.
中国从半封建斗殖民地社会,跨越了发达资本主义时期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向往世界大同的文化传统,为中国选择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而帝国主义侵略,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相继失败,使中国人民认识了资本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道理;十月革命起到了榜样的作用,而苏东剧变和俄罗斯的经济衰退则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而更为直接的现实的原因是,中国自身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造就了无产阶级队伍;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又使人们掌握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阶级斗争的尖锐化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造就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这就使中国必然地选择和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错误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从(1)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历史条件;(2)中外经济发展的比较证实社会主义制度优越;(3)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辩证分析;(4)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困难和有利因素等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供理论根据。本文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探讨和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势力,大肆渲染社会主义的所谓“危机”,极力推行对社会主义“和平演变”、“不战而胜”的策略,使国际上“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思潮严重地泛滥开来。与之遥相呼应,国内一股否定社会主义的资产  相似文献   

11.
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普遍规律与国情有机结合,形成中国城市化模式: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它是完整意义上的主动式、内生型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以及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同时也是"三农"非农化转移的根本出路、城乡融合的有效载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工程。它面临机遇和挑战。历经家庭承包制、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等四个阶段的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城镇化总体目标应与小康社会建设相适应,必须澄清"问题论"限制论"和"均衡论"等认识误区,并根据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对东中西三大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改革城镇化体系和制定科学政策,包括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劳动力市场培育、用地制度的完善、投融资新体制的建立和区划的重新调整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提出的经济落后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实现.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邓小平等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回答了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两次飞跃,论证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是完整意义上的主动式、内生型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以及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同时也是"三农"非农化转移的根本出路,以及城乡融合的有效载体和保障社会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它历经家庭承包制、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等四个阶段.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城镇化总体目标应与小康社会建设相适应,并根据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对东中西三大地区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4.
深入思考"中国特色",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第一,"中国特色"的认知应该基于一些基本原则。例如,"是中国独有的东西","具有明确的参照系","具有多方面的体现","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等等。第二,"中国特色"的概括应该是多视角的。例如,在"发展原则""发展方式""发展中心""发展道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前途的任何构想,都不应当脱离中国的实际 1.理想与现实的“短路”,是产生信仰危机的根本原因一种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怀疑或否定的思想和情绪,几乎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改革,使改革更加举步维艰。这也就是我们所称之的信仰危机。有的人把这种信仰危机的产生,归之为改革开放后人们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我认为这有悖于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方法。我们知道,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应从其内部而不是外部去寻找。事实上,信仰危机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几次大挫折紧密相联。分析建国以来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正是关于社会主义构想的“理想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作上的失误,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几次大挫折。大跃进的失误,显然是“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一不切实际的幻想种下的苦果;1957年反“右”扩大化和十年“文革”阶级斗争扩大化,则也有“理想化”这一“祸根”。  相似文献   

16.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方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社会历史进程中时间空间交错形成的坐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国际环境,社会主要主要矛盾及全面从严治党形势等多个方面所面临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所形成的科学认识。历史方位的演变不是一个主观臆想,是一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发展过程,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的结果,是社会合力的结果。对历史方位的判断,是一个思维认识运动的过程,是一个对社会历史客观具体现象抽象、判断、推理的辩证过程。对历史方位的认识,是认识中主客体之间的辩证统一,这种关系在认识改造社会历史变迁中,就表现为理论逻辑与社会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系统地回答了象我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新的水平,而且处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光辉。一、实事求是唯物主义原则的贯彻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理论上的卓越贡献,最突出的一条就是把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原则概括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并把它提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构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坚持和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路,超越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坚持和发展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成果,创造了社会主义的新形态和新道路。  相似文献   

19.
基于时代潮流和近代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因素结合起来,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因素主导下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现实国情,重新认识社会主义,进一步把社会主义因素发扬光大,更加自觉地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了对新民主主义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已经被中国人民革命和建没的实践所证明。但由于各种原因,总有人对这个问题提出疑问。如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早了,因此应当补资本主义的课,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改革开放,就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补资本主义的课。这种认识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持有这种看法的人,既不了解我国近代的历史,也不能正确认识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因而使自己的思想脱离了实际,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