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一五"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语:“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明确了我国下一年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增长、质量效益、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教育科学、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目的…  相似文献   

2.
组织团结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和说明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新世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指明了方向,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纲领性文献,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1.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一五”规划的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十一五”规划期间,我们也将面临许多严峻挑战。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要抓住未来五年的发展机遇,切实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  相似文献   

10.
杨伟 《社会福利》2006,(9):29-30
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全面规划了我国在“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为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伟大的时代背景下,应以怎样的视角来审视殡葬改革工作和殡葬改革制度,值得每一个民政人特别是从事殡葬工怍的同志深思的问题。本文拟从土葬改革的角度探讨殡葬改革制度创新思路,以寻求推进殡葬改革的新方式和新路径,供殡葬行业界的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1.
跨世纪人才素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世纪人才素质论董国强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历史时期。这是实现邓小平同志三步走战略的重要历史时期,是20世纪加快现代化建设一冲刺”的历史时期,是奔向21世纪并为我国在21世纪的改革和发展以及...  相似文献   

12.
黄炳颂 《探求》2001,(Z1):25-26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精辟论述和深刻思想,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深刻揭示了我们党的根本性质,指出了党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党建理论的新发展,为党的自身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三个代表”的提出是世纪之交加强党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 理论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理论必须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创新。但是,理论发展不是偶然的,总是要在实践客观需求的推动下实现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正是建……  相似文献   

13.
《社会工作》2010,(19):44-44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民政工作的与时俱进,从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的历史转变,是民政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总结的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在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的背景下,本刊以“现代民政发展方位”为主题,探讨在当今社会建设的语境下,现代民政工作的内涵、基本任务、发展方位,  相似文献   

14.
著名学者胡绳曾说过,从决定中国发展走向、发挥历史转折点的作用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的意义是相同的。事实的确是这样。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错误,同时,实际上确立了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及其本人的领导地位。如同遵义会议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中的决定性转折一样,这次会议是关系到我党和我国发展命运的又一个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和社…  相似文献   

15.
黄炳颂 《探求》2002,(Z1):24-25
江泽民同志针对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使命 ,提出了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一整套创新的理论 ,重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并对“三个创新”和“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深入把握和领会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创新”和“三个代表”之间关系的思想 ,对于搞好我们党的自身建设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顺利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 ,有着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理论创新是实现“三个代表”的思想前提所谓理论创新 ,就是人们通过创造性的活动赋予理论以新的形态和新的内涵 ,它是理论发展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的改革发展思路,呈现出十个新的亮点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思路、实现节约发展、形成合理区域发展格局、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注重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7.
康家玮 《社科纵横》2010,25(6):144-145
党和国家一直把加强民族团结与发展放在民族工作的首要地位。我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等问题上,先后提出了“两个离不开”和“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在新时期,“三个离不开”思想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对我国民族团结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工作》2010,(3):54-54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民政工作的与时俱进,从传统民政工作向现代民政的历史转变,是民政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总结的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  相似文献   

19.
《社会工作》2010,(1):34-34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民政工作的与时俱进,从传统民政工作向现代民政的历史转变,是民政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总结的一年,  相似文献   

20.
坚持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经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依靠顽强斗争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成功开创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确把握伟大斗争的理论内涵,洞悉新时代伟大斗争新的历史特点,塑造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格和能力本领。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征程中,必将伴随着更加艰巨复杂的斗争局势,因此必须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以敢于斗争的精神勇气,善于斗争的政治智慧,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