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留意过停在花朵上的蝴蝶吗?你注意到了从你脚下爬过的蚂蚁吗?你观察过绿叶上的瓢虫吗?你留心过墙角的蜘蛛吗?面对这些问题,你也许觉得惊讶,谁会去关注那些微小的生命呀?不过,有一个人却耗尽自己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那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  相似文献   

2.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经济顾问加尔布累茨的《富裕的社会》,被列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1958年度最受欢迎的20本“暢销”书之一,决不是偶然的。他在这本书中给资本主义制造了一个新名词:“富裕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据说是已经没有经济危机,达到了普遍富裕。加尔布累茨为了替垄断资本利益辩护,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弊端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所造成的罪恶,归因于全体公民的“习慣的意识”;为了想通过财政措施来挽救垂死的资本主义,还提出对失业者实行所谓“周期分级补助”的办法,其实质不过是企图在全美国范围内有组织地重新分配劳动者的收入而已。我们这里选译的一篇评论,只提供一般资产阶级刊物对这本书的一些看法,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它的批判分析,则可参阅1959年第5期《和平和社会主义问题》杂志所载 K·勃隆頓的“是谁富裕?”一文。  相似文献   

3.
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黑塞为什么要让歌尔德蒙离开修道院去追寻“生活之母”?不是原来已经有一个无所不能、完美无缺的理性圣父上帝了吗?这个理性上帝不是绝对的价值根源、指点迷津的向导吗?这只能说明,在黑塞看来,理性上帝并不完满,因此才需另有所求。小说本来拟名《歌尔德蒙走向慈母之路》,公开出版时才改成现名。书名虽然改了,主旨没变。书中很少涉及对理性上帝的询问,理性的缺陷在黑塞看来似乎已经显而易见,勿须再详加追究,他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探求新的价值根源,即寻找“母亲”。“母亲”是谁?这应是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魂牵梦绕家国情张云枫大兆兄的文章特点就是有感情。这种感情融化在他的观感和见解里,倾注在他的文字之中,靠矫揉造作是造不出来的。经读他的著作之后,你会提出:为什么他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以至童年乡间生活能记述得如此巨细无遗、活灵活现呢?为什么他对台湾同胞思乡、思亲的有关数字和动人事例捕捉得如此精警,表述得又如此感人?仅仅是记忆力好的缘故吗?不是。他记得这么好的原因,除了靠脑袋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是用自己的感情和心灵去记取,刻骨铭心,能不记牢吗?  相似文献   

5.
中国有很多网络行业的先知先觉者,张朝阳是最出名的人物之一,为什麽呢?因为他今天所拥有的财富吗?因为他是个性彰显的明星企业家吗?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很简单:网络,他和他的搜狐品牌让中国人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接受了这个信息时代的基础概念。而他本人,为了这个概念足足等待了15年。  相似文献   

6.
耶稣基督究竟意味着什么?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他还有意义吗?世界越来越物质化。人们步履匆忙,眼光急迫,在向外部索取的操劳中迷恋宏伟的可见的现代物质巨厦,以及诸如此类等而下之的景观,所获似乎十分丰富。但是世界并没有变成天堂,苦难仍不断在大地上出现。有人试图追朔传统,重新认识和借鉴耶稣所崇奉的上帝,即灵魂一精神对人的意义。其中一人就是卡赞扎基斯,伟大希腊的子孙。他用笔复活耶稣让他在人间重走一次被钉十字架的路程。当然这个基督已不是原来的基督,而是作者经历生活磨炼体验后,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基督。他如是阐明耶稣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日本近代杰出的唯物主义者和战斗的无神论者中江兆民,在其最后著作《一年有半》中提出了被认为是中江兆民的一句名言:“日本没有哲学”。这个论断乍一看,使人十分困惑难解。这是中江兆民轻率的结论吗?不是,是真的日本没有哲学吗?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意识形态的最高形式。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哲学,如同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一样,哲学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怎样正确地理解中江兆民的这个论断呢?这就不能不把中江兆民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他个人的经历进行一番考察。因为要正确地评价一个思想家的思想,必须如实地把他和当时他所处的社会政治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否则,就会  相似文献   

8.
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资本主义分配原则是“按资分配”。这种传统的观点科学吗?笔者提出怀疑。首先,“按资分配”中的“资”是一个模糊概念。它到底是指资本呢?还是指生产资料?在资本中又到底是指固定资本、流动资本、预付总资本呢?还是指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呢?是指资本的质呢?还是指资本的量……?马克思认为,资本≠生产资料。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因此,“资本不是物质的和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的总和。资本是已经转化为资本的生产资料,这种生产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列宁主义?”这个名词是列宁去世后,他的继承者们在阐释列宁遗着时,首先流行起来的。列宁主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包括列宁本人的全部政治思想和实践;另一方面,它是“一种创造历史的思想体系”,即由列宁的政治纵承者吸收了列宁的遗产而重新加以阐述的。梅耶的论述大都是集中在第一方面,即列宁的政治思想和实践,他试图系统地,而不是发展地给以阐释。但列宁后的一些共产主义者所持的态度和政策,却被作者暗地里用来作为选择资料的适切标准。梅耶以列宁的哲学著述并  相似文献   

10.
他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出租车司机,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他奔波在为他们这个群体利益呼喊的路上;他一再碰壁,但从未想过放弃;他努力争取着每一次民意表达,并珍视每一次对话机会。他积极的维权意识和能力,对我们社区的每位干部,难道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启示吗?  相似文献   

11.
这部充实而深刻著作的题目提到“本体论”一辞,但是这个名辞不应当使读者害怕起来。英加顿教授既不是唯心主义者,也不是存在主义者;他的总出发点是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引伸出来的。他是一个描述的大师,而且酷爱区别,这和他的现象学立场也是分不开的;他的眼睛总注视着直观证据,和对象本身具有的逻辑结构;他的论述方式非常耐心冷静;最  相似文献   

12.
让我们离开自己狭隘的专业天地,看一看这个大千世界,就会发现,世界上的一切是那么千差万别,仿佛彼此互不相关、没有重复、没有共同点。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仍然会在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里找到一类普遍存在的现象,那就是对称。 这也並非耸人听闻,整个太阳系的壮丽图象,不正是包含在一个无法看见的原子模型中吗?一个晶体不也正是存在着许多对称的元素吗?至今谁也不敢否定这个可见宇宙很难不是某个巨型晶体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原子!在整个自然界宽广的怀抱中,整个可见的世界只是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法文化年"的演出项目,国家话剧院2004年5月在海淀剧院首台话剧隆重推出的《九三年》,是根据雨果晚年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改编的。 该剧编剧曹路生认为,"一百多年来,我们始终无法躲避雨果留给我们的思索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是不是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要感谢雨果!是他第一次提出了仁慈、善良和人道主义,难道不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的标准吗?毕竟有一个独断独行的第三者在永远默默地注视着我们,那就是人类的良知。"  相似文献   

14.
汤玛斯·门罗是今天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的教育管理员;多年来他已经成为美国美学界的名人和组织者。本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综述了支配他一生的那些思想。它主要强调的虽则是艺术进化论,但这却是门罗的自然主义哲学的一个结果。门罗在这个见解上从来没有动摇过,并且把这个见解应用到他最感兴趣的领域内,即美学上。这本书证明门罗一生都忠于“科学美学”的思想,但也讨论了艺术的哲学。门罗着手证明“艺术里面曾经发生过一种大规模的递变过程,附带着适应、累积、由简而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正>网易娱乐:你此前很少演惊悚片这个类型的电影,惊悚片其实在中国一直就不是特别好。您是怎么想去演这个角色的呢?霍建华:其实我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没有演过的,没有尝试过的题材都想试试看。我是一个,给自己比较没有什么设限的一个演员吧,我并不是想要挑战或者怎么样,并不是这么大的事情,只是觉得好玩,试试看,反正年轻不要留白嘛,多尝试一种也挺好的。网易娱乐:导演说,他跟你见了一面,你就答应了?霍建华:他描述的是,  相似文献   

16.
三年前,我曾为王学忠的一本诗集写过序言,题名为《一个工人阶级诗人的崛起》。在这篇序言里我曾说,王学忠在诗坛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是不可能不出现的。因为在中国社会的大变动中,工人阶级日渐被边缘化所引发的种种苦痛,不可能不引起这个伟大阶级深沉的思考,也不可能长期不发出自己的声音。“青春献给党,老了无人养,本想靠儿女,儿女又下岗”的歌谣,不是在王学忠之前就出现了吗?在工人阶级的队伍里出现王学忠这样的诗人不是必然的吗?因此,我把王学忠的出现,就其基本倾向和阶级本质说看作是一个工人阶级诗人的崛起,至少他是向这个目标大步迈进…  相似文献   

17.
——您对犹太教持什么态度?梅特罗(A.Metraux)曾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您:“他具有犹太知识分子的一切特点”.您知道这段文字吗?——当然知道,而且梅特罗与我原先有着兄弟般的情谊。——您对他的这个看法如何解释? -我认为我身上犹太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8.
在夏衍同志改编的电影《林家舖子》里,林老板是全剧的中心。在这个人物身上,交织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充分表现了改编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如何评价这个人物也就成了评价整个作品的关鍵。对于林老板,夏衍同志有他自己的看法,那就是:“一方面是被压迫者、被剝削者,另一方面又是一个还可以压迫人的剝削者”;“他对豺狼是绵羊,但是他对绵羊则是野狗”。在我们看来,狠和羊,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剝削者和被剝削者,是本质完全不同、阶级地位根本对立的两个方面,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物身上。夏衍同志用这种观点来处理人物,不是实事求是的,而是別有用心的。我们打算对这个人物进行必要的分析,看看夏衍同志究竟通过影片宣扬些什么?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于《红与黑》的写作情况了解得不多。据作者自己宣称,最初的创作意图始于十月二十五到二十六日的夜间。那时他突然有了这样一个灵感:写一部名叫“朱利安”(另译于连)的小说。但究竟是哪一年的十月呢?对这个问题,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斯丹达本人曾多次提到创作年份是一八二八年。为什么说这种说法不能使人相信呢?就因为在那个时间,那个值得纪念的夜晚,说他正住在马赛。然而,他在一次长途旅行中曾一度在这弗凯亚人的古城(即马赛)停留过的,却正是一八二九年,而不是一八二八年。  相似文献   

20.
最难的学问     
一名年轻人兴冲冲地向他的老师讲出游经历:最近,我在喜马拉雅遇见一位睿智的才人,他能看到不可预测的未来,还把自己的这套绝学传授给了弟子。先生,您也懂这个吗?我真想学。每个人都懂呀,老人平静地说,真正困难的学问不是这个。那是什么?年轻人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