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燕 《南京社会科学》2002,3(3):213-216
全球化正从根本上改变着国际关系与原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对于这一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邓小平早已洞察这一趋势。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基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国际关系的调整变化,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新判断。同时,他又从世界历史必然性的高度来把握社会主义中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长期性;并以战略家的眼光提出要建立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些思想均折射出一个伟大的理论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全球化的理论也在证明着这一深刻思想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陈肖利 《理论界》2008,(6):110-111
全球化的今天,理论的发展异彩纷呈,并且是运动、旅行着的,多种理论和观念发展共存并相互批判和借鉴,那么如何分析理论或观念怎样旅行以及怎样阅读进而把握这些“远道而来”的理论和观念呢?爱德华·赛义德的文本理论、“理论旅行”理论作为他东方主义后殖民批评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应对现代多种旅行理论的全球化趋势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角度。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它带给人们的不只是福祉,同时人们还承受着随之而来的伤害和痛苦。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反全球化相伴而生,同时发展。本文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分析入手,进而对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进行了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 2 1世纪 ,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已席卷整个世界 ,它不仅已经并正在极大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 ,而且也已经并正在极大地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发展进程。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文化全球化。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之下 ,如何发展中华民族文化 ,使之既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 ,又走向世界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这是新世纪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时代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对于发展着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对于经济、政治和文化日益走向全球化的中国来说 ,经济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 ,政治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 ,文化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挑战 ,因而必须研究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以来 ,全球化作为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日益加速 ,并且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客观世界的变化必然引起主观世界的反应 ,因此 ,全球化的客观结果必然对人类旧有的思维模式产生影响。本文在总结全球化带来的客观变化的基础上 ,试析其对人类思维模式的影响。一、全球化的客观后果全球化是近年来许多学者积极关注的课题。不同的学者对全球化有不同的理解。本文采用英国学者阿尔布劳 (Albrow·M)的观点 ,他说全球化主要是指“世界各民族融合为一个单一社会、全…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由于这种影响明显具有双重性和双向性,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因此,发展中国的民主政治,首先要积极参与全球化,同时,必须制定较为详尽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熊光清 《学术探索》2007,33(5):29-33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十分明显。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国际政治经济化的趋势日益增强;经济全球化使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及其行为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产生着不断的侵蚀作用;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增进了世界和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民族观隶属于他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对民族问题研究的深入和其民族观的创立,在其世界历史理论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构建和发展内含着马克思民族观基本构架的确立及其创立的完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构建和发展与马克思对民族问题研究的深入和他的民族观创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蕴含着重要的现代启示,即:以对"民族问题全球化"的深入考察来带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以对把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正确运用于"民族问题全球化"的方法论的深入探讨来带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与当代世界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全球化是当代不争的事实,更是21世纪的主题。全球化有历史上的全球化与当代的全球化、外在全球化与内在全球化之分。当代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国的政治对话与合作,培育着全球意识;同时,当代全球化又导致对国家主权的侵蚀,加剧南北的差距与矛盾,并增加了各国发展的脆弱性。对于全球化的悖论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我们必须有更理性的认识与把握。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3.
李斯所作的刻石文流传下来的共7篇,采用的是每句四字的形式,继承的是四言诗的形式。在7篇刻石文中,有6篇是三句为一章,是古老诗体的复活,同时又是楚文学影响的结果。7篇刻石文,各篇或36句,或72句,每篇作品的句数相对固定,体现出森严的法度,带有法家特色。各篇刻石文都有自己的风格,针对性较强。在运用比喻的地方,继承的是先秦文学所奠定的原形。  相似文献   

14.
民族国家理念在《云南》杂志中的凸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勤 《学术探索》2003,(10):28-31
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中华民族为适应时代变迁,试图调整自身内部机制所作的一种努力。直至辛亥革命前的几年中,先进的中国人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探求历程后,才逐步产生了创建新型民族国家、实行现代化以救亡图存的思路。本文试以《云南》杂志为例,分析、阐述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计划经济以性善的“道德人”为前提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性恶的“经济人”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现实的人。我们认为 :这种“现实的人”生活的最佳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人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当代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以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其基本原因是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推行股权分散化运动 ,改变私有制的实现形式 ;大力推进新科技革命 ,发挥“科技是生产力发展的火车头”的重要作用 ;利用世界市场 ,转嫁危机与灾难  相似文献   

17.
李明 《河北学刊》2007,27(5):43-45
从价值哲学的视角对庄子的哲学经典《齐物论》进行现代解读,可以透见庄子的评价论之基本理论特征。就其内在理论结构而言,从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对象、参照系统到评价情境都贯彻着相对主义,致使评价结果和整个评价活动也必然具有不确定性和虚无性。对此,不仅应结合一般价值理论和评价论的特性,对其理论失足作出分析,而是要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合理性因素给现代人的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生态问题所带来的理论资源和启迪。  相似文献   

18.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发展经济学虽然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它不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指导理论 ,所以我们必须研究中国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以此关注中国的经济问题 ,总结中国的改革经验 ,预测中国的发展趋势。目的是建立和完善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如何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笔者从教学条件,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教学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