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后矇胧诗"群,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由于"后朦胧诗"群的驳杂与庞大,学术界对这一诗群的认识始终停留在有限的、在当时由于发表鲜明"反叛"宣言的那几个派别上面,从而忽略了这个庞大群体的多元性,结果造成了历史性的误读。这一误读主要表现在把整个"后朦胧诗"群看作是一个反文化、反传统的诗歌群体和对它们语言革新的不认可。  相似文献   

2.
红色经典与群体本位观之间存在着反叛与倚重的双重关联,既大胆反叛传统家族群体本位,又急切认同现代阶级群体本位,"反叛"从话语层面顺应了人们的创新求变需要,"认同"从心理深层回应了人们的古老信念。这种反叛与认同的双重关联正体现了民族文化群体本位观的稳固性及现代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理论生成得益于中国古代文论的深厚滋养并进行有机转化,是李健吾文学批评研究中尚需深入的部分.李健吾作者中心论的批评观导源于中国古代文论中"诗言志"的文学观,自我潜入的批评策略则秉承于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批评传统.正是依凭着中国古代文论扎实的本土资源与对西方文论的圆融汇通,李健吾文学批评获得了自由高蹈的独特型态.  相似文献   

4.
叙事学是发轫于20世纪上半叶的重要文学理论潮流,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叙事学时中国近三十年小说理论的影响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借鉴叙事学的概念和方法,建构"审美的形式"以凸显小说形式的独立的审美价值;其次,在"向内转"的理论思潮中,叙事学的"纯粹形式"观被接受,刺激中国小说理论批评产生"叙述本体"形式观;最后,1990年代后期,在反思叙事学"纯粹形式"观的基础上,中国小说理论批评从更为广大的文化层面上来考察形式,形成了文化形式观.中国近三十年小说理论借助于叙事学完成了对现实主义小说理论批评的突围,同时也实现了对叙事学本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以声律为纲,以情趣和意象为目,朱光潜诗学理论具有十分浓厚的“音律中心论”色彩.然而,这种声律诗学明显受到传统诗学特别是明清格凋诗学的深刻影响,表现在批评实践方面,就是其在格调诗学因声辨体、以声论调、沿声求境的传统方法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音律本体”的诗歌批评与鉴赏原则.其因声感人的影响观、以声辨体的文体观、由声论调的欣赏观以及由声论境的境界观等等,就是这种“声律批评”观的具体表现形式.朱光潜继承格调批评传统的内在动力在于对新诗形式失范的焦虑,其声律批评是古今诗学贯通的一种带有建构性的试验,对于中国新诗批评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和作用.但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的"劳动观"是一种仍然没有摆脱黑格尔哲学的"关于劳动的新时代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评是错误的,其根源在于混淆了马克思劳动观和黑格尔劳动观之间的本质差别.通过详细辨析海氏误解马克思的根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正蕴含在对黑格尔劳动对象化的批判和改造当中,它可以用"感性-对象性活动"这个概念得到概括的表达,从而正面回应了海德格尔的批评;二是通过辨析马克思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可以看到在哲学的当代性上,马克思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之间既相通又有差异,二者都可以参与到现代社会的批判性建构中来.  相似文献   

7.
刘勰的文学批评观是针对轻浮绮靡的齐梁文风和当时对同部作品褒贬不一的背景提出的,他的文学批评的客观标准是贯穿于"六义"到"六观"之中的系统批评观。"六义"是宗经的效果,"六观"是考察方法,两者都不能独立成为刘勰的文学批评观。刘勰认为,要正确评价作品,要综合从"六义""四事""三准""六观"这个系统中表现出来的批评方法。"六义""四事""三准""六观"互相联系、互相阐释,它们围绕的核心"情、事、辞"就是刘勰真正的文学标准。刘勰不论是谈文学创作,还是谈文学批评,都是从"情、事、辞"的角度来衡量的,并以其它文学批评元素为补充,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8.
"十七年"小说的偏离"泛政治化语境"多是在貌似趋同之下实现的.作为此时期小说之一的<百合花>既有着对主流话语的认同,即对革命年代军民"鱼水情"的大力张扬;同样在"女同志"、"步枪筒"、"馒头"、"棉被"等符号中蕴含着这样的命题解构传统英雄形象与质疑战争,并由此出发,完成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反叛.  相似文献   

9.
韦勒克从"整体性"的立场来"理解文学与评价文学",其理论与现实意义有三:其一,"整体性"文学批评观以辨证综合的批评观念取代权力话语的理论独白,将文学批评话语导向良性和谐的文学生态场域:其二,"整体性"文学批评观有利于缓解当代文学批评的阐释性焦虑,为重塑汉语诗学的新秩序提供了理论话语资源;其三,"整体性"文学批评观警示我们在这个"无思"的时代,如何以诗与思的方式重构文学之为文学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当下我国法理学界,对法律规范结构的探究基本上处于沉寂状态,似乎难于寻找到新的探究进路.这个问题的核心为规范的要素构成,以往的争论多围绕于此,因而解决困惑的出路也在于此.要素是规范的内部存在,而且决定了规范本身的存在,应当将其作为"存在"问题来对待,在本体论或存在论层面上加以考察,这一点简单而又至关重要,而在以往的讨论中似乎恰恰被忽略了.以传统"三分说"的制裁要素观为例,其在对制裁做了"在"的承诺之后却离开了这个基点,"越出"了本来的论域,偏离了讨论对象,造成逻辑连贯的断裂,制裁之"在"并未被言说.但这种陈述方式惯性力巨大,以往的经验批评也不自觉地落入了对它的路径依赖,因而它的问题不解决,学界在规范结构认知层面上的混乱便无法改变,从而也无法向应用领域拓展研究.显然,从本体论角度对这种要素观作批判性检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家>是巴金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收获.在传统解读中,更多是着重在对家的反叛,并进而批评主体性的缺失.事实上,巴金在<家>中描绘的20世纪20年代渗透在我国内地广大农村、城镇中那一个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背后,暗示了出走恰恰是为了对心灵之家的回归.在出走与回归之间,巴金的创作始终保持对心灵、信仰的坚守与回归.  相似文献   

12.
试述接受美学中的"意义未定和空白"及读者的阅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接受美学,是作为对当代西方作者中心论批评和文本中心论批评的反叛而出现的.充分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文学史就是文学的读者接受史、效果史,并进而将接受美学发展为文本--读者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新理论.把"意义未定与空白"作为作品好坏与否的一个标准,强调读者及其阅读,实现了西方文论第二次大转向.  相似文献   

13.
清末以来,西方各种思想学说传入中国大多发生了"转变"和"调适".梁启超的功利观就是一种基于"群己和谐"的功利观,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盛行的清末,梁的功利观中明显强调"集体利益",是一种以群体为本位的功利现,这与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功利观不同.粱启超功利观的这种转变和调适的原因,既有其受日本相关学说及西方学者对边沁功利学说修正的影响,又有其受中国传统文化"功利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试述接受美学中的"意义未定和空白"及读者的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接受美学,是作为对当代西方作者中心论批评和文本中心论批评的反叛而出现的.充分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文学史就是文学的读者接受史、效果史,并进而将接受美学发展为文本--读者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新理论.把"意义未定与空白"作为作品好坏与否的一个标准,强调读者及其阅读,实现了西方文论第二次大转向.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人本主义批评观在中国获得长足发展.王晓明、葛红兵、谢有顺分别以"精神"、"身体"、"意义"为核心,提出了他们各自所代表时代最具典型意义的人本主义批评观.然而他们在急切地呼唤人性的同时往往滑向功利,使得批评立场与批评实践之间发生了分裂和悖离.在他们身上深刻地体现了历史"中间物"的特性.本文试图从他们三人的批评观以及批评实践出发,理顺他们之间的精神脉络,探讨他们批评观的异同及成败,进而展示人本主义批评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以反抗传统文化始,以回归传统文化终.他冲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成为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理论进行创作的作家,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作出了贡献.然而,他的反叛是一种并不彻底的反叛,他的回归也是一种被迫的回归.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从反叛到回归的路,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小说实验的一个寓言.  相似文献   

17.
在伦理批评的视域中审视诺曼·梅勒的代表作《夜幕下的大军》,可以看出这部作品并非简单停留于文化反叛层面,而是以社会批评为手段,展开对美国传统道德的寻根与回归。梅勒通过本真生命的书写与主观历史的叙事两种策略来讲述反越战游行,暴露出客观新闻报道的"伦理无意识",从而真实再现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道德图景。《夜幕下的大军》肯定了重视个体自由、呼吁公民责任的美国传统伦理观,显示出新新闻主义创作寓于激进的社会批判之中的伦理旨归。  相似文献   

18.
梁小斌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以单纯、透明、和谐的样式在当代诗歌中独树一帜.通过考察梁小斌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由于长期的"独自成俑"的生存状态与境遇,他的诗歌观念和写作实践经过了从趋向优美到反叛优美的嬗变过程,这使得他成为"朦胧诗"群的一个异数,他的某些观念和实践启迪了其后的"第三代"诗人.  相似文献   

19.
日本无赖派文学是二战后日本最早出现的有典型性的文学派别。而坂口安吾作为该无赖派文学的两大泰斗之一,其文学观代表着日本无赖派文学的特征。其独特的文学观与其个人性格、自身经历、当时的社会状况紧密相关。堕落颓废、反叛传统、人性自由、孤独虚无等思想构成了其文学观的内涵。无论是日本学界,还是中国学界对其文学观都有不同的评价和看法。  相似文献   

20.
“纽约文人”是美国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期活跃在纽约的一群犹太知识分子和文学批评家的统称。这个群体继承了美国左翼知识分子的激进传统,但又摆脱了老左派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立足于文学想象与社会现实的辩证关系,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及美国本土文学进行研究,激活了富有美国特色的社会文化批评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