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释之依法断案》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扑,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相似文献   

2.
法律的生命在于公正,古代法律的公正与权威在张释之身上熠熠生辉.爻章从张释之断案成功的原因开始分析,进而剖析张释之断案所体现出的法律的公正和权威,从而揭示了作为最高司法官的张释之坚持“法律至上”和敢于公正司法的优秀品质,当代司法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法律的生命在于公正,古代法律的公正与权威在张释之身上熠熠生辉,文章从张释之断案成功的原因开始分析,进而剖析张释之断案所体现出的法律的公正和权威,从而揭示了作为最高司法官的张释之坚持"法律至上"和敢于公正司法的优秀品质,当代司法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陈蓓 《阴山学刊》2007,20(4):46-50
西汉景帝中元四年发布"禁马出关"令。此禁令禁止体高1.36米以上,13岁以下的马匹出关;汉代马匹身高测量方法与现代相同,即耆甲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由史书记载和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津关令》可知,该禁令针对对象是境内关东诸侯国,而不是境外敌对少数民族;该禁令出台时间最早可追溯到高祖初年,文帝时期有所松动,景帝"七国之乱"后再度严厉执行,昭帝由于形势的缓和而废止;该禁令作用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5.
张汤系西汉初中期之间人,大约生于文帝后期,卒于武帝元鼎二年。他虽“无尺寸之功”,但从景帝末年起,却由长安县吏,步步晋升,直至廷尉、御史大夫,是一个“起文墨小吏,致位三公”的显赫人物。特别在武帝的时候,言听计用,国家大事几乎都由他决定。张汤为什么会如此尊宠无比呢?这主要与他制定律令、提出一系列法律主张有关。也就是他的法制活动,能够适应西汉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需要。因此,对他的法制活动,有必要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论苏轼的文人品格与诗风马茂军从传统观点看来,蜀学为杂学。王安石“谓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邵氏闻见后录》)。朱子评苏辙《老子解》说:“苏侍郎晚为是书,合吾儒于老子,以为未足,又并释氏而弥缝之,可谓舛矣!……诚惧其乱吾学之传,而失人心之正耳。”朱熹还...  相似文献   

7.
从宏观上考辨老庄道德观,二者都是由“人生目的论”和“道德准则论”构成的利己主义体系。它们的分歧,不过是利己主义之内部分歧。一、人生目的论1、人生目的老庄一致认为,人生目的只能利己。老子说,人皆只爱其自身。只不过,一方面,有道者不自居高贵;而无道者则自居高贵:“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人」另一方面,无道者则爱身外宠辱名货远过爱自家性命;而有道者则爱自己的身体如临大患,远过爱天下:“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定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  相似文献   

8.
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广陵散琴曲 又名广陵止息。汉魏时期嵇康因反对司马氏  相似文献   

9.
<正> 不憾我不见古人,憾古人不见我。闻者以为夸语耳,而孰有知共然者?古人之事,可涕可笑、可亲可畏者,则已有传书,而吾得而闻之,以送吾怀,不见可矣。我历风雨晦明于百年之内者,有足令古人涕者焉,有足令古人笑者焉。我之敷心、肾、肺、肠以与物相酢者,非古人不知其可亲也,非古人不知其可畏也。而古人往矣,无能见也。此陈正字所为念天地之悠悠者也。  相似文献   

10.
贾谊     
贾誼(公元前二○○年——前一六八年),洛阳人,曾经跟秦博士张蒼学习《春秋左氏传》。十八岁时,因为能詩善文,被河南守吴某召置门下,吴升任廷尉后,便把二十一岁的贾誼推荐給汉文帝,当学术方面的諮詢官(博士)。一年后,贾誼又升为太中大夫。“汉承秦制”。西汉初年,刘邦、吕后都推行了法家路线,但由于诸侯王封地很大,力量很强,影响了西汉中央集权的统治。文帝也是个法家,他重用贾誼,对他提出的一些建议,多所采纳,引起了诸  相似文献   

11.
苏绰字令绰,(497—546年)武功人,出身世家大族,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西魏文帝时,担任宇文泰的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执掌全国的经济管理大权,成绩颇著。北周建国时的典章制度,多出于苏绰之手,他是西魏、北周之际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宏观经济管理家。  相似文献   

12.
<正>据《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西汉初,梁王彭越被告发谋反,废为庶人。吕后向刘邦建议斩之以除后患,刘邦同意,“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1](P2594)据《汉书·百官公卿表》,高帝五年至九年义渠任廷尉,十年,宣义为廷尉,十二年口育(名育,姓氏不祥)任廷尉。[2](P747-749)也就是说,自汉五年(前 202)刘邦即帝位直至他去世,担任廷尉者中无“王恬开”其人。又据《史记》之《高祖本纪》及《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功臣年表》,彭越之诛在汉十一年(前196),而 育正是该年起任廷尉的,他的前任是宣义。  相似文献   

13.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陆九渊的一个重要命题。有人把这句话理解为:派生客观世界的本体是“吾心”,“吾心”就是派生客观世界的主体。(李之鉴《论陆九渊的宇宙观及其时代作用》载《论宋明理学》一书)这里,“吾心”被看成是主观意识,并且被提升为派生客观世界的主体。我认为,上述解释不符合陆九渊的原意。首先,陆九渊所说的“吾心”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本心”即普遍的道德本体。他说“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陆九渊集》第444页)心的内容是本体化了的封建伦理道德,“故仁义者,人之本心也”。  相似文献   

14.
<正> 子张(前503—?),春秋末陈国人,姓颛孙,名师。孔子学生。以勇武激进著称。孔子曾说子张偏激,子路卤莽。他主张,读书人面临危难的时候,就要把自己的生命拿出来;见到有利可图时,就要考虑应该不应该去取得。1.1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相似文献   

15.
夫一国之政。专恃法术禁令。以防民之姦而遏其乱。以为吾有法。谁敢犯。吾有令。谁敢违。讵知法愈密而犯者愈巧。令愈迫而违者愈顽。不以诚感。不以德化,惟用法术禁令。欲深得乎民之心。纳于轨物登诸袵席。吾未见其可也。是以孟子有言曰。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是说也。因公孙■问管仲晏子之■而发也。以管仲晏子当日相齐。得君如此其专。当国如此之久。若推行仁政。以王天下。如运诸掌。岂仅主盟中夏。卒成伯业而已乎。之二子者。皆应时会而兴。去古未远。  相似文献   

16.
蒋民胜 《学术界》2002,(2):163-166
上海复旦大学语文研究所的《修辞学习》杂志 2 0 0 0年第三期第 4 1 - 4 2页发表了乔俊杰、马玉山二先生所写的《〈陋室铭〉疑析》一文 ,提出 :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与“调素琴”混在一起 ,二者矛盾 ,使人迷惑 ;应改成“有丝竹之乱耳”则“全文足倍生辉矣” ;同时认为王力和郭锡良二位知名学者各在其《古代汉语》中对此文的解释亦有不周到之处 ,云云。是说也 ,我在吃惊之余 ,聊提出不同意见。孔子曰 :“辞达而已矣。”朱子曰 :读书之法 ,在于熟读而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两段话 ,各出于相隔…  相似文献   

17.
一般地 ,“吾丧我”被理解为《齐物论》的主旨 ,“吾”之境或与之相关的“物我”问题是文本中的最高问题。对“吾” ,《齐》文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说明 ,只表明了“吾”的外在样态———“为是不用而寓诸庸”、“两行” ,此时这种外在样态的发出者“吾”显得很神秘。《齐》文存在“吾”和“我”两个空间 ,而以生存论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同样存在着两重境域 ,一是如上所说“我”的 ,一是在“我”之先的 ,而后者 ,是否就是“吾”呢 ?本文在回顾《齐物论》的主旨之后 ,给出了一种解读“吾”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毁方终觉不成圆。生就高怀喜自然。豪气骑龙犹昔日。天才倚马愧当年。赠逸有倚昔湘绮师马万言同李白犹龙一见得玄经之语又皮鹿门赠逸有倚先生序逸诗序中有以天才许之至今思之愧甚座无宣父狂惊客。志尚陈平懒计田。囘首江山正摇落。横戈何日剌苻坚。  相似文献   

19.
甲骨文中所见商代的贡纳制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商代的贡纳,据文献记载从汤灭夏,建立商朝时就规定了诸侯对王朝的贡纳制度。《逸周书·王会解》后附《商书·伊尹朝献》一篇,记汤命伊尹制定诸侯贡纳制度以及伊尹制定的《四方[献]令》,其文说:汤问伊尹曰:诸侯来朝,或无马牛之所生而献远方之物,事实相反不利。今吾欲因其地势所有献之,必易得而不贵,其为四方[献]令。伊尹受命,于是乎为《四方[献]令》。伊尹在《四方[献]令》中规定东南西北四方诸侯国所应献的贡物是:正东符类等国,以"鱼皮之路,之酱,微利剑为献",正南阳邓等国,以"珠现、清民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  相似文献   

20.
我前曾就影印的容与堂刊本李卓吾评《水浒传》,论证其评不是出自李卓吾,而为叶昼假李卓吾之名以行者。今复就当时影印之李卓吾《史纲评要》一书,论证其为吴从先所撰,而非出自李卓吾。不过,前者假李卓吾之名,是由别人指出的,而后者,则吴从先自己即已直言不讳,今天不能再让其久假而不归了。《史纲评要》是吴从先假李卓吾之名以行,他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