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本文主要对长期以来被忽视了的作为“朦胧诗”前身和源头的“前朦胧诗”作了评述,作为开创者,黄翔和食指等人的意义在于从思想和艺术形式上奠定了朦胧诗产生的基础,而“白洋淀诗群”则发展了这一富有现代性和批判意识的传统,并广泛触及了六七十年代的现实,从而直接启示和引发了朦胧诗的诞生  相似文献   

2.
诗歌中的语象符号是一种引导审美感受和传递美学信息的艺术语符。语象符号的形成是对日常语言这一庞大初始符号的改造和变异。朦胧诗语象言此意彼的变异过程在符号学视野下实质是语象符号在特定诗歌系统中的再符号化过程,该过程通过隐喻方式和作为中介的诗歌语言系统得以实现,朦胧诗语言运用大量语象凸显其反传统、反日常的语言张力。  相似文献   

3.
文学艺术的各领域都在回顾和总结中寻求新的发展。而当代诗歌的回顾,则无法回避20年前的那场新诗创作和论争的热潮。这就是“朦胧诗”。许多评论者都会踌躇于“朦胧诗”这一名称的取舍。它得名于章明的“这种诗体,也就姑且名之为‘朦胧体’吧”①。而其后的一些评论者,又采用了“新诗潮”这样的说法,但它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评论者那里是不尽相同的。谢冕和李黎的“新诗潮”②显然包括了“朦胧诗”及其以后更新的诗人群,而朱寨、张炯主编的《当代文学新潮》③中是“新诗潮”与“朦胧诗”并举,指的是朦胧诗后的“后朦胧”或“第三代人…  相似文献   

4.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异的生命体验和诗学观念,他们的诗歌在抒情主体方面有重大的区别:"归来者"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是某种集体的代言人,个体的存在被消融到一个好像真正存在过的"我们"当中;而"朦胧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突显自我,张扬个性,强调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强调用自己的眼睛理解生活、评价生活,在诗中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5.
朦胧诗潮已过去了近20多年,但有些问题仍然没有答案或存有争议。一、朦胧诗研究中的不确定问题(一)朦胧诗的命名问题,众所周知源于1980年8月《诗刊》刊载章明评论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该命名距朦胧诗派核心刊物《今天》1978年12月创刊,已有近两年时间。此后,人们在讨论中为了论述的方便和统一,就使用了“朦胧诗”这个概念。并把大量的具有反传统的异质性诗歌都纳入了讨论的范畴,由此成为对一种诗歌现象和一种诗歌思潮的宽泛式命名。对于这一名称后来研究者有如下几种主要解释:(1)继文革十年“帮诗风”后出现,超出了人们常规的欣赏习惯,晦涩、难懂。(2)政治压力。朦胧诗的出现有政治上的原因,政治环境不好、有压力,只能曲折表现,变形表现,就产生朦胧诗。[1](3)对主客观世界认识的模糊性,所导致的艺术表现上的含混和不确定性。[2]当时的文学环境出现了朦胧诗创作,但不被理解,或部分理解。反对派的存在凸显了朦胧诗及其支持者的独特性。当下研究评论对“朦胧”这一关键词的理解,仍模糊、含混,增加了讨论和研究的难度和混乱。[3]由此推及朦胧诗研究中众多关键词的不确定性,如“意象”、“人道”等。(二)在朦胧诗派的具体划分上,哪些诗人、哪...  相似文献   

6.
把"文革"作为主要写作资源的"朦胧诗",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出了对历史记忆的书写。"寻找"成为"朦胧诗"主要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姿态,在寻找中表达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重建的努力,在寻找中确立了这一群体的独特个性;而在其中体现出"朦胧诗"对历史与自我的自觉的反思意识,在深层文化心理上则表现为生命意识与历史意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中国"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时期的重要批评家徐敬亚,同时也是一位坚持诗歌创作已达四十年之久的诗人,其"诗人"身份一直被"批评家"身份所遮蔽,有必要重新加以认证。徐敬亚的诗具有典型的"朦胧诗"特征,虽然其诗歌美学风格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变化,但其"朦胧诗"的底色不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鲜明的政治美学追求;理想主义的坚守;现实主义的底蕴。具有诗人和批评家双重身份的"徐敬亚",作为一个当代诗歌符号,其内涵远丰富于单纯的"朦胧诗人"标签,完全可以升级为"朦胧诗/人"而被视为一个特定时代的汉语诗歌文化在总体性上的最佳象征性人物。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诗歌对“朦胧诗”有潜在影响。尽管抒情主题相异,晚近诗歌与“朦胧诗”同具政治抒情性。“朦胧诗”保留了晚近诗歌的意象所指范畴,在此基础上扩大了意象的能指与所指功能。“朦胧诗”中的箴言诗、哲理诗用理性对抗晚近诗歌中的非理性情绪,其实却是语录体的变相沿用。与晚近诗歌相似,“朦胧诗”的诸多作品表达了公共意识,而非独立个体的自我意识。在文本基础上,历史地考察转型期文学,不回避“传统与个人才能”之间的关系,可还原文学史的完整性、客观性。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以"80后"为主的青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一群体直接影响到我们当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可以说现在或以后的社会是他们的。对比以"8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与其他群体有着相同的特征,但也有其特殊的特征,这是由于他们的生长成长的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文化环境的特殊性所造成。  相似文献   

10.
论“朦胧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这世纪之交,人们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反思愈加深入了。对80年代的“朦胧诗”冲击波的反思是百年文学反思的重要部分,近年来,这一话题又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争议。为了尽可能对“朦胧诗”作出公允的评价,本文试将其放在当代文学思潮的运动发展中,去考察新诗潮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剖析其作为人本主义英雄主义诗歌的精神实质,确认其在当代文学史中的意义和价值。在论述过程中,本文力图做到穷理与资料的充分结合,以期获得学理上的周密与历史的真相相一致,从而对“朦胧诗”做出合理的评判。  相似文献   

11.
以"80后"为主的青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这一群体对我国当前的消费文化的形成和日常消费情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群体的消费特征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两类:第一类是外部环境因素,第二类是内在因素。内在因素形成了消费者自身的普遍性特征或是个别性的消费特征。  相似文献   

12.
许多青年朋友反映朦胧诗不易读懂,对这类诗作所蕴含的朦胧美更难以把握。笔者特选了几首比较典型的艨胧诗作来尝试作一些解读,力求阐明这些诗作的旨意,并给读者以领悟、解颐的艺术享受,从而帮助一些读者提高欣赏和分析朦胧诗的能力和水平。这里选的是舒婷、顾城的几首诗。笔者认为,在我国当代朦胧诗创作中,他们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较大的影响,通过对他们的这几首诗的解读,读者可以触类旁通,去理解和欣赏其他朦胧诗作。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希读者及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13.
"朦胧诗"是当代诗歌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也是不断产生论争的诗学现象.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朦胧诗"缺乏统一的看法.论题通过回顾历史、重写重读的方式,从定义、论争、分期、地位、艺术特征等几个重要方面论述"朦胧诗",力求在澄清史实和整体把握"朦胧诗"的前提下,解决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年八月,当章明在《诗刊》上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时,他所批评的“朦胧体”是老诗人杜运燮的《秋》和青年女诗人李小雨的《海南情思》,但随即爆发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却把目标一致对准了北岛、舒婷和顾诚等人的作品。唯一的原因是他们太“怪”了。一个字就是一首诗:“网”(北岛《生活》);自行车的铃声可以“悬浮在空间”,地球能够“飞速地倒转”(舒婷《路遇》);彩虹一眨眼变成了一团蛇影,红花一眨眼变成了一片血腥(顾诚《眨眼》)。语言不再是语言,诗也不再象诗。这不啻是一群怪影闯进丁缪司的殿堂!所以,一些评论家要斥责“朦胧诗”情绪灰暗,格调低下,并将其目为“古怪诗”,而另一些评论家却又赞扬它们真诚和富有探索精神,认为是  相似文献   

15.
朦胧诗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八十年代闯入诗坛后引起众说纷纭,多数人对之看法不高.实际上朦胧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有它赖以产生的特殊的时代背景,它在文学史上已无法抹去.它反映了成长于“文革”时期倍受生活冷落和嘲弄的青年诗人的创作实际和创作追求.它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主体真实、追求象征和意象化、蕴含着感伤情调和反叛精神.  相似文献   

16.
抒情主体是诗歌情感指归的标志之一."归来者"和"朦胧诗"人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异的生命体验和诗学观念,二者诗歌的抒情主体区别很大:前者的抒情主体大多是某种集体的代言人,个体的存在被消融到一个似乎真正存在过的"我们"当中;而后者的抒情主体大多突显自我,张扬个性,强调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诗中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7.
“独自成俑”的诗与人——梁小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小斌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以单纯、透明、和谐的样式在当代诗歌中独树一帜。通过考察梁小斌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由于长期的“独自成俑”的生存状态与境遇,他的诗歌观念和写作实践经过了从趋向优美到反叛优美的嬗变过程,这使得他成为“朦胧诗”群的一个异数,他的某些观念和实践启迪了其后的“第三代”诗人。  相似文献   

18.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美学范畴。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意象。中国新诗作为从中国古代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异质文化,在呈现纷繁意象的同时,缺失了古典诗歌天人合一的意境美。朦胧诗在将意象化语体进行到底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反意境化倾向,但艺术上的反意境并不能阻止他们心灵上对意境的深深缅怀。  相似文献   

19.
朦胧诗"涌流期"的表意系统存在着局限性,学界尚未出现对其"表意系统"层面的完整审思。这种局限性一方面表现为朦胧诗想象力内部结构中存在的"个体性/同一性"的矛盾,这使其在想象力建构过程中带有不可避免的解构性因素,朦胧诗人在对抗"文革"诗歌的主体建构中聚合,个体自身又带有分散的解构力,想象的悖论由此产生;另一方面体现在朦胧诗的语言层面,以"我"为向心力建构的语言"能指群"造成了其想象维度的单义性,其语言的横向组合也固定在"我"的抒情范围之内,在语言的所指层,"我"被赋予了"绝望/希望"二元对立式悖论感,使得朦胧诗语言在表意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朦胧诗的想象力与语言在社会语境的指引下建立了交互式的对应关系,二者在相互的"展开"中所构筑的表意系统有着不可规避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梁小斌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以单纯、透明、和谐的样式在当代诗歌中独树一帜.通过考察梁小斌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由于长期的"独自成俑"的生存状态与境遇,他的诗歌观念和写作实践经过了从趋向优美到反叛优美的嬗变过程,这使得他成为"朦胧诗"群的一个异数,他的某些观念和实践启迪了其后的"第三代"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