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述托马斯.哈代前期的宗教思想在《远离尘嚣》中的体现。通过分析《远离尘嚣》,指出哈代前期的宗教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基于宗教原型的情节模式、人物的宗教信仰和结局、《圣经》典故的应用、以及景物描写的隐射。  相似文献   

2.
小说《还乡》出版于1878年,是哈代自1871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计出无奈》以来的第六部小说。但许多评论家通常把它看成哈代的第二部重要小说,第一部他们认为是1874年出版的《远离尘嚣》。《远离尘嚣》是哈代的成名作,也代表他创作上的一个转折点:表现了作者创作上由喜剧向悲剧过渡的开始,《还乡》的间世基本上完成了这一过渡。“《还乡》是哈代持久的悲剧创作中的第一次全面尝试”。循着这条路线,在以后的十七年中,哈代为他的读者创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完整世界,一个充满着复杂矛  相似文献   

3.
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的基础上,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一理论.哈代的小说《远离尘嚣》正是一出主人公由于性格和社会原因遭遇苦难、毁灭而重拾目标的悲喜剧.文章拟从荣格集体无意识角度分析和探讨了集体无意识对《远离尘嚣》中悲剧发生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挖掘了这一悲剧的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4.
发表于一八七四年的《远离尘嚣》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的成名作,它不仅代表着哈代早期小说思想和艺术方面的主要特征,而且还同他后来创作的小说有着一定的联系,是我们探索啥代作品的主题、人物、艺术成就等问题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1)《远离尘嚣》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第二部,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趋向于赤贫的农民加布里埃尔·奥克成了韦瑟伯利农场女农场主巴丝谢芭·埃弗登小姐的佃户。他非常衷心地爱她。可是,巴丝谢芭却醉心于乡村中唐璜式的人物——骑兵中士特罗  相似文献   

5.
生态伦理学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提出了“大理伦理”的生态理论,将伦理的范围从人类世界拓展到非人类世界,开创了生态中心主义的伦理学.《远离尘嚣》是托马斯·哈代威塞克斯小说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协调的作品.文章透过“大理伦理”的视角,从生态整体之美、非客体化的自然之美和人与自然万物的平等共融之美三个方面挖掘《远离尘嚣》中所蕴含的哈代的生态伦理思想.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哈代前瞻性的生态伦理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借鉴.CQD8510  相似文献   

6.
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系列除《远离尘嚣》外,《还乡》、《一双蓝蓝的眼睛》等作品中也有着拔示巴的原型。通过比较她们的经历与性格可以看出,哈代对于基督教文化的精神内涵的深刻体会和娴熟的运用圣经原型人物的高超手法及其深沉的基督教情怀。  相似文献   

7.
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的交界线上,英国文坛耸立着伟大的小说家,诗人托马斯·哈代的忧郁形象。哈代做为一个小说家,作品是非常丰富的,而成就最高的则是他统称为“性格与环境小说”的作品。“性格和环境小说”包括这样几部作品:《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得》等。作家给这些作品起的名称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它们所反映的正是人物的性格和社会环境发生冲突而产生悲剧,其中或者以性  相似文献   

8.
李鹏 《南都学坛》2005,25(3):81-84
因为故土意识是哈代所处社会生活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哲学科学语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融聚了他对故土的关切和形而上的思考,伴随着他创作实践的始终;又因为哈代整个创作是以浓烈的悲观主义情绪,开创英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时代———“哈代时代”,成为“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的交界线上的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所以我们从故土意识这一角度,通过对《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几部具有标志性意义作品的透视,把脉作家悲观主义所走过的历程,认为它是以闲适古雅的乐观情调为起点,经过孤独感伤的忧郁心态,而走进悲观无望的凄婉愁绪。  相似文献   

9.
《远离尘嚣》是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系列的真正开始,然而与他的《绿荫下》和后期悲剧有明显不同。它兼有前者的浪漫和后者的悲怆,是一部出色的悲喜剧,也是哈代第一部成功之作。木文首先提出小说的过渡性质,然后从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与自身的冲突这三方面具体分析小说本身的悲喜交加的风格以及在哈代小说中的过渡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宿命论角度出发,对小说《远离尘嚣》中女主角芭思希芭的生命轨迹进行探索,从人物情感的发展变化浅析芭思希芭命运悲剧的必然性,从而体会哈代作品中的宿命论观点。  相似文献   

11.
[摘要]《远离尘嚣》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成名作。该部小说的女主人公芭斯谢芭一直都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对芭斯谢芭崇尚消费、背离自然、陷入困境又回归自然的行为进行剖析,进而揭示哈代对消费主义的厌恶与批判,对返朴归真、重返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状态的热切向往。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托马斯·哈代(1840—1928)出生于英国的一位建筑工之家,是英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早年当过建筑工。其作品主要反映两大主题:①人与社会力量的抗争;②对生活与爱的嘲讽和失望。哈代自己认为他的小说可分为三类,即:①性格与环境小说,如《绿树之下》(1872年),《远离尘嚣》(1874年),《德伯家的苔丝》(1891年),等等;②浪漫与离奇小说,如《一双蓝眼睛》(1873年),《号子上校》(1880年),《城楼上的两个人》(1882年)《心上人》  相似文献   

13.
从女性主义角度对《远离尘嚣》进行解读发现,哈代塑造的女主人公形象超越了父权传统,说明他对女性怀有深切的关怀与同情,但同时他也无法彻底摆脱父权意识的束缚,其笔下的女性形象依然渗透着男性的主观意识和偏见。这是女主人公反叛失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自然危机日益严峻,已威胁到人类生存,而自然危机的根源在于世人人类中心主义意识,解决自然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而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审经典文学作品,则能较好的唤醒和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英国19世纪的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就是一位具有深刻生态思想的作家,哈代的早期代表作《远离尘嚣》则集中体现了他的生态观:人类和大自然一样,都是生态体系的一部分,相互依存,平等发展,人类只有和大自然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才能获得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5.
英国小说家托尔斯·哈代不但对妇女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有着深刻的理解,对男权传统限定下的女性怀有深切的同情;而且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超越了男权传统的女性角色对比,刻画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独立自主的女性,充分体现出妇女所独有的女性意识。在小说《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巴丝谢芭在与男性的爱情、婚姻关系中努力追求实现自我存在和自我需求,对抗着男权传统对女性自我存在、自我需求、自我表达的干涉和压制。  相似文献   

16.
在较早一部成功作品<远离尘嚣>中,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不仅从人物的外部冲突入手,而且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努力挖掘无意识领域的心理活动.他成功展示了小说中博尔伍德在自我压抑后,心理走向失衡,直至最终分裂的发展过程,并且尝试地运用了描写梦幻的心理描写方法,显示他对人物复杂多变的精神状态非凡的洞察力和理解力.  相似文献   

17.
托马斯·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上的不朽地位。小说主要揭示了在以威塞克斯为典型代表的英国宗法制度下农村社会惨淡阴森的解体过程,描写了在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下这个保持着古老秩序的宗法制度社会从稳定到动乱,从繁荣到衰亡的历史,反映了破产农民的理想和追求、痛苦和灾难。小说具有不同程度的悲剧色彩。作者通过叙述《远离尘嚣》等五部小说包含的悲剧性主题的发展过程“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来揭示哈代思想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托马斯.哈代的名著《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能够充分体现哈代宿命论思想的小说作品。本文从哈代生活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等着手,论述了哈代宿命论思想体系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并结合宿命论常用的手法:巧合和预示,对宿命论思想在作品《苔丝》中的体现进行分析。本文作者认为,哈代的宿命论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宿命论,而是借宿命论来批判资本主义道德观。  相似文献   

19.
<远离尘嚣>表现了一个女性的悲剧.小说围绕巴丝谢芭的女性意识、她的追求及追求的失败展开叙述.最后指出这一悲剧是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小说《远离尘嚣》中女主角芭思希芭生命轨迹进行探索与分析,揭示了父权制社会下女性的真实地位、处境以及男性与女性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