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嘉庚先生热诚爱国、倾资兴学的高贵品质.已在海内外广为传颂,他关心福建建设的动人事迹,也在社会中传为美谈.现记述几件事,作为髂老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的纪念.一、提议建设福建铁路.福建地处祖国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2001,(5)
厦门大学是由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 92 1年创办的 ,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校址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岛南端 ,校园依山傍海 ,风光秀丽 ,整洁优美的校园堪称全国一流。目前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和众多侨乡中唯一的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建校之初 ,陈嘉庚先生亲自定立校训 :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近八十年来 ,经过几代厦大人的艰苦努力和辛勤创业 ,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形成了爱国爱校的光荣革命传统和“侨、台、特、海”的鲜明办学特色 ,在海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  相似文献   

3.
傅子玖传记小说《陈嘉庚》,以诗化、散文化、政论化的创新手法,艺术再现一代伟人、华侨旗帜陈嘉庚的光辉一生。如果说这是一部以兴业、办学、纾难三部曲组成的“巨鳌”生命交响诗,那么办学育才则是其中音调响亮、旋律高亢的精彩动人的乐章。一曾有过对陈嘉庚评价上的分歧:他是兴学家还是教育家?他确不是专门著书立说的书斋式教育理论家,但是,难道他仅仅是办几所学校的兴学家吗?不,陈嘉庚有自己的  相似文献   

4.
创新型和谐大学文化就是建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三要素协调有序、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立体化校园文化。构建创新型和谐大学文化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大学精神培育,坚持把大学文化体现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上;加强大学物化文化建设体系的设计,坚持把大学文明传承到校园建设的各种形态当中。  相似文献   

5.
邹思容 《东南学术》2024,(1):114-126
陈嘉庚研究大多侧重以中国、南洋以及陈嘉庚为主体的视角,甚少从日本的视角反观陈嘉庚。日本对陈嘉庚的研究由来已久,其研究服务于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政治战略与军事企图,并置于整个华侨研究体系中,既有客观记录的史料,也隐现歪曲事实的主观动机。日本研究记录了陈嘉庚白手起家、由盛及衰的实业之路,高度评价陈嘉庚的教育及慈善事业,但也将陈嘉庚定位为南洋的抗日巨头与政治领袖,是日本在南洋地区最难对付的政治对手。日本的陈嘉庚研究反向诠释了日本抓捕陈嘉庚的原因、动机与目的,佐证了陈嘉庚在抗日历史上的巨大贡献,无愧于“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陈嘉庚具有明辨是非的精神,他认为正确的是非观无论是对个人发展还是对国家建设都相当重要。其是非观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实事求是是其评判是非的前提;公正无私是其评判是非的原则;爱国爱乡是其评判是非的标准;嫉恶从善是其是非观的表现。陈嘉庚明辨是非的是非观造就了其崇高的人生境界,如今他的这种是非观对当代大学生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启示作用。它启示着大学生在大数据时代,判断是非要以事实为依据,树立有依可循的是非观;要警记与学习陈嘉庚大公无私的是非评判原则,建立不偏不倚的是非观;要学习陈嘉庚树立以爱国为标准的是非观,理性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要学习陈嘉庚树立不为外界干扰所动摇,知行合一的是非观。  相似文献   

7.
校训校风文化是工科类高校在工程教育实践和校园文化传承创新中,胸怀"国之大者",传承工匠精神,汇聚师生员工和校友大认同、大愿景,凝练形成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大工程文化的核心.阐述校训校风文化的提出及意义、概念及特征、育人实践及成效,对工科类院校校训校风文化理论探究及其育人实践具有一...  相似文献   

8.
爱国侨领陈嘉庚生前十分关注西藏,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不惜与好友尼赫鲁反目,在其各种论述中经常提及西藏,表达了西藏主权属我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家族企业企业家精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企业的传承不仅是财富和权力的传承,更重要的企业家精神的传承。企业家精神往往随着规模增加、企业日渐成熟等因素影响,呈现递减和衰退的趋势。因此,家族企业传承需要企业家精神的传承和创新。本研究构建了企业家精神的多层次概念框架,从多理论视角对企业家精神衰减的根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企业家精神在家族企业传承和创新的不同路径。  相似文献   

10.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创办于1995年,是由厦门市人民政府、陈嘉庚国际学会和集美大学三方联办的具有国际合作性质的开放型高等学院,在全国较早实行中外合作办学机制,是福建省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院校之一。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是学院最高权力机构,学院也是集美大学的组成部分。学院董事会名誉主席有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陈共存先生等著名人士,董事会主席是厦门市人民政府市长,董事会副主席为陈嘉庚国际学会秘书长潘国驹教授和集美大学校长辜建德教授。学院现设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旅…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被誉为"三驾马车"的何申、谈歌、关仁山三位河北籍作家在文坛上先后发表了他们的代表作,掀起了"现实主义冲击波"."三驾马车"的成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他们后期的创作在题材和文学视野上,以及作品的批判精神上也表现出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余华的"生存小说"表现出他作为一个有才华、有责任感的作家对人性、生存本相的洞穿和把握,同时,也表现了他进行文学创作的精神气度和清醒坚持;余华的生存小说不仅是叙述过程,而且是灵魂、精神的诗性表达,它使我们在阅读中获得灵魂的提升与净化。  相似文献   

13.
丰村小说所呈现出的启蒙精神和文化反思意识正是通过其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实现的.丰村笔下,有在抗战烽火中已经站起来的坚定的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的青年农民形象,有正在荡涤自身劣根性而逐步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还有封建宗法农村孵化出的典型的文化孪生者.同时,丰村还塑造了众多知识者形象.  相似文献   

14.
李辉英是一位身跨现当代地跨大陆与香港两地的抗战小说家,他的抗战长篇小说创作代表了他文学创作的艺术成就。他全景式地展现了从抗战前到抗战后,从前线到大后方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图景,塑造了上至总司令下至普通士兵、群众的人物群像,其中集团军申总司令形象堪称典型,为抗战人物画廊增添了厚实的一笔。他作品中所弘扬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东北作家天然秉传的文学品格并生生不息于中国新文学史册。尽管在思想的穿透力、文本的时代氛围等方面有些许遗憾,但作为一位抗战小说家,李辉英的文学贡献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中译本的周边文本来考察中国译者笔下所呈现出来的莫里哀形象,重点勾画莫里哀形象的三个侧面:悲剧人生、战斗性和为艺术牺牲的献身精神,同时在探究形象塑造背后的深层原因之后,我们发现莫里哀异国形象的建构是在历史文化语境和译者个性的合力作用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阮籍是正始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人格品质与诗歌艺术在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揭示这种影响的本质有三个方面:阮籍自身及《咏怀诗》中表现出的济世品质、反抗精神和生命深情。弥漫在阮籍人生悲剧中的是一种济世不能又委命求存但却济世不灭的满怀悲情,故阮籍终其一生在对生命一往情深的眷顾与抗争中不断体会惨烈的绝望,而又在绝望中不断地抗争着。  相似文献   

17.
云慧霞 《云梦学刊》2007,28(3):28-31
宗白华对于中国审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是与其对歌德的研究相结合的。面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问题,他试图从歌德的人生及作品中寻找解决的办法。歌德或曰浮士德精神就是个体生命向宇宙社会作无限追求的孜孜不倦的精神,而艺术和审美则被作为个体完满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中介,成为近代人心灵生活的归宿和内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8.
查慎行是清代诗歌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他所阐述的熟处求生与搜奇抉险理论,固然注重诗歌创作技之表现,但更重要的还是道之层面,这是一种典型的宋诗精神。正是这种宋诗精神首开清初宗宋诗派,在清初宗唐与宗宋诗风演变中的贡献与作用不容忽视。这在査慎行对唐宋诗人的相关评点中表现尤明。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中的伯夷形象是较为清晰的,孔子在《论语》中给予了伯夷“仁”的评价,这从“求仁得仁”中即可看出.而在孔子看来,伯夷之“仁”则包含有三个重要内容,即“让”、“义”、“忠”.伯夷之“让”是伯夷之“仁”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伯夷之“义”则是伯夷在追求“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因此不仅可以将伯夷之“义”视为伯夷之“仁”的重要内涵,也可将伯夷之“义”视为伯夷以“仁”为目的的“行义”.而伯夷之“忠”则是伯夷之“仁”的内在动力.除此之外,伯夷在追求“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杀身成仁的精神,也是伯夷之“仁”内涵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克罗齐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虽然有效地处理了"对立面的统一"问题,但由于他未能区分"对立的概念"与"相异的概念"之间的差异,误将"相反的辩证法"运用于"相异的概念"中,最终不仅没有真正实现"对立面的统一",反而重新陷入了二元论的渊薮。克罗齐通过"相异的辩证法"与"相反的辩证法"的区分,将"对立面的统一"与"度的连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批判了黑格尔对"相反的辩证法"的滥用与误置,而且还将黑格尔的辩证法纳入其精神哲学中,使之重获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