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彻底蜕尽传统的结构模式而进化为近代型的小说,是在20世纪初期。晚清新小说家及五四小说家对西方小说形式的积极移植与传统文学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共同促成了中国小说结构模式的转变。在这一飞跃之前,中国小说的结构模式一直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在这一进化的过程中,《儒林外史》的地位是很引人注目的。吴敬梓在叙事结构方面既广泛借鉴了以《史记》为代表的史传文学的手法,又赋予了新的创造革新,从而使《儒林外史》在结构模式上具有近代型小说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小说史上,唐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生活在这个历史时期的小说家们,广泛汲取前人写作志怪、志人小说而尤其是史传文学的有益养分,积极借鉴当代其它文学艺术门类例如诗歌的成功经验,转益多思,自铸新篇,终于推出了崭新的文言小说新形式——传奇体。唐传奇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第一个高峰的出现,它是古代文言小说成熟的见证。因此,它在中国古代小说首先是文言小说的发展进程中是个划  相似文献   

3.
《隋志》对小说家的理解源于《汉志》,其在子部小说家《燕丹子》附注提到的《宋玉子》,不应该是在集部著录的《宋玉集》,而是一部在唐初已经亡佚的小说集。宋玉既是著名辞赋家,也是有代表性的小说家,他的赋家和言语侍从之臣的身份与利用俳谐言语娱乐君王的俳优颇为接近。俳优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一支,而谐隐、俗赋是俳优小说的主要表现形式。《隋志》编者对宋玉的重视以及对小说的理解,使其对已经亡佚的小说集《宋玉子》给予了特别关注,其所确定的宋玉的小说家地位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4.
引言《搜神记》是我国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古小说①形成、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部作品,本文从研究《搜神记》的故事题材及叙述手法入手,探求它与巫文化及史传文学的关系,由此探讨它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描述了史传"作为古代历史散文总称及史学理论归纳"的观点并由此产生了传统文章分类学下小说文体的分类问题;而刘知几<史通·叙事>的"四体说"阐述了史传作为"文章叙事模式和由此显露的叙事诗学",对史传所含"春秋笔法"的叙事规定则完成了文章分类学意义下对"史传传统"的最终指认,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小说与史传传统间的文章学渊源关系,并为当代文学中的小说文体研究提供了文学资源的逆向回溯可能.  相似文献   

6.
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文体类型,它的创作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深厚的文学传统.文章将从话本小说、俗讲变文、史传文学三个方面对影响章回小说文体产生的各种因素做共时态分析.对章回体小说文体的渊源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理清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和对章回体小说的理性审视,而且对我们准确把握现当代小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闻史上,小说同新闻有着某种血缘关系。这是一个具有中国历史、民族、地域特色的课题,小说曾作为一种新闻载体,参与了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因此,梳理清晰小说与新闻的关系,是中国新闻史源流考辨及现、当代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从稗官的职务与地位看小说与新闻的关系依据《汉书·艺文志》(颜师古往)《隋书·经济志》、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余嘉锡《小说家出于稗官说》的勾勒,小说家源出于稗官。稗官为专事搜集记录平民百姓所传事迹的小史官,地位卑微,孔子视其为“小道”,经购自嘲“稗官原不入儒家”。在《阅微草…  相似文献   

8.
论欧阳修的小说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小说观念以故事性和虚构性为小说的基本特性。然而,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虽未排斥小说作品的故事性,但都不承认小说作品的虚构性。欧阳修在《新唐书·艺文志》中,不仅第一次将《搜神记》之类的志怪作品由史部杂传类移录入子部小说家类,而且第一次将大批唐传奇作品著录于正史艺文志小说家类,并将虚构与否作为区分史传与小说的基本标准,从而开启了具有近代意识的小说观念的先河,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山海经》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数术略形法类,《隋书·经籍志》则归入史部地理类,直到《四库全书总目》才将其归入子部小说家类。从《山海经》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归类可以看出,学缘与职事是唐以前人对载籍理解和知识分类的依据,真实和虚构则是宋以后人对载籍理解和知识分类的依据,而学术价值和政教作用则始终作为评价标准。这一现象与各时段的社会思想和知识结构直接关联,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相一致。《新唐书·艺文志》开启了将难以"考质"的史传退置于小说类的先河,突显了古代文献分类的内在紧张与冲突。四库馆臣对史部和子部的清理和总结并非解决了原有矛盾,而是进一步突显了这种紧张与冲突。从这一个案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小说并非一个亘古不变的文体概念,对它的认识始终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其核心内涵在不同时期并不相同,必须具体地历史地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小说的起源上看,源自于民间神仙信仰的"幻化生成"使古代小说包含了"幻"的特质,后经佛教文化的浸染,其想象空间得以拓展和深化。"幻"如同一种文化因子,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演变历程中从未消失。从以神仙妖怪的传说幻境为主的普泛叙事,逐渐衍化为一种情节类型和文学结构手段,"幻"成为贯穿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叙事传统和审美形态。这种形态在经典的史传"信实"传统之外,一直本真地存在于中国古代小说中。  相似文献   

11.
明清小说评点对中国叙事学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小说评点关于叙事方式的论述,指明中国小说的源头之一是史传文学,尤其是《史记》在叙事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影响了历代叙事文学,特别是明清小说。史传文学与明清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血缘关系,主要表现在两者都是由一系列单元结构组成的,但明清小说又突破了《史记》的形式局限,形成一个以单元结构为基础的有机艺术整体。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三国演义》《水浒传》和《金瓶梅》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形态的发展阶段,即由虚实相融到以虚为主以至完全虚构。这三部小说在创作实践上丰富并发展了中国叙事学,而明清小说评点则是在理论上予以总结升华,使其具备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的史学与文学,二者往往相通。例如《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就皆以史书而推为文宗。《史通·载文》篇所谓“文之将史,其流一焉”。因此,《史通》中有不少篇章,也反映了作者刘知几的文学思想,它可说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史评和史传文学的理论著作。刘知几(公元661—721年),所著《史通》二十卷,共五十二篇,其中《体统》、《纰漏》、《弛张》已亡佚,现存四十九篇(包括内篇三十六篇,外篇十三篇)。《史通》所论,内容详博,除论述史籍源流、辨析史体、考证史料外,其阐述史传文学的写作经验,不乏精辟见解。宋代黄庭坚曾把它与《文心雕龙》并称,认为书中“讥弹古人,大中文病,不可不知”(《山谷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小说第一人称叙事缺席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叙事需要干预的绝对自由,它只能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这就排除了采用第一人称限知叙事的可能;史传的实录原则又要求客观冷静的第三人称叙事笔调,而拒绝主观色彩浓郁的第一人称叙事。小说源于史传,它从其母体继承的只能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这就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古典小说第一人称叙事的缺席。受史官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尚实审美心理,导致人们狂热的考据癖,加之小说作者与叙事者的等同合一,作者力避以第一人称写作。因为受约束个性为本质特征的儒家伦理文化的长期浸润,作家潜意识中排斥富于个性色彩的第一人称叙事。小说及小说家卑微的社会地位、小说家受文字狱等影响而形成的惧祸意识,都使小说家对第一人称叙事心怀顾忌。  相似文献   

14.
唐代占梦小说导源于古代的占梦术和占梦小说故事。唐代占梦小说分为占梦小说、梦告小说和感应小说。战国时期《汲冢琐语》是一部“古今纪异之祖”、“古今小说之祖”的作品,记叙梦验是其重要內容之一。作品所描写的离奇古怪的梦象、穿凿附会的占辞和梦验,构成了占梦小说最初的内容。唐代占梦小说多半袭取了这一类故事的占梦內容和叙事结构。通过对这两者的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唐代占梦小说导源于《汲冢琐语》一书,《琐语》是唐代占梦小说的雏形。而这种观点是对现有梦文学史研究只把诗歌、诸子散文、史传等看做梦文学起源的观点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诸子文章流变与六朝小说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诸子、史传文学、神话传说及诗赋等文章样式的共同演变趋势,就是从严谨走向松散,从凝固趋于自由,这一发展的总趋向,为六朝小说的萌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走势上由纯粹阐发哲理向着具有传说功能和以故事叙述作为辅助手段的演变发展,恰为诸子文章向小说的过渡提供了重要契机;另一方面,诸子文章的说理内核也同时为小说家所继承,成为后代小说的基本特质之一。  相似文献   

16.
《刘勰论“文德”》作者 张福勋原载 《集宁师专学报》2 0 0 2年第 2期刘勰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首次以“文德”命题 ,强调作家的品德修养。在《程器》篇中 ,只是要求作家的“文德”就是为“军国”服务 ,为“政事”服务 ,仍然是儒家政教的一脉相传 ,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在其它篇章里 ,如《序志》、《奏启》、《章表》、《诏策》、《论说》、《诸子》、《史传》、《谐隐》、《铭箴》、《祝盟》、《明诗》、《辨骚》、《征圣》等 ,不断地强调了作家的“文德”的修养 ,对创作的决定作用。刘勰不仅从创作方面强调“文德” ,而且还从批评和鉴赏方面 ,也一样强调“文德”。刘勰论文德 ,其深刻的渊源 ,当然还是承继了儒家的思想和观点。周振甫先生也曾讲《〈文心雕龙〉论文德》 ,但周先生阐述的是《圣道》所说的“文之为德” ,具体论形文、声文、情文 ,认为“这就是文之为德”。与拙文所论 ,有所不同。拙文讲“文德” ,是阐发为文之道德。《史传文学对小说发展的推动与阻滞》作者 吴广义原载 《职大学报》2 0 0 2年第 1期关于中国小说与史传著作的关系 ,一直是小说研究关注的热点 ,一般研究者多着重史传著作的积极影响 ,他们认为史传著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小说叙述者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独特的“史传”和“说话”的叙事传统,造就了中国古代小说所独有的两个“叙述者”形象:文言小说的“记言者”和白话小说的“说书人”。他们鲜明而独特的模式化特征,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文本的特殊风貌。中国古代小说的叙述者形象暗合了隐含作者(作者的“次我”,正统文化的价值集合体)的价值观,自身已强化为理性化的、具有价值整合功能的特殊形象。这正是中国古代小说叙述者长期模式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国古代“小说”的概念是随着小说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所谓“小说之名虽同,而古今之别,则相去天渊”(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小说批评的涵义亦然。宋代小说批评理论处于承上转下的过渡期,有其特殊地位。中国古代的小说“始乎周季,盛于唐,而寝淫于宋”(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序》)。小说批评论大致也相似。《庄子·外物篇》已有“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的说法,东汉桓谭在其《新论》中阐述古小说的创作特点、意义是:“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文选》卷三十一江文通《拟李都尉  相似文献   

19.
源于小说"隐括"机制下史传的内在背离性,孙犁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文体的分裂"与"文本的间隙"形成了构建该小说结构要素的文体裂隙,成为带有明显文体裂隙特点的典型文本。以《风云初记》为中心文本并通过对其创作前后杂文、文论和《文艺学习——给冀中一日的作者们》及《文学短论》等周边文本的考察,可以发掘史传内在背离下,作家历史观念审美表达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是清代杰出的小说家、诗人,其《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爱伦.坡是19世纪初美国的一位小说家、诗人,是美国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奠基者。两位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作家,在身世遭际与小说创作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身世遭际方面,两位作家生前皆落寞孤独,身后却名声远播;在小说创作领域,两人都表现出对神秘恐怖题材的偏嗜,且在表现手法上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