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推行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利的政策措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基于对湖北黄冈的实证调研,发现农村科技扶贫存在"大水漫灌"式资金扶贫的问题,随后基础设施项目集中、政策扶持集中、科普活动集中、媒体关注度集中等问题又使其产生马太效应。为确保2020年部分省市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的实现,应在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精准滴灌"式科技扶贫,这样才能实行多形式提高人口素质、多渠道开发特色产业、多方面细化扶贫档案、大数据评价科技扶贫实效的"4D"模式,扶贫工作才能标本兼治,真正实现脱贫。  相似文献   

2.
2011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审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会议要求,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大力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3.
1998年 5月 1日 ,乐山彝区“形象扶贫”正式启动。所谓“形象扶贫” ,即通过改造(建 )贫困户破旧的住房 ,进而改善其外在形象。乐山市现有的马边、峨边、金口河民族贫困县 (区 )均已成立形象扶贫领导小组 ,明确了各方形象扶贫的责任 ,并实行了县、乡、村三级负责制。据“两县一区”初步清查摸底 ,乐山市民族地区现有少数民族贫困户的特困户3 3 78户、 16678人。 1998年马边、峨边、金口河分别确定了 2 2 0 0户、 5 0 0户和 40户作为形象扶贫的重点 ,为此 ,马边安排了 12 0万元形象扶贫资金 ;峨边在县、乡两级财政上给予了适当安排 ;金口河从…  相似文献   

4.
“九五”期间云南扶贫攻坚恳谈会综述罗荣淮为实现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完成“七七”扶贫攻坚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贯彻最近省委、省政府扶贫工作会议的精神,云南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于1996年元月26日召开了《“九五”期间云南农村扶贫恳...  相似文献   

5.
消费扶贫的核心在于需求与供给的充分对接。通过"五位一体"建立的"一站式"消费扶贫电商平台,以契约关系将分散的贫困户/贫困地区与庞大的消费群体相互联结,将居民的购物、休闲娱乐、旅游社交等消费需求与贫困地区的资源进行一体化对接,形成规模化的"供给——需求"匹配,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商业模式实现从商品到服务的"一站式"消费扶贫。平台通过不断强化的品牌体系建设、物流资源整合及人员培训等,逐步建立起有助于贫困地区发展的商业生态圈,实现扶贫与消费、扶贫与商业逻辑的深度结合,为扶贫、为发展赋能。  相似文献   

6.
"淘宝村"模式是农村电商的典型代表和发展缩影。"互联网+"的浪潮之下,"电子商务"与"精准扶贫"势必会碰撞出绚烂的火花。电子商务战略从城市走向农村,结合"精准扶贫"战略方针的制定,形成了一种新的因地制宜的扶贫方式——电商扶贫。"互联网+"下电商扶贫的成功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才引入等创新因素的介入与支撑,进而对电商扶贫发展所面临的人力资本、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扶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终极指向和目标是要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本身追求的就不仅是单一的经济效益,而是融经济效益、思念效益、·文化素质效益、自我发展能力等为一体的整体社会效益。也就是要通过扶贫工程,促使我国贫困地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鉴于此,笔者认为,观照扶贫工程自身的本质意义,它就内涵着“经济扶贫”与“观念扶贫”两方面的要率和任务,而且从人的能动作用审视,“观念扶贫”具有更重要…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快建设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地区和改变以定西为代表的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宁夏西海固地区(简称“三西”地区)的贫困面貌,1982年,国务院建立了“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1988年7月并入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三西”地区的开发建设。随着这一组织的产生,“三西”地区的扶贫工作相应地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本文试图队宏观控制和微观运作方面,对“三西”地区扶贫综合操作系统进行探索性研究。 一、“三西”地区扶贫综合操作系统概述 “三西”地区建设是我国最早的区域性扶贫综合开发项目。为了完成这一项目,国务院特拨”三西”地区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和发展资金,并建有中央、省、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7,(1):89-95
扶贫与彻底脱贫是“十三五”规划期的刚性要求,受到全社会广泛而高度的关注,如何实施扶贫是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我国实践和学术研究中出现过多种扶贫模式,包括整村推进模式、产业化扶贫模式、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等,但各有利弊。本文受灾害地区重建模式的启发,提出了一种新的扶贫模式:非灾经济发展模式,即把贫困视为一种“社会灾害”,将贫困地区中的“短板”地区列为“非灾经济发展区”,并对这些地区参照灾害地区重建模式对其进行“非灾重建”,使其经济、社会、生态等焕发生机,以期达到脱贫和精准扶贫的目的。本文以有关经济学理论为依据,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政策的实施效果为实践佐证,通过湖北省非灾经济发展区的选择、利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非灾经济发展区非灾重建后经济发展水平的预测,对该模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论证,对实施这一模式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社会力量扶贫是精准扶贫资源配置的一种补充性吸纳机制。然而,"碎片化"已成为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这种"碎片化"困境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交互作用的产物。从正式制度来看,主要包括社会动员、政策激励和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制度瓶颈;从非正式制度来看,主要是价值观瓶颈。社会力量扶贫要走出"碎片化"的实践困境,就必须突破制度瓶颈,科学进行制度安排,实现机制创新。这就要求尽快健全价值引导机制、社会动员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信息显示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1.
潘韬 《南方论刊》2010,(9):85-86
培养扶贫对象的"造血"功能,是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根本途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为一种有效的扶贫开发措施,对实现扶贫资金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推动贫困群众融入市场经济等,有积极的意义。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要从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立主动还款激励机制、提升信贷服务水平、科学核定贷款额度、合理利率、规避风险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文军扶贫"是贵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的创新之举,智慧之举。它团结调动了宣传媒体、科教文卫系统等各行各业的"文军"力量,整合优势资源,全员参与,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推进贫困地区人口脱贫,取得显著成效。文章通过"文军扶贫"的具体实践和典型案例分析,梳理了"文军扶贫"的主要方式方法,探讨了文军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的主要实践路径,以期为脱贫工作提供新路径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当前,脱贫攻坚战已到后半程,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自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比较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群率先实现贫困摘帽,但在脱贫攻坚的最后时期,剩余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脱贫难度更大。脱贫攻坚是为了实现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与减贫存在内在理论逻辑关联。包容性发展理念为扶贫政策的优化和调整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也是一个内陆山区农业省,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居住分散,文化生活贫乏。“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时,贵州有1000多万贫困人口。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还有274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贵州省委、省政府在贯彻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带领全省人民开展扶贫攻坚时,将文化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扶贫工作必须把重点 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坚持扶贫与扶智并举,治穷与育人同步,下大力帮助农民群众提高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提高致富能力。经过全省上下各级…  相似文献   

15.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残疾人“精准扶贫”是一项迫切任务。在“精准扶贫”的总体框架下,鉴于残疾人群体的自身特点,残疾人 “精准扶贫”具有其特殊性与特殊实施路径。基于协同治理视角,把残疾人精准扶贫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融合起来,建立“+康复”残疾人精准扶贫新模式,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供给侧革新,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对接,确保残疾人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全面性和高效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精准扶贫”战略中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之必须。对推动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良性发展,无疑具有极为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公办、民营、公建民营等机构养老模式尚无法充分满足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的社会背景下,"慈善+扶贫+产业"的新型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应运而生。"慈善+扶贫+产业"的农村新型养老模式通过慈善奠基、扶贫保障、产业支撑、机构承接、需求导向等特质,链接、整合了社会、政府、市场、机构、个人等多个层面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社会和民间资本的力量。"慈善+扶贫+产业"的新型养老模式具有显著的成本和价格优势,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照护失能、失智、高龄、重病、低保、五保、贫困等需要兜底的农村困境老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于完善当前我国农村机构养老服务体系意义重大。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慈善+扶贫+产业"的新型农村养老模式,以适应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现实需求:完善慈善融资渠道,实现慈善、扶贫、产业三要素与机构养老的有机结合,精确瞄准服务对象,提升机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7.
"第一书记"是"精准扶贫"场域中的重要参与者,其工作行为及绩效直接反映"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在"精准扶贫"场域中"第一书记"拥有的社会资本对其工作绩效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其单位背景、身份地位、社交网络与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其自身文化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微腐败"是扶贫开发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是影响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国家通过扶贫开发向贫困村庄下沉、开展嵌入式扶贫,使国家与农村社会之间的关系转换呈现出崭新的图景。依循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转换中的嵌入逻辑,面对贫困村民主监督机制运行乏力的现实困境,广东积极推动国家反腐力量同步嵌入贫困村庄,通过监管下沉、健全网络和信息共享三大机制推进扶贫"微腐败"治理,强化监督力量和化解信息不对称困境,以精准监管保障精准扶贫,为国家扶贫领域的腐败治理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全域旅游已成为一项国策,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武器。河北工程大学精准扶贫驻平山县营里乡石榴沟村工作组,紧紧把握平山县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积极推进“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机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创新打造平山县全域旅游石榴特色旅游扶贫示范村,积极探索实践生态保护、旅游扶贫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扶贫模式的历史逻辑,先后经历了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三种模式。这三种扶贫模式的实现,是基于三个"同质性假设":(1)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具有明显的地域性。(2)通过产业投资,必然能够培育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3)所有的贫困人口都具备正常的劳动能力。这种前提预设,已经不适合目前农村剩余贫困人口的生活现状。囿于既有扶贫模式的政策缺陷,结合广东省情,扬弃它们的局限,为之注入新的扶贫绩效评价尺度和创新制度安排,其实现路径是推行"治理保障型"扶贫模式,以赋予贫困人口主动脱离贫困状态的再生产能力。制度运行机制的实践构建体现为支持性制度变迁与修复性制度变迁的同步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