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和谐社会”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雅丽 《兰州学刊》2006,(5):107-108,154
“和谐”既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社会学的中心议题之一,在社会学史上,涌现出了许多对“和谐”与“和谐社会”有所研究的社会学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构成了“和谐社会”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社会秩序问题是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情感社会学强调了情感对社会秩序的双重作用。从微观角度而言,情感及其所伴随的遵从,构成了一套微妙的、无形而普遍的社会赏罚系统。这一系统的强制性来自个体从社会文化角度评价自我时所产生的情感反应,情感通过鼓励自我控制,使大多数人的行为即使在没有外部奖赏或惩罚的情况下都遵守社会规范,进而促进了社会控制,维持了稳定的社会秩序。从宏观角度而言,阶层情感或群体情感的形成与积累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秩序维持或变迁的重要因素。当情感作为一种内在的控制系统失败时,某一群体或阶层成员所体验到的消极情感会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破坏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3.
王瑛  高静文 《新疆社科论坛》2005,46(5):72-75,89
作为一种以社会和谐为追求目标的学说,社会系统论本身就是“和谐哲学”,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社会系统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原则与理论指导,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充分体现和实践了社会系统论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以人的自主性行为为中介来构建。和谐性社会行为造就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造就和谐社会,而和谐性社会行为根源于和谐性社会心理。就此而言,和谐性社会心理是和谐社会得以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和谐性社会心理包括合理适宜的心理需要、合理客观的认知心理、合乎特定社会要求的道德法律情感以及稳健合理的行为模式的选择心理等四大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5.
和谐的社会自然是一个稳定的、有秩序的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一个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并不是直接影响这个社会的稳定的,只有在一些特定条件逐步递进并不断强化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导致一个社会的不稳定;我们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就是社会中生活在各种不同组织中成员的和谐,当我们比较清楚地了解了造成一个组织团结的机制、条件和过程的时候,我们就向和谐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社会学对于过去三十多年的社会转型给予了极大的理论关怀,创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转型理论。为顺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推进的需要,当代中国社会学应将其研究核心确定为和谐社会秩序及其建构,并在中国特色的社会转型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秩序理论。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核心的确定有其坚实的理论前提和现实依据。当代中国社会学开展和谐社会秩序及其建构的研究,必须坚持批判继承前人有关社会秩序研究的积极成果与认真研究三十多年来新的社会秩序的形成基础与整合机制这两项基本原则,必须遵循实现研究态度上由被动的滞后研究向主动的超前研究转变、研究方法上由片面研究向全面研究转变,明确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的基本特点、发展目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础与整合机制这两条有效路径。只有这样,才能为成功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秩序理论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从而为顺利建设更加良好、稳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对"和谐社会"的社会学解读   总被引:93,自引:0,他引:93  
“和谐社会”提出了社会发展的质量目标。“和谐社会”是社会结构的要素合理与功能协调的表述 ,它有四个条件。当前 ,我国的社会结构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 ,累积了大量的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 ,提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社会发展自身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能够建立起一种促使“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石全玉 《兰州学刊》2011,(7):209-211
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今众多学科研究和运用的热点理论。社会学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和运用也是方兴未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韦伯的社会学建构主义理论,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研究者从方法论、社会活动、社会秩序、社会组织等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阐明了韦伯社会学建构主义理论的类型及内涵,提出了韦伯社会学建构主义理论框架,这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明霞 《理论界》2007,(3):25-2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命题,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学术内涵和现实内涵。本文从功能论范式和冲突论范式两个方面总结和阐述了西方社会学社会建设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注意研究国外社会建设理论,借鉴其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控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法社会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和谐社会首先应是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是和有效的社会控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而,重视并加强对社会控制的概念、手段、途径和方式等相关理论的研究,阐释社会控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和意义等,为建立完备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社会管理,防范社会风险,维护社会安全,改变目前社会的弱控制状态提供理论指导,应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谐社会要求政治系统的均衡,要求以民主政治制度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导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制度根基在于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宪政维持均衡的政治系统,推动实现政治和谐,奠定了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社会主义宪政有助于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宪政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维持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社会主义宪政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根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建立“和谐社会”的时代理念和实践层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条件、生成状态和动力.建立和谐社会是国外经验总结的必然结论和国内现实把握的必然要求.建立和谐社会要处理好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建立公正社会;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建立活力社会;处理好法治、德治和制度建设的关系,建立秩序社会;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和睦社会;处理好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建立自为社会;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13.
"与时俱进"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及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品质的理论表现在第一,从实际出发,着眼新的实践和新的形势的求实性;第二,从发展变化的视角出发,着眼新的时代和新的事业的求新性;第三,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着眼探索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求是性.  相似文献   

14.
高放 《天府新论》2006,1(3):1-4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而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把这三次中央全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国亮 《江淮论坛》2006,1(4):109-11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启迪我们:把握规律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石;抓住发展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要务;尊重主体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因素;掌握辩证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维范式。  相似文献   

16.
汉代三老:“非吏而得与吏比”的地方社会领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发松 《文史哲》2006,21(6):83-93
奠基于汉高祖的汉代乡县三老制度,确立了三老“非吏而得与吏比”的双重身份和国家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地位。这一特殊的身份、地位,使三老在地方社会与国家政权之间,具有独特的媒介、缓冲和沟通功能,并享有很高的声望。三老制是汉代地方统治体制设计中的高明所在。两汉长治久安,号称盛世,与这类政治设计不无关联。  相似文献   

17.
论先秦儒家理论视域中的“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之后,后儒对于"同"的批判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发严厉,然而在先秦儒家的理论视域中,对于"同"的认识是全面的,既有批判,也有认同。孔子就首先采用了"大同"一词,来命名远古最美好的时代。"大同"之"同",并非如前人所谓的就是"和",而是儒家理论视域中"同"这一概念的集中体现,本质是说明人际之间的平等、均等状态。通过儒家对于"大同"境界的赞美,可以看出先秦早期儒家对于"同"的认可。  相似文献   

18.
孔子从"仁"、"性相近,习相远"、和培养"君子"的教育目的出发,为"因材施教"确立了理论基础.但具体的实施离不开一定的方法,如何认识人的差异及具体实施方法是"因材施教"成为可能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理论和方法的结合才能使"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9.
在荀子思想体系中,"分"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和中心建构。荀子在其著作中首先提出"分"的概念,并在大量的篇章中对"分"进行阐发,明确指出"分"的组织者、实现者是"人君"、"圣人"和"治国者"、"分"的过程中遵守的原则是"礼",深刻揭示了"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和谐关系达成的功能:实现群体的高度团结与全面和谐;完成统治者对国家政治的管理;促进社会分工的多样性,行业内部资源优化,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安宁。  相似文献   

20.
王东 《天府新论》2010,(3):97-100,105
社会学方法的本土化是社会学本土化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社会学方法在中国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还有出于中国社会学发展的现实考虑。社会学方法的本土化离不开对中国国情的考察。"符合中国国情社会学方法"是探索社会学方法本土化途径:从社会学方法本土化的角度厘清、总结"中国国情";通过"过程展现的策略"探索社会学方法的本土化是研究思路;创新是实现符合中国国情社会学方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