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秽与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军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秽与貊都是族系称谓。秽系民族一直生活在东北东部地区。貊系民族散居蒙古草原,自西周中、后期,部分迁入东北东部,与秽系民族杂居。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过程,最终形成高句丽、秽貊、夫余等民族。秽貊一词最初是指居住于秽地的貊族,而后则成为新兴各族的通称。貊系民族受秽系民族影响,由畜牧民族变为农耕民族。 相似文献
2.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
高句丽人发源于我国东北地区,后迁居朝鲜半岛中段及其以北立国。从高丽史书《三国史记》的地名表来看,高句丽统治时期的朝鲜半岛中段及其以北,大量地名所包含的词汇语义同满—通古斯语及日本语相通,而和韩语关系相对疏远。因此它们很可能来自上古时期就已存在于东北腹地和朝鲜半岛北半部、占高句丽人口绝大多数的土著民族秽人的语言,而原居我国东北地区西部、后东迁与众多秽系部落融合的貊人可能是上古时期来自草原东部和辽西一带的原蒙古人。 相似文献
3.
卢伟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49-51
本文在细致考察史料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渤海国是以粟末琳辐族为主体建立的从属于唐王朝的地方封建政权,而非高句丽的继承国。 相似文献
4.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7,(5)
"游女"是高句丽社会中没有组成稳定对偶家庭的女性,其身份主要是未婚女性和已婚未生子女性、生子而子未长大以及失去配偶的女性,其男性伴侣并不惟一固定,游走于多名男性之间。在隋朝与高句丽战争后,高句丽"妻以"隋朝俘虏的"游女"其中有一部分为战争中丧偶的女性,是隋朝与高句丽战争后微小社会群体的一个写照,也折射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相似文献
5.
苗威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9,(3):15-20
目前学界关于高句丽有“回葬”习俗的见解存在一定问题,笔者认为长寿王迁都平壤前高旬丽并不存在回葬之俗,国王应以都城为“家”,死后不可能葬于远离都城的地方,虽然长寿王在生前曾为自己在故都国内城建筑陵墓(将军坟),但其死后却安葬于新都平壤。同样,国内城的“五盔坟”4号坟亦不是高建武之陵墓。至于用移居唐朝的高句丽上层人物的“回葬”来证明这是高句丽固有之俗,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移居唐朝的高句丽上层人物的“回葬”,是“入乡随俗”,泉献诚、泉毖之归葬于洛阳北邙“旧茔”,是唐人的习俗。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从分析《三国志》高句丽传中的王莽朝记事开始 ,采用逆推论证的方法 ,通过对有关王莽朝高句丽记事的诸史料的辨析 ,论证王莽朝记事中的高句丽侯与塞外之高句丽国无关 ,是玄菟郡高句丽县之侯 ,进而究明此句丽侯与古代之“句丽”的关系 ,并论证“句丽”早于朱蒙之高句丽前存在于辽东地区 ,《三国志》高句丽传中的高句丽是沸流国国王松让或其后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 ,王莽朝记事中的高句丽侯 ,就是当时仍半独立于朱蒙所建之高句丽 ,且保持与玄菟郡隶属关系的沸流国国王松让或其后人 相似文献
8.
孙炜冉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37-42
高句丽政权构建是以五部为基础的,即消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五部共同组成了早期高句丽地方统治的国家形态。随着高句丽政权构建的逐步完善,尤其是对外的征伐、领土的扩张,五部制度逐渐成为阻碍统治者对于加强国家权力管控的掣肘,为了适应国家政权发展的需要,高句丽逐渐形成了新的地方官系统,在五部控制的地区外设立地方官。由此,形成了高句丽独特的五部与地方官并行的行政建制。伴随着高句丽早、中、晚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政治特点。高句丽发展的每个阶段,五部与地方官制都表现出了与之相对应的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9.
高句丽神话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铁华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33(3):4-9
高句丽邹牟王的神话在我国北方流传久远,被史家整理记录,保留在历史文献中,也镌刻在好太王碑上。后来的文学作品《东明王篇》将这一神话发展成高句丽建国的史诗。神话中关于三女出行,邹牟剖卵降世,经历磨难,南逃渡水,建国等内容皆源于商周神话,属于中华神话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关于高句丽的归属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也是中国和南北朝鲜之间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本文不揣冒昧,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谈一点自己关于这一问题的粗浅看法,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赵展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我们探讨任何社会制度,首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更为注意的是基于这种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分析所存在的各个阶级,从而断定其社会制度的性质。高句丽建国前后,农业生产已经相当发达,使用铁制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在这样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建立的生产关系,是领主与农奴的关系。农奴向领主缴纳“赋税”,实际上是实物地租。这是我们判断高句丽社会性质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赵东艳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本文从政治、经济、学术、风俗、宗教等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原汉文化对高句丽文化的影响,说明了高句丽文化中有诸多汉文化因素,从而证明了高句丽文化是华夏文化中的一支,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刘洪峰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4):47-50
作为地域相邻的两个强大政权,高句丽与夫余之间随着各自实力的消长而不断发生战争。笔者整理《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中表现二者军事关系的史料,并作具体分析,进而归纳二者军事交往关系的特点及夫余战败、高句丽强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高句丽服饰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纯信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高句丽民族的服饰文化,在长达705年的历史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高句丽灿烂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周边的诸多民族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句丽当时的服饰虽然没有实物能够保存下来,给今天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但仍有蹊径可循,一是诸多史略的记载,二是墓室壁画的描绘。高句丽服饰在承袭中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特色 相似文献
16.
最近10年间考古人员以汉江流域一带的高句丽山城为中心持续展开了发掘调查。这一地区的高句丽山城与中国及朝鲜境内的高句丽山城在形制方面有着一定的差距,其中差距最大的是周长300 m以下的小规模军事遗迹。在韩国把这些遗迹与山城区分,另称"堡垒"。这些"堡垒"的构成为城墙与附属设施、城内建筑物等。 相似文献
17.
高句丽的民族构成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炳林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
高句丽在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貊、高句丽、秽、夫余、沸流、沃沮、荇、汉、百济、新罗、契丹、突厥、肃慎、倭等民族构成。 相似文献
18.
高句丽小兽林王尽管在位时间仅有十三年,但在引进佛教,建立太学,颁布律令等方面着力较大,对高句丽的思想教育、文化制度皆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从其与大“朱留王”大武神王对称为小“朱留王”可知,其在高句丽历史中卓越超凡的政治才能和影响,而“小解朱留王”的王号对于解开高句丽王号与王姓的谜题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高句丽早期五部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军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5):37-42
高句丽五部中最早出现的是桂娄部(沸流部)、涓奴部(多勿部),琉璃明王迁都后,才在新都附近组建了其他三部。伊夷模在位期间高旬丽的短暂分裂与五部间的矛盾冲突有关,结果是桂娄、涓奴两部被迁往国内地区,其地位也在下降。五部至少有14位大加,即部长,由他们组成的“诸加会议”是高句丽早期最高决策机构,特别是在外交、司法、祭祀与礼仪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五部集结于国内,演变为畿内和都城五部之后。高句丽王权得到加强,五部部长的权力受到削弱,其地位也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0.
黄震云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6-90
夫余高句丽是殷商末期北上的殷人的一支,居住在夫余(附禺、鲋鱼)山北,因此称为北夫余或者北夫余高句丽。以禺为中心分为四方附禺,北附禺信奉的神祇为禺强,神形和黄帝相似,因此高句丽认为自己出自传说中的黄帝。周穆王北征,对附禺采取怀柔亲和政策,因此高句丽尊为始祖,邹牟王就是周穆王,也叫好大王。所以,从汉代到明代关于高句丽的神话传说始终都是黄帝子孙、出自殷商、成长在周这样的组合方式与表达路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