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史上,“楚国之强,大地计众,中分天下”。但这一赫赫大国,在西周初,只是一蕞尔小邦,地方50里,位卑势弱,不盟于诸侯。至春秋时期,楚迅速崛起,一跃而成为雄踞江汉称霸中原的“春秋五霸”之一。为什么楚以蛮夷小邦,在诸侯“不得保其社稷者  相似文献   

2.
春秋以降,周室衰微,五霸割据,七国争雄。在这风云际会的时代,诸侯有事而会,不协而盟。楚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战国七雄之长,与诸侯国之间的盟会自然十分频繁。研究楚国的盟会之礼,对于了解楚国的典章制度、礼仪风俗、外交艺术、乃至政治军事实力的消长变化,都具有...  相似文献   

3.
论周代的世卿巨室及其再封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在其《殷周制度论》中说:“天子诸侯世,而天子诸侯之卿、大夫、士皆不世”;又说:“世卿者,后世之乱制也。”这一论断,征诸古籍和周金铭文,与西周、春秋时期的政治结构,并不吻合。周王或诸侯的卿大夫,不仅同姓亲族可从世袭,就是异姓贵族及其卿大夫大概亦都世代相袭,传之久远,而且有有一种(?)制度。  相似文献   

4.
观察古代中国的结盟仪式,大致具有以下特征: “盟”总是以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大致“对等”为前提。《周礼·司盟》:“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这是就地位对等的邦国之间而言,《左传·昭十三年》:“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间朝以讲礼,再朝而会以示威,再会而盟,以显昭明。”杜注:“六年一会,十二年一盟。”这里,“朝”特指晋见天子,“会”则指诸侯相见。“再会而盟”显然是诸侯间的会盟,属于平等(尽管有爵位高下、国力强弱之分)的彼此间的外交事务。《谷梁传·僖五年》“尊则不敢与盟”是其证。  相似文献   

5.
锡命制度是周天子封建诸侯、命官赋职、赏赉有功等活动时所举行的隆重典礼。周王锡命并非一种简单的仪式性制度,而是周人统治思维的反映,它渗透着西周的深层伦理价值观念。周天子正是通过锡命礼的伦理定位与价值操演获得了整个社会的心理认同与精神信仰,进而凝聚成"一心辐辏"文化传统与价值思维,从而将姬姓与异姓诸侯(王室与天下诸侯)抟为一个文化认同的政治实体,推而建构出"天子—守臣(诸侯)—陪臣(卿大夫)"政治结构。它不仅与西周时期宗法、分封之制相辅相成,而且是春秋时期尊王攘夷、诸侯邦交的社会心理基础,是战国秦汉以降大一统思想产生的历史源头。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史上,“楚国之强,大地计众,中分天下”。但这一赫赫大国,在西周初,只是一蕞尔小邦,地方50里,位卑势弱,不盟于诸侯。至春秋时期,楚迅速崛起,一跃而成为雄踞江汉称霸中原的“春秋五霸”之一。为什么楚以蛮夷小邦,在诸侯“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的春秋时代,反而日益发展称雄诸夏?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能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从各方面发挥其军事威力,克敌制胜。军事斗争是社会斗争的最高形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盛衰兴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斗争的发展和结局。斗争双方的国民性格、民心向背与军队士气,  相似文献   

7.
战国国君不断改变称号直至最终称王体现了战国王权的形成过程.国王通过赋税征收制度、符节制度、官僚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并辅以神权来加强王权.王权的强化与相权产生了矛盾,因而国王利用俸禄选士、严刑峻法和设置大将宠臣等手段来分化控制相权.与诸侯的君权、周代王权及秦代皇权相对照,战国王权具有自身的时代特点.战国王权是诸侯君权的扩张,其专制性与西周王权有本质区别,其不成熟性则是与秦代皇权的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内都发生了明显的深刻的变化。尚贤的选官制度逐步代替世族世官制度,就是这一时期在思想领域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重大变革。 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封诸侯、建藩卫。这是建立在宗法关系基础之上的世族世官制度。从王到诸侯、卿大夫、土之间的关系,既是政治关系,又是血缘关系。这些人无论智力高下,能力大小,品  相似文献   

9.
从周代考古墓葬出土青铜鼎,大致可看出列鼎制度形成发展之脉络。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为列鼎制度萌芽阶段,此时同级贵族列鼎多寡不一,尚未形成定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为列鼎制度的正式形成与规范阶段,部分墓葬列鼎数和文献上所记载的"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的情况相吻合;春秋中期至春秋晚期,为列鼎制度的普遍僭越阶段,此期列鼎制出现了遵守与僭越并存的现象,而这正是这一时期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激烈斗争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0.
西周初期,盟誓作为灭商斗争的一种政治手段,对壮大周人力量、分化瓦解商纣集团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周公东征之后,盟誓成为构建西周国家政权的重要组织形式,使诸侯与天子建立了宗法血缘关系之外依靠神灵监督效忠的政治从属关系。同时,诸侯也通过盟誓方式将异姓贵族纳入了周人宗法秩序,从而扩大了西周政权的统治基础。  相似文献   

11.
西周、春秋地方行政制度略论范学辉.吕仁祥作为阶级国家逐渐演进、形成的西周、春秋时期,王权对地方的控制权与影响力主要建立在“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左传》桓公二年)的宗法分封制基础之上的。受封的各级宗主皆以政权、宗法的双重统治者身...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期的媵制及其盛行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媵制指一个贵族男子娶妻 ,这个妻的侄、娣 (妹 )也随同她一同陪嫁 ,这侄娣随姑、姊同嫁一夫的婚俗 ,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和士大夫中相当盛行 ,对春秋时期的政治联盟、社会稳定和婚姻外交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制度的盛行 ,不仅与史前文化的遗存及西周春秋时期的宗法继承制有关 ,而且与春秋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有关  相似文献   

13.
附庸是我国先秦时期一种特殊的政治实体。本文对春秋时期附庸的基本特性及其来龙去脉进行探讨,认为附庸大致可从领地褊小、自有社稷君统、依附于某个大国以及无独立出席诸侯间盟会的资格等四个方面加以把握;附庸或者由属邑置立,或者由诸侯蜕变而成,后来有的沦为属邑,有的上升为诸侯,处于由属邑到诸侯的中间状态。文章还对春秋时见诸记载的附庸国作了辨析,指出滕、薛等诸侯实际已沦为附庸,而许国南迁后成为楚人附庸的说法并不可信。  相似文献   

14.
汉代诸侯的荐璧朝觐制度不只是一项礼仪制度,而且还是重要的政治制度与财经制度。由于玉璧具有强烈的等级表征功能与政权象征意义,所以诸侯的荐璧朝觐,也是确立君臣名分、彰显等级尊卑的过程。同时,皮荐制度也是汉廷凭借政治权力攫取诸侯贵族经济利益的财政工具,旨在解决中央的财政危机。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的附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庸是我国先秦时期一种特殊的政治实体。本文对春秋时期附庸的基本特性及其来龙去脉进行探讨,认为附庸大致可从领地偏小、自有社稷君统、依附于某个大国以及无独立出席诸侯间盟会的资格等四个方面加以把握;附庸或者由属邑置立,或者由诸侯蜕变而成,后来有的沦为属邑,有的上升为诸侯,处于由属邑到诸侯的中间状态。文章还对春秋时见诸记载的附庸国作了辨析,指出膝、薛等诸侯实际。已沦为附庸,而许国南迁后成为楚人附庸的说法并不可信。  相似文献   

16.
楚成王熊恽(?——前626年),楚文王之子,名(君页)。公元前671年袭杀其兄熊(?)自立。楚成王这个历史人物,在我国古代政治舞台上活跃的时间并不长,然而,在楚国历史上却占有重要一页,成王享国四十六年之中,“北盟齐鲁势争强”,与齐争雄而盟于召陵;灭弦、灭黄、灭英;败徐于娄林;败家于泓;二次大会诸侯,盟于薄、宋。雄踞大江南北,称雄于诸侯之中。最后虽不慎为晋所败,然而,成王不失为一位英略盖世的一代君主,与庄王相较,毫不逊  相似文献   

17.
大祝"会"辞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会"辞本为祝官代神宣讲的责善之辞.早期的王公诸侯常常代表上帝对臣民提出要求,他们实际上是在行使大祝的职责.<逸周书·商誓>就是武王的会辞.西周中期到春秋时期,祝官制度正常运行,会辞也就由祝官制作宣讲,<逸周书·周祝>是这种祝官会辞的样本.战国时代,祝官制度被破坏了,但会辞体式并没有随祝官制度一起崩坏,诸子利用会辞体式来宣讲自己的哲学思想,如黄老道家的<黄帝书·称>;各级政府利用会辞体式来培训官员,如<为吏之道>.  相似文献   

18.
<正> 郑是周代分封制度下立国最晚的一个诸侯大国。在东周时期,郑虽然算不得列强中的巨擘,但由于它地处中原要冲,又有其独特的政治历史发展,所以亦曾称雄诸侯于一时,而且绵延国祚,令诸侯不敢小觑。考察郑国的政治发展及其历史特征对于研究东周时代的社会发展情况具有一定意义。不揣浅陋,试作探讨。 郑的立国与西周末年的动荡不安很有关系。郑国始祖桓公友是周厉王少 子、周宣王之弟。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世本》 有“桓公居械林”(《史记·郑世家》索隐引)之说,故郑当初为宗周畿内之国。《史记.郑世家》说郑桓公“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幽王以为司徒”。据《国语·郑语》,知郑桓公为周王朝司徒在幽王八年(前744年),是时距西周王朝覆灭已经很近了。幽王  相似文献   

19.
1先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奠基期.华夏文明从孕育到基本成熟,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国家的出现与统一.以往我们探讨先秦统一问题时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惑:从王朝存在与否的角度来看,夏代应该就是"统一"的,但是"夏后"与"诸侯"的关系却是松散的.西周该算统一的吧,周天子名义上地位非常崇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左传>),但诸侯林立,周天子对诸侯的实际控制却仍然有限.为什么秦代以前的中国的统一总是那么脆弱?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没有正确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王朝的统一,另一个是国家的统一.王朝的统一以中央王朝的存在为标志,但国家的统一却以不同政治实体合为一体为标志.  相似文献   

20.
研究西周的法律制度,历来以凭藉文献资料居多。古代文献记载固然能为我们勾划出西周法律制度的基本轮廓,但由于文献不全,加之不少文献系后代儒生追记,这就给研究西周法律制度造成一定的困难。随着西周青铜器的大量出土,其铭文记载就逐渐地为我们弥补了这一缺憾。在青铜器研究专家、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先生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注》的过程中,笔者有幸参加其中部分工作,有机会接触了一些西周铜器铭文,深感铭文为研究西周法律制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这些铭文或可以同文献材料相印证,或可以补正文献记载之不足。本文试就铭文材科,对西周的刑事法律规范,作一个初步的考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