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王蕾 《中华魂》2013,(6):54-55
征戍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历来不乏名家杰作。作为征戍诗的代表作之一,唐人柳中庸的七言绝句《征人怨》有着非同寻常的独特艺术魅力,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和传诵,流传甚广。毛泽东主席对这首诗也情有独钟,曾经亲自手书,吟哦欣赏。  相似文献   

2.
征戍诗在《诗经》中约占七分之一,是《诗经》的重要内容之一。征戍诗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讴歌明主伟业的民族颂、颂扬英雄主义的正气歌、吟唱怀远念家的相思曲和描绘田猎盛况的赞美诗。《诗经》中的征戍诗,与整部《诗经》敦厚、中和之旨相谐和,在庄严中透出温和,激昂中显出节制,表现出崇德尚义、敦亲睦友的人情美。  相似文献   

3.
一谈到征戌诗,人们自然想到其高峰唐代.然而,它的发轫,却要一直追溯到《诗经》.而且,征戍诗向来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以前,它的基本主题和表现形式就已经形成.所以深入研究自《诗经》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征戍诗的发展轨迹,对发掘这类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乃至全面揭示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原因,都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人岑参的边塞诗真实地再现了西域奇丽的风光,再现了征戍者的生活、心声,充满爱国主义精神。本文在对岑参边塞诗作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排斥过于偏激的态度,对其予以实事求是的肯定。  相似文献   

5.
<正> 宋人严羽曰:“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滴、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严氏把“征戍”列为众题材之首,确实反映了战争诗在唐诗中所占的地位。唐代不仅拥有一批成就卓著的边塞诗人,而且几乎所有的诗人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战争题材。十年前关于边塞诗的热烈讨论,对于战争诗的研究无疑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那次讨论人们似乎太多地着眼于对战争的讴歌与否。实际上无论是对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战争的讴歌,在战争诗中并不占很重要的地位,而弥漫于整个唐诗的是对战争的厌恶,是远征将士的悲哀和征人妻子的相思之泪。汉民族的厌战心态在唐诗中有着典型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大散关诗话     
大散关是关中平原的西部门户,也是古今征戍不断、战事频仍的雄关险隘,历代多有题咏。诗家往往触景生情,托物感怀,或忧念时局,情系国事;或写雄关之险峻,绘景物之灵秀;或述行役之苦辛,发思古之幽情;或诉身世之飘泊,话命途之多艰,显示出多元的创作视野,具有十分厚重的社会内容和时代底蕴。  相似文献   

7.
“陇首”由地理方位之名,经过汉代文人创作,以及由民歌进入乐府的过程,形成了以悲凉为特质的文学意象。南朝边塞、赠答、征戍、闺怨等主题诗中,多涉及陇首意象,这与南朝诗人对北方“陇首”一带的想象性构建密不可分,是南朝文学对唐代边塞诗意象群形成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个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大花园,那么,唐人思乡诗就是这百花园中凌冬开放、艳丽动人的一丛红梅。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思乡诗,正是这几类作品中最重要、最精粹、最能“感动激发人意”的一个组成部分。认真探讨这类作品发展繁  相似文献   

9.
东汉幕府文学是汉代文学色彩鲜明的分支,也是东汉文学有别于西汉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按照幕府府主的身份、职责以及幕府外部环境的差异,东汉幕府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征戍幕府、辅政幕府、割据幕府。这三种类型的幕府为入幕文人提供的文学语境有所不同,由此带来了文学创作题材的鲜明变化。作为一种和政治联姻的文学现象,东汉幕府文学在题材、体裁、艺术方法以及创作风格上都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精神风貌,这一问题的厘清对于东汉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边塞诗中的"辽阳"意象反映了古代诗人在民族矛盾、民族利益和国家领土等问题上的意识与感受。其具体寓意呈现了既稳定又多变,既有地理原色和实指性,又有艺术符号和象征性的特色。"辽阳"意象反映古人对国家统一、民族强盛的渴求。在壮志难酬时的蹉跎蹭蹬,在民族冲突尖锐时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忱,对不合理的征戍制度以及统治者好大喜功、肆意开发边疆的有力抨击;给予普通民众以人道关怀,体现了地理之"象"与民族之"情"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许浑,字用晦,是晚唐著名诗人,有《丁卯集》传世。许浑创作涉及题材甚广,其中送别诗颇为引入注意。一是作品数量多。在许浑530多首涛中,送别诗计89首,约占17%之多,在晚唐诗人中较为可观。二是精心之作多。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指出:“唐人好诗,多在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许浑送别诗总的来看确有“感动激发人意”的艺术效果,这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理解许浑送别诗的创作及其特色,有必要先对唐代送别诗创作繁兴的背景加以阐发。  相似文献   

12.
盛唐边塞诗人高适的名篇《燕歌行》(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高常诗集》卷五),今人多认为诗序中所言之“御史大夫张公”即为玄宗时名将张守进,所谓“征戍之事”指开元二十六年《七三八》张守登隐瞒部下败状,“妄奏克获之功”这件事(见《旧唐书》卷一O三“张守检传”)。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二在此诗下引《旧唐书·张守传》后即谓“此诗盖隐刺之也。”岑仲勉先生亦谓“此制张守登也。”《读全唐诗札记》朱东润先生主编之《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编之《唐诗选》论及此诗时亦持此看法。傅珐琅先生则对此提出…  相似文献   

13.
唐代边塞诗,以充沛的感情,刚健的诗笔,描写了祖国寥廓壮丽的边塞风光,豪迈慷慨的军戍生活以及幽怨悲凉的征夫之恨,思妇之悲,题材多样,意境雄浑,因而受到历代评论家的一致推崇。早在宋代,严沧浪就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沧浪诗话》)把它列为唐代好诗之首。当代的几部有影响的文学史,对它也非常赞誉。说它“从各方面深入表现了边塞生活,在艺术上有新的创造,大大地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写作学学科体系中,写作学和文章学、作者和写作主体、材料和写作客体、文章和写作载体、读者和写作受体、集材和感知、构思和运思、行文和表述、标题和题目、主题思想和中心思想、论点和论断、结构和布局、线索和脉络、文体和体裁、文风和风格等,都是含义相近容易引起混淆的概念,需要加以准确、清晰的辨惑,以有利于人们对写作原理和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并推动学科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更臻精审和圆融。  相似文献   

15.
儒学人文精神与现代社会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儒学的忧患精神、乐道精神、和合精神、人本精神和笃行精神 ,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体现 ,其宗旨是对于生命的关怀。面对 2 1世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以及文明之间的冲突 ,并由此五大冲突而造成的生态、社会、道德、精神和价值五大危机 ,我们可以从儒学人文精神中获得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等五大原理或五个中心价值观 ,以此作为化解人类五大冲突和危机之道  相似文献   

16.
“和”,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是一种品格,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坚持和实践“和而不同”的“和为贵”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和文化的主轴,是一代代人应努力践行的历史使命。“和文化”在宏观上讲涉及天和地和、国和人和四个层次,“和”,不是“知和而和”,斗争、变革、革命,也是致“和”的有效途径,要“以力致中”,要以实力促“和”、求“和”、维“和”。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增强政治力、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文化力,以实力为依凭,弘扬“和”,践行“和”。  相似文献   

17.
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界定及其相互关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整体和宏观上看,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是现实存在的,两者并非边界模糊乃至完全消失。在定义———从科学活动的目的和动机、科学研究的结果和终局、科学理论的层次和程度———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基础上,就价值关联、精神气质、评价承认、知识产权、自决程度、组织管理、资助来源七个方面以及意图、功能、认知上的歧异对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加以区别。当然,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也有诸多联系和某些相同或相近之处,因此两者的区分在某种意义和某些个案上具有相对性和约定性。  相似文献   

18.
房地产业具有关联度高、综合性强、地域性明显等特征,它关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是否得以顺利推进和实施,也影响着国民经济是否能够健康、持续和稳定的向前发展.而近些年来蔚然成风的创意经济,显示出其令人惊叹的产品、营销、服务、市场潜力和创造财富的速度,在不可逆转的以房地产业为主要载体和推动力的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如何能既充分、合理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和能源,又能把科技、文化、旅游、体育和房地产等各类产业有效聚集在一起,充分发掘和不断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和城市品牌形象塑造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语言的出现是对传统语言形式的丰富和发展,又是对传统语言的巨大冲击;它有助于网民更好地交流、使交流风格变得幽默和风趣,并且,在交流中它具有经济性和创新性等价值;与此同时,网络语言还具有简洁性和形象性、诙谐性和个性化、兼容性和使用者年轻化、非正式化和群体化、便捷性和粗俗化、随意性和多样化、虚拟性、口语化和键盘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精神富裕的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而精神富裕是指主体(个人、团体、阶级、社会等)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之上,所呈现出的对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水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理想情操和风俗习惯、思维与行为方式等的创造拥有程度,以及由此所获得的对精神需求的满足、享受状态。精神富裕具有受动性和相对独立性、隐蔽性和非量化性、历史性和多样化、动态性和稳定化、社会性和个体性、世界性和民族性等特征。在当前推动精神富裕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