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正 《职业》2010,(12):33-33
我们这一代人,大学毕业后是分配工作,没有吃过找工作的苦。靠分配得来的工作,因为身后有一份人事档案,像绳子一样牢牢地拴着,想重新选择、调整一份新工作,难上加难。即使这样,从青年到中年,一路走来,我先后在四个正科(局)级以上单位轮岗,在十个以上部门工作过,与职业性质相类似的大多数同龄人相比,不可谓经历不丰富。其中有的调动是我蓄谋已久、主动争取的;有的是服从组织安排、工作需要,时也势也。时至今日,我经常问自己:到底哪一个职业更适合我?  相似文献   

2.
李少莲 《职业》2016,(7):71
一份不被世俗目光看好的职业,一份与青春少女身份相差甚远的职业,一份薪金微薄待遇不高的职业,当人们还深陷于错愕与诧异之中时,一个90后少女,年仅23岁的辛沙沙,已经以一种坚定不移的态度,成为了这份职业最积极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3.
《职业》2016,(28):38-39
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经济来源,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是不少人的追求.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所以诞生了很多奇葩的职业,这些职业有些虽然看起来很奇怪,但是却有着很高的薪水.  相似文献   

4.
姜菁 《职业》2005,(4):52
"三年前,我早上经常送小孩上学,每到北京海淀区学院路附近一个繁忙路口等红灯的时候,总会看到一个站在街头卖报的小伙子,穿着不太整洁的衣服,皮鞋好像也开了线.我在他那儿买了几次报纸.有一天要买报的时候我发现身上没带零钱,于是他说你先看吧,等下次再给.过了几天再遇到他并从他那儿买报纸的时候,我说上次的报钱你也一起拿着吧,但他给我的不是一份报,而是两份不同的报.从这之后,我们的交易基本上就不是5毛一份或是1元两份……有时我没有零钱给他,而他依然会给我份报纸;有时我会多给他两三块钱存在那里.这样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后来我想把几件旧点的衣服和鞋顺路送给他的时候,却看不见他了.每当到这个路口时,我都会想到他,他或许是挣了钱回家盖房,或者是去娶媳妇了?我真心地祝福他.我们虽然每次都是瞬间的交往,但却是一种信任的目光在互相交流."  相似文献   

5.
田野  丛林 《伴侣(A版)》2017,(12):16-18
隐婚获取心仪职业 今年29岁的刘曼丽是一名高知女性,就读于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学,学的是建筑专业,并考取了工程造价师资格证.大学毕业后,她怀着美好的憧憬留在北京闯荡.虽说做过几份工作,但都不太满意,所以做的时间都不太长.因为一时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刘曼丽索性决定先成家再立业.2013年3月19日,她和男友登记结婚,但没有举行结婚仪式.结婚后,考虑到自己还年轻,生活压力也大,她和丈夫商议暂时不要孩子,又着手寻找工作.  相似文献   

6.
明晰,工作和职业的区别 在本书中会用到"工作"和"职业"这两个词,首先让我们定义它们.一般讲,一份工作是指在个岗位上做出一系列活动和完成一系列任务.一种职业则是由一系列的工作所组成的.一种职业比一份工作的内容更加广泛,职业牵涉到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它是我们个人全部的生活体验在工作中的反映.一种职业是个性和工作活动的结合,是个人的身份标志和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7.
李佳雪  申涛 《职业》2008,(4):62-63
看广告,看出门道,成就职业 我叫李佳雪,今年28岁.2004年,我从重庆工商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找工作.在深圳这样的都市,大学毕业生工作也不好找,住在同学的出租屋里,寻觅了半个月,我才在一家广告公司做了文员,工资1600元.  相似文献   

8.
姜菁  程远 《职业》2005,(3):44-45
我们这里所说的"花瓶职业"是指对外在条件要求较高的职业. 记者在网上发过一个帖子,就"在美女和女性被冠之以‘经济'二字的今天,更倚重相貌的职业有哪些,也就是所谓的花瓶职业有哪些",向网友发出征询.网友响应积极,且罗列的花瓶职业多姿多彩,有的极其贴近"花瓶"之内涵,有的则远在八千里之外似不搭界,只可作为不同理解和评判上的"一家之言".记者将网友的意见按票数多少归纳,大概排列如下:空姐、主持人、模特、演员、秘书、新闻发言人、美容师.  相似文献   

9.
骆潇 《职业》2005,(8):8-10
在我们身边,多是为一份职业付出百分之百精力,甚至恨不得付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人,少有将两份职业做得有声有色的人,更鲜有把三份职业都做得风声水起的人。海岩,一个将管理作为主业,将写作、室内设计作为副业的人,在三个职业上都赚足了大家的注意力。带着许多的疑问,记者与海岩开始了这场关于职业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
钟谷兰 《职业》2008,(13):44-45
无论在职业讲习所,还是在职场讲坛,我们听到大家反映最多的就是怎么样找到一份好工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黄珍 《职业》2005,(11):46-47
北森职业咨询公司与新浪网、劳动部开展的"第一次就业调查"调查结果表明:33.2%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职业的跳板,而16%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大学生就业后的一年内流失率高达5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四分之三.而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26.4%的人完全没有考虑过职业规划问题,66.8%的人考虑过但不全面,只有8.6%的人比较充分考虑职业规划问题.在发达国家,职业规划已经成为一项产业,每3000名求职者就拥有一名职业规划师.  相似文献   

12.
李迅 《职业时空》2005,(5):43-44
马全华经理人到中年。来天狮前,他有着一份不错的职业,可是.他为什么放弃了国有大企业的优厚待遇而来到天狮"打工"呢?听了他的经历.也很有意思.用他本人的话说:我来天狮.就是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马经理向我们讲述了他成长的经历:我出生在北京密云县一个农民家庭.哥们儿好几个.从小家境不富裕。可是.我爱读书,而且我也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摆脱贫困。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我当年考上了北京某高校机电专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国有公司。后来,作为公司业务代表,长期驻外.主要是南美国家.说实在的.我的工作很令人羡慕.首先.工资高.而且是固定的。其次.福利有保障,国有大企业都有内退  相似文献   

13.
赵恒平 《中国扶贫》2017,(17):36-37
"我把中央一号文件、三台县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容研读过好几遍."坐在笔者对面,黄维郑重地说. 黄维不是农业领域从业人员,他是金融行业从业人员,职务是建行四川省三台县支行综合部总经理.他关注农业,源于他的另一个身份:四川省三台县塔山镇宝林村第一书记. 2015年10月,作为帮扶单位派出的第一书记,黄维第一次来到宝林村."我从来没有做过农村工作,金融工作和农业工作没有多少交叉."黄维说,"我一定不辜负各方期望,把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14.
马田 《职业》2002,(12):26-27
你的工作史是不是也像恋爱史?激情上演,进入蜜月期,燃烧到痛快极致,再后来今天和明天就没两样了,工作用上了"维和",上办公室成了"不得不"."工作平台"的情况很多人都出现过,有的人持续时间短,有的人却能持续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怎样走出这种尴尬境地?不妨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5.
张良 《现代交际》2006,(4):23-23
毕业前,我几乎没有什么求职实力。学校一般,专业只是电子工程;成绩差,四年没拿过一次奖学金,且经常补考;除了该有的学位证和四级证,其他的证书我一样部没有。但我还是将自己“卖”了出去,而且是国内著名的IT通信公司,从事IT硬件开发。而且除这个工作,我还得到了六个以上的Offer,周围的同学觉得这根本不可能!  相似文献   

16.
工作后的这几年里,限看着身边的不少朋友变换了 一份又一份工作,钱赚够了就离开,生活过得洒脱不 羁。我虽然心生羡慕,但骨子里仍是个渴求稳妥的人, 我一直坚守着大学教师的这份工作。与那些朋友不同, 我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兼职。我为自己找到的托词是: 无论是在不同的时间段更换不同的工作,还是在同一时 期同时尝试多种工作,同样都可以体验到丰富的人生经 历。  相似文献   

17.
青春激情在压抑中变凉 我与妻子是北京舞蹈学院的同学,毕业以后,她留在学校任教,我被分配在一家文化公司作艺术总监.结婚初,我们没有积累,生活虽艰苦,小日子过得还是很甜蜜的.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职业》2009,(3):1-1
Q:怎样才能找到好工作? 我是一名大四的学生,一直是《职业》杂志的忠实读者,从杂志上我提前学到了不少职业发展的知识。现在我已经找到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可师弟师姝们向我请教,我却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我该如何给他们提供有效的建议呢?  相似文献   

19.
<正>与其告诉孩子将来要做医生、做老师、做公务员……不如带孩子去一一体验不同的职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其中的乐趣。一份有趣的职业,他能不喜欢吗?小时候,我爸常跟我说:"你要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我当时不明白,好工作是什么。我想当卖糖的售货员,这样每天都有糖吃。我还想当个果农,秋天能摘果子玩,这是我一直向往的事情。可是,爸爸马上告诉我:这是没出息的工作。我爸告诉我,长大了我可以去当记者。但是,我一直长到很大时,都不知道记  相似文献   

20.
刘晗 《职业》2009,(28)
60年,中国的职场变化在京城四世同堂这个大家族中得以验证. 从"统包统配"到"自主择业"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就业问题几乎不会给人们带来烦恼,人们天经地义地享受国家"统包统配"按人头分配工作的"铁饭碗"福利.记者了解到,"刘"家"70"前出生的人几乎都沐浴到了国家"统包统配"工作的阳光,像高宜正老师从事的幼师教育、刘振铎夫妇的地质学专业都是由国家分配的工作,而且都是一辈子扎根于所做的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