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各方面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类型多元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成员团伙化的特点.家庭负面影响、学校应试教育模式和社会不良风气等是构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很多,其中家庭因素是一个重要方面。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它们各自或共同的负面作用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有着重要的影响,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优化家庭环境,消除缺陷家庭结构的不良影响,强化家庭教育功能,实现家庭和谐,进而达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刑事法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研究中的重点问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该从根源上入手,加强家庭预防。具体而言,要保持家庭的和谐、稳定,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采取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强化亲情教育,发挥家庭在孩子接触社会过程中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省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表明,社会转型时期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严峻:犯罪类型多样化、低龄化、文化程度偏低。重要的主客观诱因是:家庭的教育与关爱不够、学校教育的滞后性、社会的不良因素,未成年人尚未成熟的身心。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作为综合性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力量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5.
我国未成年人作为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着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富强。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因素有不良家庭的影响、社会传媒的影响及学校德育教育课本老化,方式陈旧等。我国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是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使家庭和谐幸福、社会安定的重要源。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 ,未成年人犯罪指已满 14周岁 ,不满 18周岁的人实施的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有主体的低龄化、犯罪手段的成人化等特点。未成年人犯罪 ,有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原因 ,建议家长采用适当的方法 ,教育未成年人时要宽严适度 ;学校尽力使适龄未成年人接受法制教育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帮助无家可归的未成年人 ,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严重,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对港南区检察院近年来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剖析了犯罪原因,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一是应从家庭抓起,优化家庭环境;二是从学校抓起,优化学校环境;三是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四是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法律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8.
据抽样调查,在刑事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占总数70%左右,其中14——18岁未成年人犯罪的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20%,而且集中在盗窃、重伤、抢劫、流氓、强奸等严重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重要的不安定因素,是社会和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未成年人对家庭依赖的必然性特点出发分析未成年人犯罪中的家庭因素。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活动能力,抵制环境消极因素的能力也不同。“未成年”,本身就大大限制了个人的活动程度,因为社会上相互作用的类型、方式和范围往往是由成年人所确定,少年不可能为自己挑选家庭、学校和教育者,他们在社会经济方面不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严重化、数量高居不下,已经引起国家、社会重大关注。以广西某基层人民检察院2006-2008年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数据为例,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从未成年人生理变化、社会、学校、家庭、现有司法体制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未成年人敬畏之心的缺失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家庭和司法两个维度对未成年人敬畏之心进行培养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手段。在家庭教育方面,树立及培养未成年人敬畏之心,加强父母对于未成年人法定义务和权利的了解,从源头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司法途径上,进一步在法院的刑事案件审判中树立未成年人敬畏之心的底限保护,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多使用缓刑,防止未成年人在监狱环境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1.
犯罪学研究表明,缺陷人格是导致犯罪的重要根源。调查数据表明,农村鳍守青少年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畸形的家庭结构使他们的家庭教育严重扭街;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农村学校教育又严重异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两个关键环节的缺陷,使留守青少年更易形成缺陷人格,成为潜在的犯罪人。因此,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理性回归,是解决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以农村小学四、五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791名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1)儿童、青少年的能力理论均与学习目标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与成绩目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他们越赞成能力固存观,越倾向追求成绩目标。(2)儿童的能力理论与学业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青少年的能力理论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即他们越赞成能力固存观,学业成绩越低;越赞成能力发展观,学业成绩越高。(3)儿童、青少年的能力理论均可通过影响其成绩目标进而间接影响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13.
对盐城某镇中学青春期留守儿童健康状况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青春期留守儿童缺少健康及性相关知识,未形成端正的性相关态度,可能面临性相关行为侵害。建议人口计划生育部门与学校联合,对留守儿童开展系统规范的青春期教育。  相似文献   

14.
从城市和农村选取的1699名小学四、五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的城乡差异。研究发现:(1)城市父母比农村父母对子女有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拒绝否认,农村父亲比城市父亲对子女有更多的过度保护,农村母亲比城市母亲对子女有更多的惩罚严厉。(2)城市中,父母对青少年比对儿童有更少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对青少年比对儿童有更多的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母亲对青少年比对儿童有更多的惩罚严厉和过度干涉保护。农村中,父母对青少年比对儿童有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对青少年比对儿童有更少的惩罚严厉,母亲对青少年比对儿童有更少的拒绝否认。(3)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父亲均对男孩比对女孩有更多的惩罚严厉,母亲均对男孩比对女孩有更多的拒绝否认。城市父亲对男孩和女孩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没有显著差异,而农村父亲对男孩比对女孩有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  相似文献   

15.
我国性教育工作处于探索阶段,借鉴国际社会对性教育的指导有利于促进我国性教育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年1月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将“全面的性教育”作为性教育的一般原理,提供了一套符合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学习主题及其目标,并为教育系统的从业人员提供了实施“全面的性教育”的相关建议。在该纲要的指导下,我国应注重性教育的全面性及有效性,多方主体共同努力,开发并设计出符合本土文化规范及社会道德的性教育课程,以促进儿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使用教育部直属A大学的新生基线调查数据,以1 107名大一新生为被试,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并重点考察学生高中阶段父母参与对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于男生;独生子女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参与以及自我效能感等方面都明显优于非独生子女;(2)父母参与对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3)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中,父母参与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4)独生状况调节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参与→自我效能感的后半段,即相对于非独生子女而言,独生子女父母参与对自我效能感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对粤西城乡30所学校的2 197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其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现状.研究表明,粤西城乡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以骨骼力量项目为主,肌肉力量项目缺乏.课外以中等强度运动为主,但大部分学生体育活动不足.近半数的学生锻炼行为处于"行动阶段".无组织的个人随意活动及与同伴一起活动是其主要的课外运动形式与方式.近3/4的学生近1年参加过至少1次有组织的体育竞赛;校运会的参赛比例最大,但覆盖面不大.  相似文献   

18.
道德判断测验(MJT)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德开发的适合于研究儿童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国际性测量指标。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些学者在道德判断能力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尽管其中很多研究不是运用MJT,但这些研究结果反映了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基本道德判断能力。运用MJT在中国所做的研究也得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不断增多、研究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研究角度多样、研究方法丰富,但研究的系统性不够,研究的深度和科学性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9.
过去的十年,以行为遗传学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焦虑和抑郁的研究量呈上升趋势。这些研究都说明了遗传对焦虑和抑郁的影响,然而,行为遗传的研究方法对证明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共享环境(使家庭成员彼此相似的环境)在成人的个性和精神病理学研究中很少涉及,它对抑郁的影响不大,但对焦虑而言,却是个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非共享环境(使家庭成员彼此存在差异的环境)是焦虑和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论儿童游戏的生活本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游戏之所以是儿童的生活 ,这绝不仅仅是因为游戏的活动自然地占据了儿童大部分的活动时间 ,抑或儿童大部分活动的发生和进行都是以游戏的形式或心态。在根本上 ,这是因为游戏的实质就是儿童的生活。游戏不仅产生并发展于生活 ,更为重要的是游戏赋予儿童以童年的生活、有灵性的生活。因此 ,游戏之于早期教育的价值就是使教育向儿童有灵性的生活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