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这个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文学艺术家除了必须具有高度的自觉意识外,还需调动与溶入整个心理结构中其他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艺术感觉便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这却是我们长期以来在文艺创作与理论研究中所忽略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情感是文学的生命,没有情感便没有文学,便没有文学创作。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人是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焦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形象的主体就是人。以人为主体的文学必然要表现出入的思想、道德、情感等社会因素。然而,与文学所表现的其它因素相比较,情感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其意义就在于,情感赋予文学作品以生命。这种观点,早已有之。严羽曾提出:“诗者,吟咏情性也。”(《沧浪诗话》)白居易虽看重诗的说理教化,但他也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把“情”看作诗之根本。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没有感情,没有传达这种感情所产生的感染力量,便没有艺术。”(《论艺术》)当然,把情感说成是文学唯一的表现对象,未免失之极端,但对文学来说,情感确实是它主要的、不可缺少的表现要素。文学必须表现情感,  相似文献   

3.
“悲剧”这个概念首先是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出现的,随着社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由于戏剧中的悲剧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因而愈来愈产生工巨大而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它不仅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而且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这里的“文学艺术”泛指文学和诸多艺术门类,非单指文学这种艺术),甚至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被运用于其他社会科学部门,并且由此产生了一些派生概念,诸如生活中的悲剧、美学上的悲剧,悲剧性、悲剧艺术以及悲剧因素、悲剧性格、悲剧冲突等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谈到拉萨尔的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时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完全撇开对这个剧本的纯批判的态度,在我读第一遍的时候,它强烈地感动了我,所以,对于比我更容易激动的读者来说,它将在更大的程度上引起这种效果。”(1859年4月19日《致斐·拉萨尔》)这里马克思提出了文艺作品要获得强烈的效果,就要使人动情,而“动情”的问题,正是文艺作品主要的特征所在。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家在创作中总是伴随着激越的感情活动的,他们笔下的艺术形象无不充溢着、饱和着丰富的感情。所以它能拨动读者或观众的  相似文献   

5.
“点”和“染”本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两种技法。 这种绘画的技法借用到文学艺术中,成为一种积极的修辞方法,有人称之为“点染”格。在一篇作品中,正面表明作者的感情或作品的思想意蕴曰“点”;为表达作者的感情或作品的思想意蕴所进行的铺张曰“染”。这种“点”与“染”的结合,常常深刻而又明确地突出作品的主旨,给读者以鲜明丰富的艺术感受。 语文教学同绘画艺术、文学艺术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点染”的技巧也便自然地被借  相似文献   

6.
文学艺术创作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毫无疑问,其间文学艺术家除了必须具有高度的自觉意识外,还需调动与溶入整个心理结构中其他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艺术感觉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这却是我们长期以来在文艺创作与理论研究中所忽略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我们的文学概论、艺术概论的教科书中,比较流行的对艺术本质的界定是这样的:“艺术是艺术家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应当说,这种对艺术本质的界定来源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描述,为在文学艺术领域树立马克思主义观点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一界说的广泛流行、一直占据着指导思想的地位又是值得研究的。因为它显然同普列汉诺夫、斯大林以及一些苏联学  相似文献   

8.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是物质生产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和必然趋势。所以,中国要实现物质生产上的现代化,文学艺术就必须走现代派的道路。并强调指出,现代派文艺是“现代人”创造的“现代化”艺术,是“紧紧地随着时代、世事等不断变化,反映现代世界的观点和态度”的。甚至说,不管什么社会,只要出现了现代化的物质建设,就必然产生现代派的文学艺术——这是规律,西方如此,我们也如此,谁也抗拒不得。这种观点的立论基础,显然是把文艺创作看成生产力的直接的、对应的反映了,因而从根本上违逆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论的基本原理,违逆了文学艺术创作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9.
谈到文艺创作,M·李普曼的这段话颇具代表性:“除了‘创造’一词人们却找不到其他任何一个更恰当的字眼来描述艺术家的活动。”(《当代美学》第382页)艺术家的活动之所以堪称为“创造”,其一,在文艺创作中,想象贯穿于其全过程始终,想象力是艺术家必备的素质,文艺作品总是想象的产物。其二,文艺创作中的想象以情感为核心,情感对于艺术家的想象是不可或缺的原料和至关紧要的粘合剂。其三,艺术想象中的情感始终受到理性的引导和调节,尽管文艺创作往往是充满激情的,使艺术家身不由己  相似文献   

10.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世上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外在形式,人的视知觉都会从中感知到一种“力”的存在。“每一个视觉式样都是一个力的式样”。文艺作品是通过反映客观事物,创造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的。所谓表现艺术就是创造艺术形象的艺术。而艺术形象(不包括音乐艺术形象)是诉诸人的视觉而发挥作用的,具有可感性。这就要求艺术家通过一个  相似文献   

11.
文艺创作是没有模式和秘诀的,鲁迅就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然而,创作又同其他工作一样,毕竟是有规律可循的。创作的客观规律,需要作家在生活中、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寻求和体味,方能逐渐认识它,掌握它。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师,无一不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悟出了其中的真谛,获得了创作中的真正“自由”。正因为他们有了这种“自由”,所以动起笔来,也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作家除了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外,还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艺术修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中的“情”与“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年来,文学评论中讲“情”在文学中的重要性的文章比较多,诸如“创作需要感情”、“文艺作品要以情动人”、“艺术就是感情”等论点,都讲到了。其实,关于情与文的问题,前人早已作过反复的论述。两千年前,人们就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话来说明诗歌创作。“万趣会文,不离情词。”古代大文学理论家刘勰所作的这种论断,直到现在看来,也还是对的。没有较为强烈的生活感受和情感,文学创作是难以想像的;不直接或间接借助于形象表现一定的情感的文学作品,是不会感动读者,产生强烈的效果的。现在,谁也不会否认或轻视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无可讳言,近年来评论者又重新提出这个问题,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在“四人帮”横  相似文献   

13.
《艺概》艺术理论的核心是“寄言”说,而言以寄象、象以寄情、情以奇理的艺术本质论又是“寄言”说的精髓,该说有所不同于寄托比兴。其“以色相寄精神,的提法,逼近了文学艺术在表现方式上以艺术形象为基本特征的认识,“寓义于情”的提法则揭示了文学艺术在内容方面的特性是表现情理,是通过表现人的主观情志来反映客观事理,刘熙载对于艺术本质特征的揭示,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又部分地领先于当时世界美学理论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艺术欣赏是读者和观众对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从而获得由浅入深、情理结合的审美把握。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既可得到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又可得到思想、认识、情操、道德等方面的教益。在艺术欣赏中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欣赏对象(艺术形象、艺术意境)和欣赏主体(观众、读者)之间的矛盾。因此,要想深入地把握艺术欣赏的性质,就必须对艺术欣赏中矛盾对立的每一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著名艺术家在作品中都有对“丑”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如果我们对这些栩栩如生的“丑”的艺术形象进行粗略分析,就会发现“丑”的艺术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类:丑劣、丑恶、丑态、丑威、丑相。这五类“丑”的艺术形象,在审美活动中,都具有各自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形象思维与赋、比、兴□孙琪文学是以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作家进入创作过程中时,脑海中呈现出反映作家爱憎情感的种种栩栩如生的形象,通过艺术加工,把这些形象艺术地再现出来,传递给读者,引起读者与作家的情感共鸣,这就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文学艺术的创作,是离不开...  相似文献   

17.
文艺是诉诸人们感情的一种意识形态。同物质生产的目的不同,文艺创作的目的主要在于满足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给人们以娱乐、审美和教育的作用。文艺作品只要从文艺家的案头走上社会,为人们阅读、欣赏、评论,它总要以各种方式影响读者(观众)的精神世界,影响他们的思想、感情、道德观念和审美倾向,并渗透到他们的实践活动中去,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自古以来,一切进步的思想家、艺术家都比较重视文艺的社会效益和精神目的。早在纪无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就提出了著名的“净化说”,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这里的“陶冶”原文是“卡塔西斯”(Katharsis),作宗教术语是“净化”的意思。就是说,悲剧要能陶冶人的情感,让人的心理获得健康的发展,使悲剧对社会道德有良好的影响。以后,罗马美学家贺拉斯继承了这一思想,也认为  相似文献   

18.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无不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生命,呈现出一种和谐的整体美.艺术的这种和谐的整体美,是一切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志.艺术的整体观,就是建立在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这一整体美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艺术的整体美的思想,作为文学艺术的客观规律,很早就为众多的哲学家、美学家所注目.在我国,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  相似文献   

19.
钱谷融先生说过。“艺术作品是诉诸人的整个心灵的,不是单纯诉诸理智。在艺术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渗透在艺术形象中,与艺术形象凝为一体的.它们不是各自游离,不是可以相互分割的.那种脱离了形象,缺乏热情,一味抽象地讲道理的作品,不会有艺术的生命力,也算不得艺术作品.”他还说:“要从感情上去打动别人,必须自己有强烈真挚的感情。一个冷淇无情的人,对什么都不越兴趣、都填不关心的人,不可能成为作家、艺术家.”t石油大事》倾注和凝结作家“强烈真挚的感情”是贵穿始终的,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一、在新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点分析了文学艺术家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是如何改变他们的文学价值观和文学创作观的,尤其是商品经济导致的世俗化观念消解了封建时代和计划经济时代的一元化的意识形态,从而为文学艺术能返回到它的艺术本性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作家更多地考虑读者的阅读兴趣。但必须警惕的是文学艺术的雅俗二重属性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失衡,这暴露了作家严重”媚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