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善依法治税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延林 《学术交流》2004,(11):46-50
依法治税作为依法治国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其实质是实现税收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因此,依法治税的核心思想是税收法治,这是我们理解和认识依法治税的理论基础。目前我国税收分配的现实状况,离依法治税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税收法律制度、税收执法、法治观念、税收司法保障体系、地方税务以及税务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为完善我国依法治税,应当科学的实施税收征管、建立司法保障体系、强化税务代理、加强税收法律监督、尊重纳税人的权利。以推进和完善我国税收法制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沈军  金铮 《浙江学刊》2000,(1):140-141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中华法系在法制思想方面的突出表现。笔者试从中国法制思想的价值内涵出发,剖析传统法制体系的特点和不足。进而,提出建设我国法治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实现法制现代化是我国确立的既定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法制建设,而其中的经济法制建设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正常运行问题。经济法制建设的中心应当是经济立法,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这就涉及到了...  相似文献   

4.
法治意识是实现法治的根本和内在驱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法治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比,现阶段我国农民法治意识仍然相对淡薄,主要表现为轻法意识、轻诉避讼意识、重情意识、重权力轻权利意识、清官意识等.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根源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滞后,村民自治制度不健全,农村文化教育落后,农村法制体系不完善等原因.法治意识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农民自己具有改变自身状况的意识,农民的法治意识才能切实得到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扎实进行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提供保障,因此,农民法治意识的提升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5.
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大进展。笔者认为:由于提出了“依法治国”,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就应当理解为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且,应当继续组织深入的研究,以准确表述和大力宣传这一伟大目标,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指引我们前进的一面光辉旗帜。关于法治的三点认识笔者主张,应该明确我们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  相似文献   

6.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而社会保障离不开法制,必须将其法制化,这是为近现代世界发展所证实了的一条成功经验和客观规律。因此,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尽快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制,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和法制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略陈以下看法。一、从整个国家法律体系的角度看,建议把“社会保障法”设立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以利于加强其法律地位并促使其尽快健全和完善。调整社会某方面关系的法律能够成为国家法律体系的一个部门,这本身不但标志了它法律地位的重要程度,同…  相似文献   

7.
韦伯的法律现代性思想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伯的法律现代性思想探微公丕祥法制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型的人治社会向现代型的法治社会变革的创造性历史过程,是从人治型的价值一规范体系向法治型的价值一规范体系转换的过程。因此,从理论上探讨法制现代化的运动逻辑,无疑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在近现代西...  相似文献   

8.
法制与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中,都存在着“法制”与“法治”混淆的现象。是不是文义深奥不易理解呢?不是。“法制”一词,古已有之。《礼记》有云:“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董必武同志早在二十二年前就有明确解释:“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就是法制。”一般都把“法制”作为“法律制度”来理解。“法治”一词语意很清楚,通俗地说,就是以法治国的意思。从科学含义来说,就是要使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国家的组织和统治权之行使,社  相似文献   

9.
法制是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而法治却是西方社会独有的社会现象,究其深层原因,是西方社会结构变迁之特殊性使然.而这一特殊性就在于西方中产阶级的兴起,它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也使其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轨迹.西欧中产阶级的兴起,为法治的形成奠定了社会结构性基础,使近代法治得以确立.而美国作为移民社会,其缔造者以身份普遍平等的中产阶级为主,他们建立起现代最为先进的民主宪政体制,成为众所接受的政治规范.因此,推进中国的法治进程也必须从建构法治的社会根基--中产阶级着手.  相似文献   

10.
仇立平 《社会》2003,(8):4-10
法制和法治是现代化国家的主要标志, 从法制建设到法治建设意味着我国的政治 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主要探讨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条件下,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上,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用以监测、管理和预测上海依法治市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不仅在践行宪政和法治,也是一个税收国家,日益膨胀的国家税权必须受到有效规控。规控税权是我国的民意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固有职能,在税收已成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今天,这一职能还需进一步强化,以充分保障纳税人的自由权、受益权和参政权等宪法权利,使得国家的征税行为和用税行为都以人民同意为前提。人民的同意首先表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的行政法规不应作为国家征税和纳税人纳税的主要依据;同样道理,没有人民代表的同意,国家也不能随意使用税款。我国各级人大对政府财政预算的审批、监督力度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2.
康就升 《探求》2003,(3):71-72,54
从文化层面上说,法治是一种文化,法治观念的树立、法治制度的确立、法治的实行都有其核心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理性文化。理性文化既不同于跟着感觉走的非理性文化,也不同于空想浪漫的超理性文化。理性文化的建设对于法制社会的形成具有基础的作用。本文从新的角度、内涵、结构概述了科学精神、社会契约观念、平等自由民主观念等理性文化要素体系的法治基础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关于道德建设的新思考姜春梅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同时也促使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样地,人们为道德观念和偏性行为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如何正确认识现象生活中人们道德、价值观的变化,进而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新道德体系,这...  相似文献   

14.
政府间税收竞争是转轨期制度发现的内在机制,其理论基础是财政分权主义。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主要是从提供税收优惠和优质公共产品及服务两个层次上展开的。在我国现实的体制框架下,政府间税收竞争的有效性还处在弱势状态。因此,还需要建立稳定的竞争规则和政治经济体制等相关配套措施,增强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法治话语是以塑造法治认同为目标的法学表达。将“法律渊源”这一法学术语作为法治话语,一方面是建构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的时代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化解司法裁判必须援引法外规范这一可能诱发法治话语危机的现实诉求“。法律渊源”作为法治话语具有丰富的法理意涵,其既预设了语用视角的内部性,又预示了裁判规范来源的开放性,还预决了“所指”的制度事实属性“。法律渊源”作为法治话语具有多维功能,其不仅能为法律获取经验提供理论构造,为“据法裁判”观念提供证立依据,还能塑造法治运行的现实结构。  相似文献   

16.
周雁 《生存》2020,(13):0204-0204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育视角多元,不乏对学生思想进行深化的精神灌输与素质培养,其中,法治精神的培养被日益提上教程,并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有效渗透,见诸于一个个文言文叙述中。法制精神是新时代的重要教育目标,以其为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和教育内容的学术交流会迅速开展。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法制精神也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设立于教学要求中,并在相关教学教育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法制精神,帮助形成良好的法制观。  相似文献   

17.
财政税收是政府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我国财政支出体制的改革一直滞后于财政收入体制的改革,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更具紧迫性.公共财政体制不仅要完善分税制下的预算管理体制,建立财政支出效益考评机制、法律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强化预算的法律约束,健全公共财政职能;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税收体系,规范包括非税收入在内的财政收入管理;从而建立以市场化、法治化和公共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财税法律体系,推进财税法治建设,有效调节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必须弘扬正义法精神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由依法治国、依法治省到依法治市 (县、乡 )的全面依法治理 ,标志着中国已经实现了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型。然而 ,由于对法治精神与原则把握和贯彻上的误区和障碍 ,却出现了工具主义、实用主义和懈怠主义倾向 ,使依法治理严重偏离法治目标。为此 ,必须对法治条件下的正义法精神予以重申和弘扬。这种体现时代要求的正义法精神 ,在价值导向上 ,以自由和平等为至上关怀 ;在规范形式上 ,以权利本位为基本模式取向 ;在制度理想上 ,以民主化法制为目标追求。只有弘扬正义法精神 ,才能克服依法治理过程中的不良倾向而使其沿着正确轨道走向法治 ,也才能实现法律规范体系与法的时代精神的耦合 ,从而建立起内在自觉、普遍有效的理性法治秩序 ,推动法治国家早日建立  相似文献   

19.
论全球法治治理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翔 《学术交流》2007,(3):37-40
全球治理理论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理论。传统的全球治理理论主要从单个要素进行孤立研究,而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治理是全球法治模式下的系统治理,即全球法治治理。全球法治治理模式包括静态意义上的完善的国际法制体系和动态意义上的全球治理过程。全球法治治理的本质便是国际社会的结构性力量(国际权威机构、全球公民社会与全球经济市场)在国际法制体系内更好的实现自己合法权益的立体互动。和平发展战略不仅符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全球化、全球法治治理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必将有力促进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和全球共赢。  相似文献   

20.
王青林 《求是学刊》2004,31(1):74-79
法制下法治和法治下法制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存在。法制下法治之治理主体单一,法治下法制治理主体多元;法制下法治依赖国家法正义观支持,法治下法制依赖多维正义观支持;法制下法治以人为治理客体,法治下法制则以人和法律同为治理客体。在特定历史阶段,法制下法治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民主勃兴和社会转型的逐步推进,法制下法治已经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瓶颈,应为法治下法制的理论和实践所突破。法治下法制是多元法律规则并存于社会与依法办事之法治原则的结晶。通过各种法规则的冲突、互动和整合,法治自然会从理想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