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发展到汉魏六朝时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南齐时刘勰所著《文心雕龙》可谓集大成的巨著,它在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和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文艺批评实践和当时的文学创作倾向,提出了许多新的卓越见解,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理论,并使之系统化,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从这部巨有相当价值的巨著问世一千三百多年来,一直成为历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经典著作,也一直是古代文论研究的中心,本文拟就其涉及的文艺审美理论问题略述管见,以就教于专家。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认为,荀子思想中存在着人本主义精神,这一点笔者不否认。但笔者认为,荀子的思想,尤其《礼论》也有许多非人本主义的成份,若看不到这一点,就理解不了维新志士谭嗣同为何憎恶荀学。本文拟就其人本性与非人本性分别铺陈。 一、荀子《礼论》的人本性 荀子是先秦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其《天论》一文是讨伐神学迷信的战斗檄文,也是中国古代无神论史上最光辉的篇章,与其无神论哲学相应,其政治伦理上最关注的礼也是建立在人本主义而非神本主义基础上的。荀子不反对搞祭神祀鬼的迷信活动,但又告诫统治者头脑清醒,勿将此当真。他说:“雩而雨,…  相似文献   

3.
哲学本性与人的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都内蕴着人性主题,只不过在一定阶段是以非人的方式来表现人。要重新理解哲学的本性和功能,需要以类的思维方式代替物种思维方式。人的类本性是自觉自为的,这决定了哲学的开放性、变异性。哲学是人的自我意识理论,其功能在于使人达到人对人性的自觉,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性品格。  相似文献   

4.
文艺与审美及其他——关于文艺观念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张破除过去运用“一元”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给文艺的本质下定义,应以“多元”的、立体的、多向的、辩证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模式探讨文艺的本质与特征。认为在文艺的多重性质中有一个核心的性质,在文艺多元的观念中有一个核心的观念,在文艺观念的更替和变化中有一种相对稳定的因素:即审美。文艺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多元性质的统一体。作者指出,近几十年来,我们的文艺实践和文艺理论出现的许多弊病,大都与两个失落有关:即主体性的失落和审美性的失落。文艺要克服弊病,走出绝境,摆脱危机的出路:一是建立和发展文艺的审美社会学,二是建立和发展文艺的审美实践论,三是建立和发展文艺的审美心理学。  相似文献   

5.
高翔 《学术交流》2012,(12):201-204
作为伪满洲国"思想战宣传战之机关杂志"的《弘宣》,在连篇累牍地刊发各类理论文章的同时,又以一定的篇幅登载戏剧、电影、小说等体裁的宣传文艺作品。这类作品是统治当局实施思想战宣传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宣传文艺理论实践的产物,为配合一定的社会政治任务或达到某种目的而服务。基于政治观念接受的角度和民众文化程度,宣传文艺作品在情节、结构上追求"明快单纯性",格调上力达明朗,拒绝地域绘画和乡土叙述,在对汉奸理论、奴隶哲学进行说教的过程中,糅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和习俗,显示出极大的诱惑性和欺骗性。意在扼杀东北民众的家园意识、中国记忆和民族精神。套用"成长小说"模式的作品,至终形成伪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6.
<正> 5月8日,北京市文艺学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学习、研讨会.北京市文艺学会副会长曹子西、北京市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吕晴飞主持了会议.北京市社科院院长、本刊主编高起祥参加了座谈.来自首都15家大学、科研、文艺、新闻单位的代表共话《讲话》精神,回顾《讲话》50年来文艺战线所走过的艰难而光辉的历程,展望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前景,座谈会上气氛十分热烈. 曹子西首先致辞说:今天重读《讲话》,仍感到那么新鲜,问题讲得那么透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历史文献,《讲话》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原理的阐发,及其解决中国抗日烽火熔铸下的革命文艺问题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永远闪烁着思想光辉.如果并不囿于一时一事的具体论述,那么《讲话》所揭示的真理,对我们当前的文艺事业依然具有十分鲜明的针对性与现实意义.真理被人们认识是一个长期  相似文献   

7.
<正> 文艺的本质,是文艺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毛泽东在他的有关文艺问题的讲话、书信和文章中,曾对这个问题做过一些阐述和说明,尤其是在他的《在延安文艺座淡会上的讲话》中,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尤为深刻,他从文学艺术的源泉谈起,进而深入到文艺特征、文艺创作、作品构成、文艺创作主体意识等领域,对文艺的本质进行探讨,从而全面深入地对  相似文献   

8.
审美之维:对电视纪录片本性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80年代末,随着一系列电视纪录片在国际电视节上频频获奖,电视纪录片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对它的研究也日渐兴盛,包括对电视纪录片本性的研究。而把其本性界定为纪实或纪实性和真实或真实性的,颇为流行,如“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纪录片是时代的文献笔记与历史备忘录”、“真实性是纪录片赖以存在的美学基础”、“纪录片的本性是纪实”、“纪录片要求直接拍摄真人真事,要求无假定意义的事实真实,不允许虚构事件,不允许造假情节”等等,不一而足。①那么,电视纪录片的本性果真是纪实或真实么?1.“纪…  相似文献   

9.
何志钧 《学习与探索》2012,(12):126-130
媒介演进显示出了从硬媒介向软媒介,从原子材质媒介向比特媒介转变的嬗变趋势。后信息社会的文化范式是一种混融转换式、集成整合式、去中心化、多元共生的范式。多元并存、立体伸展的媒介融合集成的"全媒体"格局和文艺跨媒体运营的实践经验为当代文艺、审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阈,开启了新的问题意识。20世纪以来,经过"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文艺理论和文艺美学范式正面临着一次新的转换,一种"数字媒介转向"正在深刻影响今日的文艺与审美研究。这种情况客观上要求当代文艺学因应时势,积极转型,从传统文艺学的语言学思维模式转换到数字媒介学文论研究模式。传统的线性思维、链状模式文艺美学是与文字思维、印刷文化、作者—文本—读者的主从单向度顺接关系相适应的,而与数字化生存、全媒体、超文本、网络传播时代文艺审美实践的去中心多维动态交互关系相适应的则是非线性、立体化的网络状模式的文艺美学。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作为中国哲学原点的《易经》文本的思维特性,并与《诗经》的思维方式作了比较,认为《易经》与《诗经》是中华民族思维不同的两列系统,二者之间不存在源流关系。《易经》的卦画符号不涵有文学的象征意义,自然亦非文学形象思维的滥觞。进而作者具体而微地辨析了长期以来被混淆的“比”与“兴”两个概念在内涵上的质的区别,认为前者主理,后者主情。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讲话的前两年,在《新民主主义论》这部光辉著作中就明确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所谓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化。”因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这是小学生的常识。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所谓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后来,在《论联合政府》一书中,毛泽东又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12.
《哲学的本性》一书的导言,对该书的写作目的、内容梗概以及读者对象等,均作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3.
《文艺春秋》一九八七年新年特别号公布了日本战后六十二部名著。这是该编辑部为编辑新年特别号,向读者发出各自推选十部战后名著的民意测验后,根据包括作家、评论家、大学教授和政府官员等在内的一百二十六名读者的回答而评定的。名列榜首的是井伏鳟二的小说《黑雨》,以下名次分别按得票数量,排在前三十部的是《野火》(大  相似文献   

14.
刘忠 《学习与探索》2012,(6):127-128
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至今,《讲话》共产生4个重要版本,即1942年的速记稿、1943年的发表本、1953年的修订本、1991年的精注本。文艺的创作、接受对象都是人,然而,文艺究竟"指向什么样的人"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仅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对文艺有不  相似文献   

15.
一连几天,都在见缝插针地阅读肖云儒先生新近出版的论文结集《八十年代文艺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掩卷之后,脑海里迅即浮现的是一个略带机趣的驳论:“理论”并非都是“灰色”的;在始终汲纳着时代滋养、恒久喷发着创造精神的优秀理论家笔下,它可以同文艺作品、甚至可以同“生命之树”一样葱翠常青。就拿云儒先生的文论新著来说,其行文落墨、字里行间,全然看不到“灰色”所象征的迂拘、板滞、艰涩,以及老气横秋与枯燥乏味;取而代之的是由开阔的文思,卓异的识见,敏锐的感受,汹涌的和鲜活的语言交织而成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6.
赵连元 《学习与探索》2001,4(5):110-115
朝鲜古典小说《九云梦》与中国古典名著《金瓶梅》是东方两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软性文学作品.虽然在题旨、创作方法、文笔、技法和人物刻画等诸方面有着迥然不同的表现,但同样脍炙人口,镌刻人心,同样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审美体验论的概念、内涵和内容及社会意义的分析,认为席勒既把审美体验视为审美主体的一种行为,又视为审美主体的一种状态;既从哲学上论述了这种行为和状态的精神实质——人性的完满实现和自由发展,又从心理学上论述了这种状态和行为的心志和谐与表现方式。文章认为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中审美体验论的学术价值是不能低估的。  相似文献   

18.
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清海 《求是学刊》2003,30(1):10-12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相似文献   

19.
《审美经验现象学》是杜弗莱纳全面、系统阐述其现象学美学观点的重要著作,是当代西方现象学美学公认的代表性著作。他的主旨在于强调感觉和知觉的意义,以便为审美经验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本书已收入陆梅林、程代熙主编的《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将全文翻译出版。这里刊出的是该书引言的摘要。  相似文献   

20.
李衍柱 《阅江学刊》2010,(4):135-142
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最大的革新是精神理念上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文明史观与创作理念的颠覆性和挑战性;二,文史哲交融的大文学观,将议论、历史考评文字作为小说构成要素;三,立足于新的时代新的历史起点,形成和确立了"历史发展是文明形态的演进"的审美判断,形象地呈现了民族文明形态演进的轨迹。作者对议论思辨、考证文字的运用,成为《大秦帝国》这一充满生命气息的有机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有些繁多的考证文字和图示,容易冲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给予读者的审美意味;最后的"祭秦论"部分,在与整部作品的情感发展逻辑的有机统一性、人物事件的连贯性与加深、提高、升华作品的历史哲学意味方面,缺乏应有的深度和高度,因而,只能作为一篇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存在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