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鲜卑,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支英勇的游猎民族。公元386年至534年,在黄河流域建立过北魏封建政权,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历148年之久。为当时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可惜,对这个民族的早期历史,在浩繁的古代历史文献中记载甚少,人们所知不多,千百年来,史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它的足  相似文献   

2.
滇藏贸易历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的滇藏贸易在加强滇藏各族人民的友谊,促进滇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等方面,均作出过应有的贡献。因此,研究滇藏各族人民通商互市的历史,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滇藏物资交流,加速“四化”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藏学研究中较少接触的这一课题,进行初步的探索,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新宪法问答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民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共同生息在祖国大地上,在世世代代的劳动和斗争中,各族人民都为创造祖国历史文化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各民族爱国志士为救亡图存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各族人民有了革命的旗帜,团结的核心,民族民主革命面貌便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集合了各民族的优秀儿女,其中有许多是少  相似文献   

4.
多民族国家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康熙统一台湾述评李劲祥自秦汉以后,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经过长时期发展,到清代乾隆中期,已经是一个幅员辽阔、疆域巩固,多民族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帝国。清代康熙初年统一台湾对这种局面的形成做出了贡献。重温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问: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答: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斗争中都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在解放前,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都实行了反动的民族压迫,各民族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革命过程中,为了解决民族问题提出了国内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压迫制度的结束,民族平等新时代的开始。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历史情况和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分布状况,制定了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能保障各少数民族自主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各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文化,早已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亲密关系。随着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藏传佛教传至祖国其他地区,这不仅增进了各民族在宗教文化上的交往交流交融,而且也增进了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历史上,藏传佛教爱国人士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和谐、边疆的稳定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民族团结杂志创刊三十周年之际,我谨向为《民族团结》的成长、发展作出过贡献的同志表示祝贺和敬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做好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各方面的工作都与民族问题有关。各部门尤其是领导部门,都要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在制定政策、处理问题时,都要想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都要从少数民族地区的  相似文献   

8.
宋代西川同吐蕃等族的茶马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居住在中原地区以农业为主的汉族同居住在边疆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的兄弟民族,自古以来就进行着密切的经济交流。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把大宗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输往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把大宗的畜产品和土特产品输往中原地区,共同为多民族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中边疆地区兄弟民族以马交换中原汉族绢  相似文献   

9.
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祖先。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民族,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曾作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作为“边缘族群”与“华夏中心”良性互动的典型,容美土司认同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与经验至今为后人赞赏与称道.容美土司国家认同本质上是对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根基、身份认同是核心、政治认同是表征,三者表现出统一性与矛盾性的变化;在土司与王朝的良性互动中,容美土司实现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有机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族群发展与文化繁荣,为国家稳定与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清代驻京八大呼图克图具体为哪8位?目前存在不同说法,文章依据<钦定理藩部则例>等有关文献记载,认为驻京八大呼图克图应该是章嘉、噶勒丹锡哷图、敏珠尔、济隆、那木喀、阿嘉、拉果、察罕达尔汗呼图克图.文章并叙述了驻京八大呼图克图的主要事迹、职责、历史地位和作用,强调了他们不忘国恩,忠于职守,辅政弘教,护国利民的历史功绩,以及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保障社会稳定、增进文化交流,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地方博物馆对促进多民族地方历史、族群认同乃至建构“多元一体格局”现代多民族国家的理念和实践是意义非凡的。地方博物馆借助“器物展览”对地方历史进行重新书写过程中,其表述往往面对双重的矛盾张力而不可自拔,或受限于现代民族国家的话语,或囿于华夏传统大国叙事的桎梏。南宁博物馆在“国家历史—地方族群历史”整体框架下凸出邕江地方记忆和家园遗产,重塑地方史与建构多民族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3.
白族杰出的历史人物赵履谦在祖国多民族的大家庭中,白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团结与共,为求得祖国的独立解放,作出过自己的贡献。20世纪初,国内掀起了留学日本的热潮,云南大理县人张耀曾、杨杰,剑川县人周钟岳等为代表的白族青年,怀着“振兴中华”的宏愿,赴日留学...  相似文献   

14.
贵州六盘水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创造了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多姿多采的民俗文化,体现在其衣食住行、文化艺术、民族节日、伦理观念等诸方面;在长期的文化演进过程中,各民族民俗文化呈现出悠久性与多元性、独特性与交融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等基本特征,形成了六盘水多元的地方文化体系,为繁荣六盘水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族》2013,(3):80-80
我国自古是多民族的国家,从泰汉起便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屹立于世界。汉族人口如今之所以占到绝大多数.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大量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成分.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同时,汉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曾有不少人融合到其他民族里去,  相似文献   

16.
自历史而观,民国改土归流问题研究学者的边疆治理建议,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思想的具体表达。民初边患背景下,学者们提出改土归流、驻兵开发等边疆治理对策,强调更多的是国家统一与边疆各民族相融一体;抗战时期挽救民族危机背景下,边地经济、文化发展等治理建议则在深化民族平等团结融合,在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过程中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构。他们在不同时段所表达的边疆治理思想或各有侧重,但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与实践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的起源是多中心的,华夏与四夷血脉相连,世系相继,共同构建了多民族国家。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团结是主线,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未断过。清末民国期间,国族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概念开始为学政两界所接受。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迈进过程中,"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中华"含义,均指中华民族。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为新中国的民族识别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设提供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民族为主题的博物馆,是多民族国家必不可少的基本建设。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有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文物。各族人民都为创造中华民族文化,缔造伟大的祖国,维护国家的统一做出过巨大贡献。加强民族团结、捍卫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一座国家级的民族博物馆,对于增进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成后的中国民族博物馆,将是国家的和民族文明的标志,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是浓缩记载我国56个民族数千年文明史…  相似文献   

19.
祁进玉  班马次仁 《中国藏学》2023,(6):71-79+215-216
乾隆二十二年(1757)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圆寂,国师章嘉·若贝多吉奉乾隆皇帝旨意前往西藏主持寻访认定转世灵童。学界以往认为章嘉·若贝多吉在藏期间和六世班禅在后藏就转世灵童事宜达成某种共识,较为顺利地完成了灵童寻访认定。文章认为,近年新披露的满汉蒙藏等多语种史料,显示七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的认定过程复杂曲折,并不存在所谓的共识。章嘉·若贝多吉在藏期间,为及时准确地选定转世灵童四处奔波、权衡各方利益,为清代西藏地方政局稳定、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作出了巨大贡献。梳理这些史料能够重新考究章嘉·若贝多吉第二次入藏期间主持寻访七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的始末,揭示其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20.
《回族研究》是我国社会主义学术园地中的一朵新花,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各方面的热心培育下,迎春开放了。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都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都对祖国历史的发展贡献过力量。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地区较广,经济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