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桃花扇>与<哈姆雷特>是东西方悲剧的经典.它们一个是东方传统的群体性悲剧集大成之作,一个代表了西方个体悲剧的最高成就.两部作品在内容、意义等诸方面有不同之处,同时,作为大悲剧,它们共同向读者展示了不同程度的"美的撕碎".这种冥冥中的强力发自于作家的主观生活体验,它的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悲剧的无国界性,由此我们可见东西方悲剧之一斑.  相似文献   

2.
漫谈悲剧     
<正> 作为一种戏剧样式,悲剧是社会生活中悲剧现象的艺术反映。剧作家从悲剧冲突中表现主角的苦难或死亡,以显示作者的社会理想和美学评价。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苦难或死亡等不幸事件,但是并非所有这些现象都可写成悲剧作品,而且悲剧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史记》内含着深厚的悲剧意蕴,它凸显了人的独立意志、存在价值和张扬主体的悲剧精神;表现了彻悟历史、人生和无法超越的悲剧意识;深刻地揭示了历史人物悲剧命运的文化根源,宣告了历史的困惑和文化的悲哀。深邃的悲剧意蕴是《史记》作为史学和文学巨著魅力永恒不可复写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代西方一种重要的学术论调,“悲剧衰亡”话语的兴起绝非偶然,而是有其原因的.主要包括:尼采的直接启发;悲剧传统的强大压力;系统的现代悲剧理论缺席;现代文化批判的一种策略.“悲剧衰亡”话语发轫于20世纪早期,而不是通常所谓的二战之后,当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格罗斯曼、卢卡斯和克鲁契等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思想决不仅是那种囿于艺术学或美学意义上的悲剧理论,而是一种以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中的悲剧事件为其关注对象的文化悲剧理论。这种文化悲剧理论认为,异化是社会历史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社会历史构成了悲剧的主要内容;革命则是悲剧的真正主题。而这三个方面也恰恰构成了他们文化悲剧思想的核心内容。他们的文化悲剧思想具有四个特征。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他所创作的湘西小说,以爱与美的悲剧性冲突作为小说的基本内容,以悲剧连环套式的循环结构作为小说的基本形式,以冲淡的小品散文的创作手法作为表现悲剧的基本手段,构成其悲剧艺术的完整的理论框架,形成了独特的悲剧艺术.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悲剧”观的引入、形成与日本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作为一种美学概念还是一种艺术类型,悲剧都是转道日本进入中国的。王国维的悲剧学说是在日本的中介作用下提出和建构的,推动和深化了悲剧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哀情小说的流行、大量悲剧作品出现在近代戏剧表演中,表明近代国人审美趣味上的重要变化和对悲剧艺术的接受和认可。日本在促进近代中国悲剧理论的传播和悲剧艺术表演形式的确立中起到了触媒性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长恨歌》作为一个悲剧作品,它描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本文试从它作为悲剧这一特点出发,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拭撩其主题之神秘面纱。(一)从悲剧产生的原因和矛盾冲突看,它表示一种讽谕,一种劝诫。《长恨歌》的前半部分,诗人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记述了唐明皇因“重色“而“倾国“的悲剧过程,并以此讽谕后来的君王,引以为诫。主观上,《长恨歌》悲剧是由李杨自身的过失、弱点造成的,而客观上,其又包含着浓厚的社会因素。从悲剧的矛盾冲突看,《长恨歌》揭示的是帝王的个人情感、生活与封建的社会义务、道德、职责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悲剧的根源在于他只会享用皇权而忽视了皇权听赋予他的重大的社会责任。因而注定了他们的悲剧结局:当他失去权力,爱情也就随之而毁灭。这既是个人悲剧,也是社会悲剧。(二)从悲剧塑造的艺术形象看,它展示了一种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半生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俗世普通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深刻揭示了在以父权为中心的封建宗法社会,作为女性对自身命运无可把握的悲剧;揭露了造成悲剧结局的人性的弱点、阴暗与丑恶.  相似文献   

10.
<正> 根据西方正统的悲剧观念,也即亚里斯多德的悲剧观念,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和中国的古典悲剧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但这同时被打入另册的悲剧,虽远隔重洋,又各属于东西方两大不同的悲剧范畴,却有着许多相通、相似和相异的特质,他们构成了世界悲剧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比较研究莎氏悲剧和中国古典悲剧,对于探寻世界悲剧的共性和个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比较研究《赵氏孤儿》和《麦克白》两部悲剧,对于突破这一重要环节来说,则是一个良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遗产与胡风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宇 《齐鲁学刊》2008,6(3):136-143
作为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事件,胡风的悲剧与鲁迅的遗产密切相关:鲁迅生前结怨甚多,胡风承载了许多恩怨;在鲁迅精神已经不合时宜的时候,胡风执著地继承着鲁迅精神;在文学的发展日益远离鲁迅的时候,胡风执意坚持鲁迅的方向;在知识分子独立人格日益失去生存空间的时候,胡风仍然试图像鲁迅那样立足于文坛。这一切构成了胡风与时代环境的矛盾,从根本上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2.
元春的悲剧是大幸者的不幸 ,她代表了封建制度下所有皇宫中妇女不可逃脱的命运。作为皇帝的玩偶 ,受宠时锦衣盛食 ,失宠时凄苦幽怨 ,无人问津 ,最终成为皇权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3.
李鲁祥 《齐鲁学刊》2004,3(5):133-135
荒诞概念盛行于20世纪的哲学、艺术领域。荒诞作为美学范畴与悲剧、崇高有着相同的前提:人与世界的对立和冲突。荒诞的美学特征是"空"。荒诞可以与悲剧、崇高共存而与喜剧(滑稽)不相容。荒诞属于现代主义而不属于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已经从根本上消解了荒诞。  相似文献   

14.
归因与相关因素关系在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因理论作为一种社会认知理论,在许多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教育活动中,归因、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合力。  相似文献   

15.
现代的西方西绪福斯精神孕育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新悲剧意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形象是“意识到一切都是荒谬人”,是“局外人”,并由此表现出少有的孤独和冷漠,潜含着真正的悲剧性。生之忧与死之惧是现代人的通病,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不断触及的表现主题,荒诞的厌倦和恐惧构成现代主义文学悲剧意识的两大内容。“异化”是西方人最严峻的悲剧性境遇,对人类崇高品格的否定必然导致对悲剧崇高性的否定,因此出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反向悲剧。  相似文献   

16.
美丽总是愁人的--论作为一种审美体验的忧郁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悲剧视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形式由来以久,但现在来看事情并非如此.悲感现象里的哀怨表现是审美文化中的下品,作为对生命力的肯定的英雄悲剧也并不能达到审美体验的颠峰.只有与幽默感相通的忧郁体验,才能凭藉其生命深度达到审美意识的极限.清楚地认识这一点有助于人们在审美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审美与人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宋丹 《晋阳学刊》2009,(3):111-114
古希腊悲剧与元代悲剧产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决定了悲剧人物尽管都表现出在灾难面前渴望生活,在悲,痛中追求享受等的本能需要和人性中的基本取向,但两个民族作品中的人物在面对灾难时的悲剧意识、悲剧精神等悲剧的人性力量之不同,说明了两个民族悲剧人性品格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两个民族不同的人性内涵。  相似文献   

18.
张岩  刘欣 《齐鲁学刊》2007,(4):98-101
"命运观念"是古希腊文学和哲学的核心概念。古希腊悲剧被称之为命运悲剧,它以神谕这一感性的意象形式抒写着命运的神秘可畏,以及人与命运冲突的悲剧必然性;在希腊哲学中,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以及柏拉图的"理念",其实都是"命运"这一意象的哲学表达。现代基因理论从分子这一微观水平上较为科学地解释了什么是命运,基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人类的现代命运。从古希腊文学的命运悲剧到现代基因理论对命运观念的科学阐释,西方文学似乎完成了一个有意味的循环。  相似文献   

19.
进入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语境中的西方悲剧观念对传统悲剧观进行了深刻的反叛与变革,成为独立的、带有鲜明的现代特征的文艺思潮。其变革集中体现为由外部冲突的实体悲剧转化为以异化为主题的内在哲理悲剧,这为悲剧观的流变带来正与负的双向效应:一方面,悲剧意识由外部向内部深化,对悲剧内里的沉入和形而上的反讽话语缔造了现代悲剧精神;但另一方面,也使现代悲剧遭遇了现代悲观主义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